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智能交通的防震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988082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29 20:2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智能交通的防震设备,包括底座、上壳体、控制器和第一蓄电池,所述底座上端设置有下壳体,所述下壳体上表面设置有缓冲垫,所述上壳体上端安装有安装板,所述下壳体内侧设置有减震机构,所述减震机构一侧安装有振动传感器,所述振动传感器下方设置有控制箱,所述控制箱内部安装有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一侧设置有网络通讯装置,所述控制器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一蓄电池,所述减震机构包括下压板、弹簧、垫片、上压板、压力传感器、导向柱。有益效果在于:1、通过设置振动传感器,能够检测出装置的振动信息;2、通过设置压力传感器,使装置具有检测负载重量的作用;3、设置缓冲垫,提高装置的安全性。

An Anti-seismic Equipment for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anti-seismic device for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which comprises a base, an upper shell, a controller and a first storage battery. The upper end of the base is provided with a lower shell, the upper surface of the lower shell is provided with a cushion pad, the upper end of the upper shell is provided with a mounting plate, and the inner side of the lower shell is provided with a shock absorber, and the vibration sensor is installed on one side of the shock absorber. A control box is arranged below the dynamic sensor, and the controller is internally installed with the controller. A network communication device is arranged on one side of the controller, and the first battery is arranged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controller. The shock absorption mechanism includes a down pressure plate, a spring, a gasket, an up pressure plate, a pressure sensor and a guide column. The beneficial effects are as follows: 1. Vibration information of the device can be detected by setting vibration sensors; 2. The device can detect the load weight by setting pressure sensors; 3. Setting cushion to improve the safety of the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智能交通的防震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减震
,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智能交通的防震设备。
技术介绍
智能交通是一个基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面向交通运输的服务系统。它的突出特点是以信息的收集、处理、发布、交换、分析、利用为主线,为交通参与者提供多样性的服务。在智能交通中用到的一些可移动交通指挥类平台、小型智能运输车等,都需要设置减震装置,而现有的减震装置大多只具有减震作用,不能对装置受到的振动进行准确测量,不能满足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用于智能交通的防震设备。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用于智能交通的防震设备,包括底座、上壳体、控制器和第一蓄电池,所述底座上端设置有下壳体,所述下壳体上表面设置有缓冲垫,所述下壳体上方安装有所述上壳体,所述上壳体上端安装有安装板,所述下壳体内侧设置有减震机构,所述减震机构一侧安装有振动传感器,所述振动传感器下方设置有控制箱,所述控制箱内部安装有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一侧设置有网络通讯装置,所述控制器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一蓄电池,所述减震机构包括下压板、弹簧、垫片、上压板、压力传感器、导向柱,所述下压板上端设置有所述弹簧,所述上压板下端设置有所述垫片,所述上压板内设置有所述压力传感器,所述弹簧内侧设置有所述导向柱,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压力传感器、所述振动传感器、所述网络通讯装置、所述第一蓄电池电连接,所述压力传感器型号为TJH-W,所述振动传感器型号为D7F-S01-05,所述网络通讯装置包括支撑腿,所述支撑腿上部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上部设置有外壳,所述外壳前部设置有箱门,所述箱门前部设置有把手,所述外壳上部设置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上部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部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所述箱门一侧设置有警报器,所述外壳内部设置有水箱,所述水箱一侧设置有散热器,所述水箱上部设置有操控箱,所述操控箱上部设置有计算机,所述操控箱一侧设置有通讯模块,所述散热器一侧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的上部设置有第二蓄电池,所述第二蓄电池的一侧设置有吸热片。