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保护运输车罐体的防撞吸能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21172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04 01: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保护运输车罐体的防撞吸能组件,包括导向槽、导向轮、顶杆、减震弹簧、上齿条、齿轮、下齿条以及弹性缓冲垫,所述导向槽开设在底座上端面前部,所述导向轮固定在防撞板下端面上,且导向轮安装在导向槽内,所述顶杆焊接在防撞板后侧面上部,所述减震弹簧后端焊接在前立板前侧面上,且减震弹簧前端与防撞板后侧面焊接连接,所述上齿条设置在凹槽内上部,且上齿条与齿轮相啮合,所述齿轮活动连接在凹槽内,所述下齿轮设置在凹槽内下部,且下齿轮与齿轮相啮合,所述弹性缓冲垫安装在支撑板前端面上,从而实现了多次防撞吸能功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防撞效果佳,安全性好,可靠性高。

An Anti-collision Energy Absorption Component for Protecting Tank Body of Transport Vehicl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n anti-collision energy absorption component for protecting the tank body of a transport vehicle, which comprises a guide groove, a guide wheel, a top rod, a shock absorber spring, an upper rack, a gear, a lower rack and an elastic cushion. The guide groove is arranged in front of the upper end of the base, the guide wheel is fixed on the lower end surface of the anti-collision plate, and the guide wheel is installed in the guide groove, and the top rod is welded in the anti-collision plate. The rear end of the shock absorber spring is welded on the front side of the front vertical plate, and the front end of the shock absorber spring is welded to the rear side of the anti-collision plate. The upper rack is arranged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groove, and the upper rack engages with the gear. The gear is movably connected in the groove. The lower gear is arranged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groove, and the lower gear engages with the gear. The elastic cushion is installed. The front end face of the support plate realizes the function of multiple anti-collision and energy absorption. The structure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reasonable, the anti-collision effect is good, the safety is good and the reliability is hig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保护运输车罐体的防撞吸能组件
本技术是一种用于保护运输车罐体的防撞吸能组件,属于物流运输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运输车罐体在运输时防撞结构简单,且防撞效果不佳,极易造成罐体损坏,同时罐体内危化品泄漏,造成环境污染,所以急需要一种用于保护运输车罐体的防撞吸能组件来解决上述出现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保护运输车罐体的防撞吸能组件,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结构合理,防撞效果佳,安全性好,可靠性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用于保护运输车罐体的防撞吸能组件,包括装置主体以及防撞吸能机构,所述装置主体包括底座、前立板以及后立板,所述前立板固定在底座上端面前侧,所述后立板固定在底座上端面后侧,所述防撞吸能机构设置在前立板前端面上,所述防撞吸能机构包括导向槽、导向轮、防撞板、顶杆、减震弹簧、上齿条、齿轮、下齿条、凹槽、支撑板以及弹性缓冲垫,所述导向槽开设在底座上端面前部,所述导向轮固定在防撞板下端面上,且导向轮安装在导向槽内,所述防撞板设置在前立板前侧的底座上侧面上,所述顶杆焊接在防撞板后侧面上部,所述减震弹簧后端焊接在前立板前侧面上,且减震弹簧前端与防撞板后侧面焊接连接,所述上齿条设置在凹槽内上部,且上齿条与齿轮相啮合,所述齿轮活动连接在凹槽内,所述下齿条设置在凹槽内下部,且下齿条与齿轮相啮合,所述凹槽开设在前立板前侧面上,所述支撑板固定在下齿条前侧面上,所述弹性缓冲垫安装在支撑板前端面上。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上端面中部开设弧形安装槽,所述弧形安装槽内加工防滑纹,所述防滑纹横截面呈波浪形。进一步地,所述前立板上端通过两组以上加强杆与后立板上端相连接,所述前立板与后立板规格相同。进一步地,所述顶杆中轴线与上齿条中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所述上齿条上端面固定导向块一,所述导向块一安装在导向滑槽一内,所述导向滑槽一开设在凹槽内上侧面上。进一步地,所述下齿条下端面上固定导向块二,所述导向块二安装在导向滑槽二内,所述导向滑槽二开设在凹槽内下侧面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一种用于保护运输车罐体的防撞吸能组件,因本技术添加了导向槽、导向轮、防撞板、顶杆、减震弹簧、上齿条、齿轮、下齿条、凹槽、支撑板以及弹性缓冲垫,该设计通过防撞板压缩减震弹簧,使减震弹簧发生变形,减震弹簧吸收防撞板冲击力,进行一次吸能,同时防撞板带动顶杆移动,当顶杆触碰上齿条时,顶杆带动上齿条向后移动,上齿条移动带动齿轮转动,齿轮转动带动下齿条向前移动,进而通过支撑板带动弹性缓冲垫移动,弹性缓冲垫与防撞板接触后,对防撞板进行二次吸能,从而实现了多次防撞吸能功能,提高了本装置的防撞效果,解决了原有运输车罐体在运输时防撞结构简单,且防撞效果不佳,极易造成罐体损坏,同时罐体内危化品泄漏,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本技术结构合理,防撞效果佳,安全性好,可靠性高。