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昱东专利>正文

一种景区泉水取用水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22315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04 01: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景区泉水取用水桶,在传统水桶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通过在桶体的底板中央设置控制进水和出水的塞罩和塞芯,使得泉水提取时直接将桶体压入泉水池内,泉水从底板涌入桶体,既能够完成泉水的提取,又能够模拟演示出泉水的喷涌过程,极大地方便了家长为小朋友解释泉水的产生,有利于泉文化的发展和宣传。而在桶体完成取水后向水杯注水时,设置隔离浮网压靠在水杯上,下压桶体后隔离浮网推动塞芯在塞罩内移动,使得桶体内的水自上而下沿着固定直筒流入水杯内,取用水便捷,能够避免传统水桶在向水杯倒水时容易过量倒出水杯外的问题。

A Water Bucket for Spring Water in Scenic Spots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scenic spring water intake bucket, which is improved on the basis of the traditional bucket. By setting a stopper cover and a stopper core in the center of the bottom plate of the bucket body to control the intake and outflow of water, the bucket body is directly pressed into the spring pool when the spring water is extracted, and the spring water gushes into the bucket body from the bottom plate, which not only completes the extraction of spring water, but also simulates and demonstrates the fountain process of the outflow of spring water. It is very convenient for parents to explain the production of spring water for children, and is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and propaganda of spring culture. When the bucket completes water intake and injects water into the water cup, the isolation floating net is set up to press on the water cup, and the isolation floating Net pushes the plug core to move in the plug cover after the bucket body is pressed down, which makes the water in the bucket flow into the water cup from top to bottom along the fixed straight cylinder. The water intake is convenient and can avoid the problem that the traditional water bucket easily overpours out of the water cup when pouring water into the water cu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景区泉水取用水桶
本技术属于景区用具的
,尤其涉及一种景区泉水取用水桶。
