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震结构及其滑板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954240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24 08: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避震结构,所述避震结构连接一转向杆,所述转向杆带动所述避震结构同步转动,所述避震结构呈弹性的枢接一前轮,藉由所述避震结构,所述转向杆带动所述前轮同步转动,所述避震结构缓冲所述前轮的震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避震结构的结构简单、避震性能好且外形美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具有该避震结构的滑板车。

Shock absorber structure and its scoote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anti-vibration structure, which connects a steering rod, which drives the anti-vibration structure to rotate synchronously, and the anti-vibration structure has an elastic pivot connected with a front wheel. By means of the anti-vibration structure, the steering rod drives the front wheel to rotate synchronously, and the anti-vibration structure cushions the vibration of the front wheel. The utility model also discloses a scooter with the shock absorber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避震结构及其滑板车
本技术涉及滑板车
,尤其涉及一种避震机构及具有该避震结构的滑板车。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简便易学的滑板车受到普罗大众的喜爱,并在全球卷起了滑板车的使用热潮。滑板车一般只要一分钟就能学会、十分钟就能作出一些花样动作。滑板车包括常规滑板车及电动滑板车,常规滑板车非常轻便,重量一般在3kg以下,存放时为折叠状态,用30秒钟即可展开或叠起;电动滑板车配备了电池,相比常规滑板车,电动滑板车在无需人工提供动力的情况下即可行驶,大大提升了行驶速度,提升运动趣味。由于滑板车的速度适中、好学易操纵、制动灵敏且轻便易提,被广泛作为人们的休闲娱乐及代步工具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滑板车对青少年正在发育完善的平衡系统更是有良好的锻炼效果。其中,电动滑板车更是让使用者爱不释手,电动滑板车无需人为提供动力即可行驶,大大提高了电动滑板车的使用乐趣。为了提高滑板车的使用舒适度,通常会在滑板车的转向杆与踏板之间增设避震结构,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设置不同避震等级的避震结构以提升使用者在使用过程的舒适度。然而,现有的避震结构存在下列缺陷:1、结构复杂,不便于装配;2、当滑板车在较颠簸的路面行驶时,滑板车的震感明显,在颠簸路况的通过性较差,行进时产生的震动会通过滑板车传递给使用者,容易引起使用者的不适;3、外型不够美观,缺乏美感。综上,现有滑板车技术的避震结构无法适应广大使用者对高质量滑板车的追求,大大制约了滑板车的发展。因此,亟需一种结构简单、避震性能好且外形美观的避震结构及其滑板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避震性能好且外形美观的避震结构及其滑板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避震结构,所述避震结构连接一转向杆,所述转向杆带动所述避震结构同步转动,所述避震结构呈弹性的枢接一前轮,藉由所述避震结构,所述转向杆带动所述前轮同步转动,所述避震结构缓冲所述前轮的震动,所述避震结构包括连接机构、弹性机构和相互套接的第一铰接头及第二铰接头,所述连接机构包括第一支架组件及第二支架组件,所述第一支架组件包括两呈平行布置的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支架组件包括两与两所述第一支架一一对应的呈平行布置的第二支架,所述弹性机构包括呈弹性结构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第一端置于两所述第一支架之间,所述弹性件的第一端分别枢接两所述第一支架;所述弹性件的第二端置于两所述第二支架之间,所述弹性件的第二端分别枢接两所述第二支架,所述弹性件抵接于所述第一铰接头及所述第二铰接头之间,所述第一铰接头与所述第二铰接头呈相对伸缩结构,所述弹性件的第一端藉由所述第一铰接头枢接所述第一支架,所述弹性件的第二端藉由所述第二铰接头枢接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一铰接头铰接于所述第一支架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的中间位置。较佳地,所述第一支架组件连接所述转向杆,所述第一支架组件枢接所述第二支架组件,所述第二支架组件枢接所述前轮,所述第一支架组件与所述第二支架组件呈锐角设置,所述前轮震动时,所述第一支架组件与所述第二支架组件之间的夹角呈弹性的变化以缓冲所述前轮的震动。较佳地,所述第一支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转向杆,所述第一支架的第二端枢接对应的所述第二支架的第一端,所述前轮置于两所述第二支架之间并分别枢接两所述第二支架的第二端。较佳地,所述连接机构还包括第一枢轴,所述第一支架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二支架的第一端分别枢接所述第一枢轴,藉由所述第一枢轴,所述第一支架的第二端枢接所述第二支架的第一端。较佳地,所述弹性机构还包括第二枢轴及第三枢轴,所述第二枢轴横置于两所述第一支架之间,所述第二枢轴分别连接两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一铰接头枢接所述第二枢轴,藉由所述第二枢轴及所述第一铰接头,所述弹性件的第一端枢接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三枢轴横置于两所述第二支架之间,所述第三枢轴分别连接两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二铰接头枢接所述第三枢轴,藉由所述第三枢轴及所述第二铰接头,所述弹性件的第二端枢接所述第二支架。较佳地,所述第一枢轴、所述第二枢轴及所述第三枢轴呈平行设置。