所述控制器包括型号为KY12S的芯片IC,所述芯片IC的第一引脚分别连接二极管D4的负极、电阻R5的一端、芯片IC的第二引脚和电阻R7的一端,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8的一端、三极管D8的基极、电阻R9的一端、电容C4的一端和电阻R10的一端,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芯片IC的第三引脚,三极管D8的发射极连接电阻R9的另一端,三极管D8的集电极连接二极管D9的负极,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4的另一端、二极管D9的正极、电容C3的一端、电阻R6的一端、电阻R4的一端和电容C2的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芯片IC的第四引脚,电阻R6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7的负极和三极管D6的集电极,二极管D7的正极连接芯片IC的第五引脚,三极管D6的基极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三极管D6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D2的集电极,三极管D2的基极连接电阻R3的一端,三极管D2的发射极分别连接电阻R2的一端、电容C1的一端、二极管D4的正极和二极管D3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分别连接发光二极管D5的负极和芯片IC的第六引脚,发光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电阻R1的一端和信号输入端V1,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和二极管D1的负极,二极管D1的正极分别连接电容C2的另一端和信号输出端V2。为了进一步提高用于智能交通的防震设备的使用功能,所述下壳体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端,所述缓冲垫与所述下壳体胶接。为了进一步提高用于智能交通的防震设备的使用功能,所述振动传感器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上壳体内,所述控制箱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下壳体内。为了进一步提高用于智能交通的防震设备的使用功能,所述下压板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下壳体内,所述导向柱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下压板上端。为了进一步提高用于智能交通的防震设备的使用功能,所述下上压板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上壳体内,所述压力传感器镶嵌在所述上压板上表面。为了进一步提高用于智能交通的防震设备的使用功能,所述垫片采用橡胶制成,所述垫片与所述上压板胶接。为了进一步提高用于智能交通的防震设备的使用功能,所述控制器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控制箱内,所述网络通讯装置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控制箱内,所述第一蓄电池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控制箱内。为了进一步提高网络通讯装置的使用功能,所述太阳能电池板与所述连接板通过螺钉连接,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支撑柱通过螺钉连接。为了进一步提高网络通讯装置的使用功能,所述散热器与所述底板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吸热片与所述外壳通过螺钉连接。为了进一步提高网络通讯装置的使用功能,所述支撑腿与所述底板通过焊接连接,所述外壳与所述底板通过焊接连接。为了进一步提高网络通讯装置的使用功能,所述箱门与所述外壳通过合页连接,所述把手与所述箱门通过螺钉连接。为了进一步提高网络通讯装置的使用功能,所述警报器与所述外壳通过螺钉连接,所述计算机与所述外壳通过螺栓连接。为了进一步提高网络通讯装置的使用功能,所述操控箱与所述外壳通过螺栓连接,所述水箱与所述底板通过螺栓连接,所述水泵与所述外壳通过螺栓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振动传感器,能够检测出装置的振动信息;通过设置压力传感器,使装置具有检测负载重量的作用;进一步的还设置了缓冲垫,提高装置的安全性。2、本专利技术的网络通讯装置中通过设置的太阳能电池板,能够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使装置达到节能的效果;同时还通过设置的散热器和吸热片,能够对装置进行快速的散热,提高装置的工作时间,增加装置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智能交通的防震设备的主视内部结构简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智能交通的防震设备的减震机构内部结构简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智能交通的防震设备的控制箱内部结构简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智能交通的防震设备的电路结构流程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中网络通讯装置的主视结构简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中网络通讯装置的的内部结构简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中网络通讯装置的的电路框架流程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中控制器的电路原理图。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底座;2、下壳体;3、缓冲垫;4、上壳体;5、安装板;6、减震机构;7、振动传感器;8、控制箱;9、控制器;10、网络通讯装置;11、第一蓄电池;601、下压板;602、弹簧;603、垫片;604、上压板;605、压力传感器;606、导向柱;12、支撑腿;13、底板;14、外壳;15、箱门;16、把手;17、支撑柱;18、连接板;19、太阳能电池板;20、警报器;21、水箱;22、散热器;23、操控箱;24、计算机;25、通讯模块;26、水泵;27、第二蓄电池;28、吸热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一:如图1-图8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用于智能交通的防震设备,包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智能交通的防震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上壳体(4)、控制器(9)和第一蓄电池(11),所述底座(1)上端设置有下壳体(2),所述下壳体(2)上表面设置有缓冲垫(3),所述下壳体(2)上方安装有所述上壳体(4),所述上壳体(4)上端安装有安装板(5),所述下壳体(2)内侧设置有减震机构(6),所述减震机构(6)一侧安装有振动传感器(7),所述振动传感器(7)下方设置有控制箱(8),所述控制箱(8)内部安装有所述控制器(9),所述控制器(9)一侧设置有网络通讯装置(