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技术一种用于保护运输车罐体的防撞吸能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用于保护运输车罐体的防撞吸能组件中防撞吸能机构的右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防撞吸能机构、2-底座、3-前立板、4-后立板、101-导向槽、102-导向轮、103-防撞板、104-顶杆、105-减震弹簧、106-上齿条、107-齿轮、108-下齿条、109-凹槽、110-支撑板、111-弹性缓冲垫。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请参阅图1和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保护运输车罐体的防撞吸能组件,包括装置主体以及防撞吸能机构1,装置主体包括底座2、前立板3以及后立板4,前立板3固定在底座2上端面前侧,后立板4固定在底座2上端面后侧。防撞吸能机构1设置在前立板3前端面上,防撞吸能机构1包括导向槽101、导向轮102、防撞板103、顶杆104、减震弹簧105、上齿条106、齿轮107、下齿条108、凹槽109、支撑板110以及弹性缓冲垫111,导向槽101开设在底座2上端面前部,导向轮102固定在防撞板103下端面上,且导向轮102安装在导向槽101内,防撞板103设置在前立板3前侧的底座2上侧面上,顶杆104焊接在防撞板103后侧面上部,减震弹簧105后端焊接在前立板3前侧面上,且减震弹簧105前端与防撞板103后侧面焊接连接,当外部物体碰撞防撞板103时,防撞板103带动导向轮102在导向槽101内向后移动,进而防撞板103在底座2上向后移动,防撞板103向后移动压缩减震弹簧105,减震弹簧105吸收防撞板103的冲击力,并对冲击力进行一次吸能,上齿条106设置在凹槽109内上部,且上齿条106与齿轮107相啮合,齿轮107活动连接在凹槽109内,下齿条107设置在凹槽109内下部,且下齿条107与齿轮107相啮合,凹槽109开设在前立板3前侧面上,支撑板110固定在下齿条107前侧面上,弹性缓冲垫111安装在支撑板110前端面上,同时防撞板103移动带动顶杆104移动,当顶杆104触碰上齿条106时,顶杆104推动上齿条106向后移动,上齿条106向后移动带动齿轮107转动,齿轮107转动带动下齿条108向前移动,下齿条108向前移动通过支撑板110带动弹性缓冲垫111向前移动,当弹性缓冲垫111与防撞板103接触后,弹性缓冲垫111对防撞板103的冲击力进行二次吸收,从而实现了多次防撞吸能功能,提高了本装置的防撞效果。底座2上端面中部开设弧形安装槽,弧形安装槽内加工防滑纹,防滑纹横截面呈波浪形,提高了运输车罐体与底座2的贴合度,保证了运输车罐体放置时的稳定性。前立板3上端通过两组以上加强杆与后立板4上端相连接,前立板3与后立板4规格相同,提高了前立板3与后立板4之间的机械强度。顶杆104中轴线与上齿条106中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上齿条106上端面固定导向块一,导向块一安装在导向滑槽一内,导向滑槽一开设在凹槽109内上侧面上,顶杆104触碰上齿条106,并带动上齿条106移动,上齿条106移动带动导向块一在导向滑槽一内移动,提高了上齿条106移动时的稳定性。下齿条108下端面上固定导向块二,导向块二安装在导向滑槽二内,导向滑槽二开设在凹槽109内下侧面上,上齿条106移动带动齿轮107转动,齿轮107转动带动下齿条108移动,下齿条108移动打洞导向块二在导向滑槽二内移动,提高了下齿条108移动时的稳定性。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保护运输车罐体的防撞吸能组件,包括装置主体以及防撞吸能机构(1),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主体包括底座(2)、前立板(3)以及后立板(4),所述前立板(3)固定在底座(2)上端面前侧,所述后立板(4)固定在底座(2)上端面后侧;所述防撞吸能机构(1)设置在前立板(3)前端面上,所述防撞吸能机构(1)包括导向槽(101)、导向轮(102)、防撞板(103)、顶杆(104)、减震弹簧(105)、上齿条(106)、齿轮(107)、下齿条(108)、凹槽(109)、支撑板(110)以及弹性缓冲垫(111),所述导向槽(101)开设在底座(2)上端面前部,所述导向轮(102)固定在防撞板(103)下端面上,且导向轮(102)安装在导向槽(101)内,所述防撞板(103)设置在前立板(3)前侧的底座(2)上侧面上,所述顶杆(104)焊接在防撞板(103)后侧面上部,所述减震弹簧(105)后端焊接在前立板(3)前侧面上,且减震弹簧(105)前端与防撞板(103)后侧面焊接连接,所述上齿条(106)设置在凹槽(109)内上部,且上齿条(106)与齿轮(107)相啮合,所述齿轮(107)活动连接在凹槽(109)内,所述下齿条(108)设置在凹槽(109)内下部,且下齿条(108)与齿轮(107)相啮合,所述凹槽(109)开设在前立板(3)前侧面上,所述支撑板(110)固定在下齿条(108)前侧面上,所述弹性缓冲垫(111)安装在支撑板(110)前端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保护运输车罐体的防撞吸能组件,包括装置主体以及防撞吸能机构(1),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主体包括底座(2)、前立板(3)以及后立板(4),所述前立板(3)固定在底座(2)上端面前侧,所述后立板(4)固定在底座(2)上端面后侧;所述防撞吸能机构(1)设置在前立板(3)前端面上,所述防撞吸能机构(1)包括导向槽(101)、导向轮(102)、防撞板(103)、顶杆(104)、减震弹簧(105)、上齿条(106)、齿轮(107)、下齿条(108)、凹槽(109)、支撑板(110)以及弹性缓冲垫(111),所述导向槽(101)开设在底座(2)上端面前部,所述导向轮(102)固定在防撞板(103)下端面上,且导向轮(102)安装在导向槽(101)内,所述防撞板(103)设置在前立板(3)前侧的底座(2)上侧面上,所述顶杆(104)焊接在防撞板(103)后侧面上部,所述减震弹簧(105)后端焊接在前立板(3)前侧面上,且减震弹簧(105)前端与防撞板(103)后侧面焊接连接,所述上齿条(106)设置在凹槽(109)内上部,且上齿条(106)与齿轮(107)相啮合,所述齿轮(107)活动连接在凹槽(109)内,所述下齿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连春
申请(专利权)人:诸城捷通物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