技术介绍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集中地表出露,是地下含水层或含水通道呈点状出露地表的地下水涌出现象,为地下水集中排泄形式。它是在一定的地形、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结合下产生的。适宜的地形、地质条件下,潜水和承压水集中排出地面成泉。而中国城市中以泉水闻名的当属泉城济南,得益于特殊的地形地貌,济南泉眼众多,拥有“七十二名泉”,也就形成了独特的“泉文化”,而一些名泉景区采用开放式的管理方式,本地居民和游客可以就地取用泉水,直饮泉水,以泉水泡茶等等,极大加快了“泉文化”的发展和宣传。但是目前在景区泉水取用时,一般采用水桶从泉水池内提水取用,在向水杯注水时需要将水桶倾斜,且由于有的水杯口径较小,如果水桶倾斜幅度过大则容易在倒水时将过量的泉水倒在水杯外,造成泉水的浪费,也容易造成溅湿周围人群的鞋子或裤子,与此同时,还有一个问题值得重视,那就是专利技术人观察到很多家长带着小朋友在泉边游览时,小朋友会好奇地询问家长为什么会有泉水从地下流出,一般家长只能通过言语进行解释,直观性较差,使得小朋友难以理解,不利于泉文化的发展和宣传。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现有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景区泉水取用水桶,在传统水桶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通过在桶体的底板中央设置控制进水和出水的塞罩和塞芯,使得泉水提取时直接将桶体压入泉水池内,泉水从底板涌入桶体,既能够完成泉水的提取,又能够模拟演示出泉水的喷涌过程,极大地方便了家长为小朋友解释泉水的产生,有利于泉文化的发展和宣传,而在桶体完成取水而向水杯注水时,设置隔离浮网压靠在水杯上,下压桶体后隔离浮网推动塞芯在塞罩内移动,使得桶体内的水自上而下沿着固定直筒流入水杯内,取用水便捷,能够避免传统水桶在向水杯倒水时容易过量倒出水杯外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于:本技术提供一种景区泉水取用水桶,包括提拉把手和桶体,所述提拉把手设置在所述桶体的上端,所述桶体的底部为底板,所述底板的下端固定设置有底撑圈,所述底撑圈的直径大小与所述桶体的内腔直径大小相等且与所述桶体同心;所述底板的下端面中央固定设置有固定直筒,所述固定直筒的内孔与所述桶体内腔连通,所述固定直筒上自下而上依次嵌套有限位环和下磁环,所述下磁环的上端面贴靠在所述底板的下端面,所述限位环通过螺纹连接与所述固定直筒相连且上端面贴靠在所述下磁环的下端面;所述底板的上端面中央压靠有塞罩,所述塞罩通过若干个螺栓连接与所述底板相连,所述塞罩的上端固定设置有限位圈,所述限位圈、塞罩和固定直筒同心,所述限位圈的内径小于所述塞罩的内腔直径;所述塞罩的侧壁上均布设置有若干个连通水孔;所述塞罩和所述固定直筒内设置有浮动塞体,所述浮动塞体的侧壁将所述连通水孔封堵住,所述浮动塞体在所述塞罩内上下移动完成对所述连通水孔的封堵和不封堵动作,决定是否通过所述连通水孔、塞罩和固定直筒将所述桶体内腔与外界的连通;所述浮动塞体处于所述塞罩内的部分设置有嵌入磁环,所述嵌入磁环下端的磁性与所述下磁环上端的磁性相异。进一步地,所述浮动塞体包括塞芯、隔离浮网、竖连杆和嵌入磁环,所述塞芯为所述浮动塞体处于塞罩内的部分且侧壁与所述塞罩的内侧壁接触,所述嵌入磁环嵌入在所述塞芯内,所述塞芯处于所述塞罩内的部分的厚度等于所述塞罩内部柱形腔体的高度的一半,所述塞芯的下端中央固定设置有竖连杆,所述竖连杆穿过所述固定直筒的中央向下竖直延伸且下端固定设置有隔离浮网。进一步地,所述隔离浮网采用食品级轻质硬塑料制成,且最上端与所述固定直筒的下端之间的距离不小于所述塞罩内部柱形腔体的高度的一半。进一步地,所述隔离浮网呈圆形网状结构,且半径为100mm-180mm。进一步地,所述隔离浮网呈中央向下凹曲的盘状结构,且半径为100mm-180mm。进一步地,所述塞芯呈柱块状,且采用橡胶制成。进一步地,所述塞罩的外侧均布固定设置有若干个接合筒,所述接合筒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塞罩的上下两端齐平,所述塞罩通过嵌入所述接合筒的螺栓接合在所述底板上。进一步地,所述塞罩和所述接合筒采用硬质塑料一体化成型。进一步地,所述提拉把手呈倒V形结构,且通过铆接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桶体的上端。进一步地,所述竖连杆的上下两端分别粘连在所述塞芯下端中央和所述隔离浮网的上端中央。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体的积极有益效果为:1、本技术在传统水桶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通过在桶体的底板中央设置控制进水和出水的塞罩和塞芯,使得泉水提取时直接将桶体压入泉水池内,泉水从底板涌入桶体,既能够完成泉水的提取,又能够模拟演示出泉水的喷涌过程,极大地方便了家长为小朋友解释泉水的产生,有利于泉文化的发展和宣传。2、本技术在桶体完成取水而向水杯注水时,设置隔离浮网压靠在水杯上,下压桶体后隔离浮网推动塞芯在塞罩内移动,使得桶体内的水自上而下沿着固定直筒流入水杯内,取用水便捷,能够避免传统水桶在向水杯倒水时容易过量倒出水杯外的问题。3、本技术中设置隔离浮网,能够在桶体向水杯注水时适应不同口径的水杯,适应性好。4、本技术中,分别在塞芯内和在固定直筒上设置嵌入磁环和下磁环,嵌入磁环和下磁环能够磁性相吸,在桶体脱离水面后,能够辅助塞芯封堵住连通水孔,避免桶体内的水从固定直筒内流出。