10),所述控制器(9)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一蓄电池(11),所述减震机构(6)包括下压板(601)、弹簧(602)、垫片(603)、上压板(604)、压力传感器(605)、导向柱(606),所述下压板(601)上端设置有所述弹簧(602),所述上压板(604)下端设置有所述垫片(603),所述上压板(604)内设置有所述压力传感器(605),所述弹簧(602)内侧设置有所述导向柱(606),所述控制器(9)与所述压力传感器(605)、所述振动传感器(7)、所述网络通讯装置(10)、所述第一蓄电池(11)电连接;所述网络通讯装置(10)包括支撑腿(12),所述支撑腿(12)上部设置有底板(13),所述底板(13)上部设置有外壳(14),所述外壳(14)前部设置有箱门(15),所述箱门(15)前部设置有把手(16),所述外壳(14)上部设置有支撑柱(17),所述支撑柱(17)上部设置有连接板(18),所述连接板(18)上部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19),所述箱门(15)一侧设置有警报器(20),所述外壳(14)内部设置有水箱(21),所述水箱(21)一侧设置有散热器(22),所述水箱(21)上部设置有操控箱(23),所述操控箱(23)上部设置有计算机(24),所述操控箱(23)一侧设置有通讯模块(25),所述散热器(22)一侧设置有水泵(26),所述水泵(26)的上部设置有第二蓄电池(27),所述第二蓄电池(27)的一侧设置有吸热片(28),所述第二蓄电池(27)与所述太阳能电池板(19)电连接,所述操控箱(23)与所述第二蓄电池(27)电连接,所述警报器(20)与所述操控箱(23)电连接,所述水泵(26)与所述操控箱(23)电连接,所述散热器(22)与所述操控箱(23)电连接,所述计算机(24)与所述操控箱(23)电连接,所述通讯模块(25)与所述操控箱(23)电连接;所述控制器(9)包括芯片IC,所述芯片IC的第一引脚分别连接二极管D4的负极、电阻R5的一端、芯片IC的第二引脚和电阻R7的一端,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8的一端、三极管D8的基极、电阻R9的一端、电容C4的一端和电阻R10的一端,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芯片IC的第三引脚,三极管D8的发射极连接电阻R9的另一端,三极管D8的集电极连接二极管D9的负极,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4的另一端、二极管D9的正极、电容C3的一端、电阻R6的一端、电阻R4的一端和电容C2的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芯片IC的第四引脚,电阻R6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7的负极和三极管D6的集电极,二极管D7的正极连接芯片IC的第五引脚,三极管D6的基极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三极管D6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D2的集电极,三极管D2的基极连接电阻R3的一端,三极管D2的发射极分别连接电阻R2的一端、电容C1的一端、二极管D4的正极和二极管D3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分别连接发光二极管D5的负极和芯片IC的第六引脚,发光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电阻R1的一端和信号输入端V1,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和二极管D1的负极,二极管D1的正极分别连接电容C2的另一端和信号输出端V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智能交通的防震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上壳体(4)、控制器(9)和第一蓄电池(11),所述底座(1)上端设置有下壳体(2),所述下壳体(2)上表面设置有缓冲垫(3),所述下壳体(2)上方安装有所述上壳体(4),所述上壳体(4)上端安装有安装板(5),所述下壳体(2)内侧设置有减震机构(6),所述减震机构(6)一侧安装有振动传感器(7),所述振动传感器(7)下方设置有控制箱(8),所述控制箱(8)内部安装有所述控制器(9),所述控制器(9)一侧设置有网络通讯装置(10),所述控制器(9)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一蓄电池(11),所述减震机构(6)包括下压板(601)、弹簧(602)、垫片(603)、上压板(604)、压力传感器(605)、导向柱(606),所述下压板(601)上端设置有所述弹簧(602),所述上压板(604)下端设置有所述垫片(603),所述上压板(604)内设置有所述压力传感器(605),所述弹簧(602)内侧设置有所述导向柱(606),所述控制器(9)与所述压力传感器(605)、所述振动传感器(7)、所述网络通讯装置(10)、所述第一蓄电池(11)电连接;所述网络通讯装置(10)包括支撑腿(12),所述支撑腿(12)上部设置有底板(13),所述底板(13)上部设置有外壳(14),所述外壳(14)前部设置有箱门(15),所述箱门(15)前部设置有把手(16),所述外壳(14)上部设置有支撑柱(17),所述支撑柱(17)上部设置有连接板(18),所述连接板(18)上部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19),所述箱门(15)一侧设置有警报器(20),所述外壳(14)内部设置有水箱(21),所述水箱(21)一侧设置有散热器(22),所述水箱(21)上部设置有操控箱(23),所述操控箱(23)上部设置有计算机(24),所述操控箱(23)一侧设置有通讯模块(25),所述散热器(22)一侧设置有水泵(26),所述水泵(26)的上部设置有第二蓄电池(27),所述第二蓄电池(27)的一侧设置有吸热片(28),所述第二蓄电池(27)与所述太阳能电池板(19)电连接,所述操控箱(23)与所述第二蓄电池(27)电连接,所述警报器(20)与所述操控箱(23)电连接,所述水泵(26)与所述操控箱(23)电连接,所述散热器(22)与所述操控箱(23)电连接,所述计算机(24)与所述操控箱(23)电连接,所述通讯模块(25)与所述操控箱(23)电连接;所述控制器(9)包括芯片IC,所述芯片IC的第一引脚分别连接二极管D4的负极、电阻R5的一端、芯片IC的第二引脚和电阻R7的一端,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8的一端、三极管D8的基极、电阻R9的一端、电容C4的一端和电阻R10的一端,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芯片IC的第三引脚,三极管D8的发射极连接电阻R9的另一端,三极管D8的集电极连接二极管D9的负极,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4的另一端、二极管D9的正极、电容C3的一端、电阻R6的一端、电阻R4的一端和电容C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蕊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