较佳地,所述连接机构还包括连接座及两加强件,所述连接座连接所述转向杆,所述连接座朝所述第一支架凸伸形成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位于两所述第一支架之间,两所述第一支架夹持并固定所述连接部,藉由所述连接部,所述第一支架固定所述转向杆;所述加强件连接对应的所述第二支架,所述加强件朝所述第二铰接头凸伸形成加强部,所述第二铰接头位于两所述加强部之间,所述第二铰接头铰接所述加强部,藉由所述第二铰接头及两所述加强件,所述弹性件铰接所述第二支架。相应地,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滑板车,其包括踏板、转向杆、前轮及如上所述的避震结构,所述转向杆呈转动的立于所述踏板上,所述避震结构连接所述转向杆,所述转向杆带动所述避震结构同步转动,所述避震结构枢接所述前轮,所述避震结构缓冲所述前轮的震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滑板车的转向杆与前轮之间设置有避震结构,转向杆连接避震结构,避震结构呈弹性的枢接前轮,转向杆带动避震结构同步转动,从而实现转向杆转动时带动前轮进行同步转向,结构简单;由于避震结构呈弹性的枢接前轮,使得滑板车在行进过程中产生的震动首先传递至避震结构,避震结构通过自身的弹性形变缓冲前轮的震动,将前轮的震动有效的转化为避震结构内部的弹性势能,有效提升滑板车的避震性能,并阻断震动从前轮传递至转向杆,有效避免使用者因前轮的震动而引起的不适;避震结构分别连接转向杆及前轮,避震结构无需借助滑板车的踏板即可实现固定,易于装配,有效降低装配难度及装配时长,且使得滑板车的整体造型更加美观。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滑板车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避震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连接机构的右视图。图4是图2的正视图。图5是图2的分解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滑板车1000包括踏板1、转向杆2、前轮3及避震结构100。其中,转向杆2呈转动的立于踏板1上,优选的,转向杆2立于踏板1沿长度方向的一侧,转向杆2与踏板1连接形成L型,L型的符合人体工学设计,便于使用者在行驶中操控滑板车1000;避震结构100连接转向杆2,转向杆2带动避震结构100同步转动;避震结构100呈弹性的枢接前轮3,前轮3在行进过程中产生震动时,前轮3的震动转化为避震结构100内部的弹性势能,从而实现避震结构100对前轮3震动的缓冲。转向杆2转动时,转向杆2带动避震结构100同步转动,避震结构100带动前轮3同步转动,从而实现转向杆2间接带动前轮3同步转动。使用时,使用者站于踏板1上,使用者双手扶于转向杆2的把手201上,使用者通过把手201操控转向杆2转动,转向杆2带动避震结构100同步转动,避震结构100带动前轮3跟随转向杆2同步转动,从而有效控制前轮3的转向,实现滑板车1000的转向。滑板车1000在行进过程中,避震结构100缓冲前轮3因在路况不佳的路面行驶时颠簸而引起的震动,避免前轮3的震动通过转向杆2传递给站立于滑板车1000上的使用者,有效提升使用者于滑板车1000上的舒适性,便于使用者在颠簸路况下能够较长时间的使用本实施例的滑板车1000。下面将对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震结构连接一转向杆,所述转向杆带动所述避震结构同步转动,所述避震结构呈弹性的枢接一前轮,藉由所述避震结构,所述转向杆带动所述前轮同步转动,所述避震结构缓冲所述前轮的震动,所述避震结构包括连接机构、弹性机构和相互套接的第一铰接头及第二铰接头,所述连接机构包括第一支架组件及第二支架组件,所述第一支架组件包括两呈平行布置的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支架组件包括两与两所述第一支架一一对应的呈平行布置的第二支架,所述弹性机构包括呈弹性结构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第一端置于两所述第一支架之间,所述弹性件的第一端分别枢接两所述第一支架;所述弹性件的第二端置于两所述第二支架之间,所述弹性件的第二端分别枢接两所述第二支架,所述弹性件抵接于所述第一铰接头及所述第二铰接头之间,所述第一铰接头与所述第二铰接头呈相对伸缩结构,所述弹性件的第一端藉由所述第一铰接头枢接所述第一支架,所述弹性件的第二端藉由所述第二铰接头枢接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一铰接头铰接于所述第一支架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的中间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震结构连接一转向杆,所述转向杆带动所述避震结构同步转动,所述避震结构呈弹性的枢接一前轮,藉由所述避震结构,所述转向杆带动所述前轮同步转动,所述避震结构缓冲所述前轮的震动,所述避震结构包括连接机构、弹性机构和相互套接的第一铰接头及第二铰接头,所述连接机构包括第一支架组件及第二支架组件,所述第一支架组件包括两呈平行布置的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支架组件包括两与两所述第一支架一一对应的呈平行布置的第二支架,所述弹性机构包括呈弹性结构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第一端置于两所述第一支架之间,所述弹性件的第一端分别枢接两所述第一支架;所述弹性件的第二端置于两所述第二支架之间,所述弹性件的第二端分别枢接两所述第二支架,所述弹性件抵接于所述第一铰接头及所述第二铰接头之间,所述第一铰接头与所述第二铰接头呈相对伸缩结构,所述弹性件的第一端藉由所述第一铰接头枢接所述第一支架,所述弹性件的第二端藉由所述第二铰接头枢接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一铰接头铰接于所述第一支架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的中间位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组件连接所述转向杆,所述第一支架组件枢接所述第二支架组件,所述第二支架组件枢接所述前轮,所述第一支架组件与所述第二支架组件呈锐角设置,所述前轮震动时,所述第一支架组件与所述第二支架组件之间的夹角呈弹性的变化以缓冲所述前轮的震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转向杆,所述第一支架的第二端枢接对应的所述第二支架的第一端,所述前轮置于两所述第二支架之间并分别枢接两所述第二支架的第二端。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结构,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汝谦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绿康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