5、本技术中隔离浮网可以采用中央向下凹曲的盘状结构,能够在有一定程度上将从固定直筒内流出的水聚拢到隔离浮网的中央,也就减少在向水杯注水时在隔离浮网处水流外流的可能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仰视图;图3是图2中A-A处的剖视图;图4是图3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结构去掉浮动塞体后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提拉把手,2-桶体,3-限位圈,4-底板,5-塞芯,6-隔离浮网,7-底撑圈,8-竖连杆,9-下磁环,10-限位环,11-固定直筒,12-塞罩,13-嵌入磁环,14-接合筒,15-连通水孔。具体实施方式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技术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技术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此外,本技术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应当注意,在附图中所图示的部件不一定按比例绘制。本技术省略了对公知组件和处理技术及工艺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限制本技术。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央”、“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实施例1,如附图1-附图5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景区泉水取用水桶,包括提拉把手1和桶体2,提拉把手1呈倒V形结构,且通过铆接的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景区泉水取用水桶,包括提拉把手和桶体,所述提拉把手设置在所述桶体的上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桶体的底部为底板,所述底板的下端固定设置有底撑圈,所述底撑圈的直径大小与所述桶体的内腔直径大小相等且与所述桶体同心;所述底板的下端面中央固定设置有固定直筒,所述固定直筒的内孔与所述桶体内腔连通,所述固定直筒上自下而上依次嵌套有限位环和下磁环,所述下磁环的上端面贴靠在所述底板的下端面,所述限位环通过螺纹连接与所述固定直筒相连且上端面贴靠在所述下磁环的下端面;所述底板的上端面中央压靠有塞罩,所述塞罩通过若干个螺栓连接与所述底板相连,所述塞罩的上端固定设置有限位圈,所述限位圈、塞罩和固定直筒同心,所述限位圈的内径小于所述塞罩的内腔直径;所述塞罩的侧壁上均布设置有若干个连通水孔;所述塞罩和所述固定直筒内设置有浮动塞体,所述浮动塞体的侧壁将所述连通水孔封堵住,所述浮动塞体在所述塞罩内上下移动完成对所述连通水孔的封堵和不封堵动作,决定是否通过所述连通水孔、塞罩和固定直筒将所述桶体内腔与外界的连通;所述浮动塞体处于所述塞罩内的部分设置有嵌入磁环,所述嵌入磁环下端的磁性与所述下磁环上端的磁性相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景区泉水取用水桶,包括提拉把手和桶体,所述提拉把手设置在所述桶体的上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桶体的底部为底板,所述底板的下端固定设置有底撑圈,所述底撑圈的直径大小与所述桶体的内腔直径大小相等且与所述桶体同心;所述底板的下端面中央固定设置有固定直筒,所述固定直筒的内孔与所述桶体内腔连通,所述固定直筒上自下而上依次嵌套有限位环和下磁环,所述下磁环的上端面贴靠在所述底板的下端面,所述限位环通过螺纹连接与所述固定直筒相连且上端面贴靠在所述下磁环的下端面;所述底板的上端面中央压靠有塞罩,所述塞罩通过若干个螺栓连接与所述底板相连,所述塞罩的上端固定设置有限位圈,所述限位圈、塞罩和固定直筒同心,所述限位圈的内径小于所述塞罩的内腔直径;所述塞罩的侧壁上均布设置有若干个连通水孔;所述塞罩和所述固定直筒内设置有浮动塞体,所述浮动塞体的侧壁将所述连通水孔封堵住,所述浮动塞体在所述塞罩内上下移动完成对所述连通水孔的封堵和不封堵动作,决定是否通过所述连通水孔、塞罩和固定直筒将所述桶体内腔与外界的连通;所述浮动塞体处于所述塞罩内的部分设置有嵌入磁环,所述嵌入磁环下端的磁性与所述下磁环上端的磁性相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景区泉水取用水桶,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塞体包括塞芯、隔离浮网、竖连杆和嵌入磁环,所述塞芯为所述浮动塞体处于塞罩内的部分且侧壁与所述塞罩的内侧壁接触,所述嵌入磁环嵌入在所述塞芯内,所述塞芯处于所述塞罩内的部分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昱东
申请(专利权)人:吴昱东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