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前撑式注浆钢管支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902706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7 16: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深基坑支护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基坑前撑式注浆钢管支撑结构,包括基坑围护,所述基坑围护背面的顶部与压顶梁的正面固定连接,所述基坑围护的一侧与混凝土传力带的一侧固定连接,且基坑围护的一侧与配筋垫层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混凝土传力带的底部与配筋垫层顶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混凝土传力带的另一侧固定安装有垫板。该基坑前撑式注浆钢管支撑结构,通过配筋垫层、前撑式注浆钢管和止水片的配合,便于更好的使施工内容大减少,施工速度较快,从而解决了原有的支撑体系较为复杂且在拆撑时会对环境造成粉尘污染的问题,大大提升了挖土效率和垫层底板施工速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坑前撑式注浆钢管支撑结构
本技术涉及深基坑支护
,具体为一种基坑前撑式注浆钢管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建筑层数的不断增加,相对应的停车设施及地下使用空间需求量也增加,因此向地下发展寻求空间成了必然之势,使用得深基坑支护体系得到了大力发展,涌现出多种深基坑支护技术,现如今大多的基坑支护体系是围护桩加基坑内的对撑、角撑形式,这种形式的支撑形式对于小型基坑还可以,但对于大型基坑浪费较大,施工工期较长和施工速度慢,使得施工的效率较慢,同时基坑支护体系是以围护桩向基坑外的锚索形式,但基坑外环境往往很复杂,比如说管线较多,一不小心钻机就可能碰到管线,严重时会酿成安全事故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坑前撑式注浆钢管支撑结构,具备施工简单、进度快、节约成本,能有效避免基坑外红线和管线约束等优点,解决了现如今大多的基坑支护体系是围护桩加基坑内的对撑、角撑形式,这种形式的支撑形式对于小型基坑还可以,但对于大型基坑浪费较大,施工工期较长和施工速度慢,使得施工的效率较慢,同时基坑支护体系是以围护桩向基坑外的锚索形式,但基坑外环境往往很复杂,比如说管线较多,一不小心钻机就可能碰到管线,严重时会酿成安全事故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施工简单、进度快、节约成本,能有效避免基坑外红线和管线约束的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坑前撑式注浆钢管支撑结构,包括基坑围护,所述基坑围护背面的顶部与压顶梁的正面固定连接,所述基坑围护的一侧与混凝土传力带的一侧固定连接,且基坑围护的一侧与配筋垫层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混凝土传力带的底部与配筋垫层顶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混凝土传力带的另一侧固定安装有垫板,且垫板的底部与配筋垫层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垫板顶部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地下室结构,所述压顶梁的内腔与前撑式注浆钢管的一端固定连接,且前撑式注浆钢管的另一端通过止水片与垫板和地下室结构的正面固定连接,所述前撑式注浆钢管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护孔倒刺,所述前撑式注浆钢管正面的一侧开设有注浆孔。优选的,所述前撑式注浆钢管的底端开设有注浆孔,且注浆孔以梅花形布置,所述注浆孔的直径值为6~8mm。优选的,所述护孔倒刺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护孔倒刺的形状为弧形,所述护孔倒刺的材质为角钢。(三)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坑前撑式注浆钢管支撑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基坑前撑式注浆钢管支撑结构,通过配筋垫层、前撑式注浆钢管和止水片的配合,便于更好的使施工内容大减少,施工速度较快,从而解决了原有的支撑体系较为复杂且在拆撑时会对环境造成粉尘污染的问题,大大提升了挖土效率和垫层底板施工速度。2、该基坑前撑式注浆钢管支撑结构,通过基坑围护和垫板的配合,便于更好的使地下结构施工可连贯进行,节约了大量成本,从而解决了支撑施工需要定期进行养护和拆除工作的问题,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进而缩减了较多的工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正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结构护孔倒刺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结构基坑围护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结构前撑式注浆钢管支撑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结构配筋垫层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结构地下室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结构混凝土传力带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结构割除前撑式注浆钢管示意图。图中:1、基坑围护;2、压顶梁;3、混凝土传力带;4、配筋垫层;5、垫板;6、地下室结构;7、前撑式注浆钢管;8、止水片;9、护孔倒刺;10、注浆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8,一种基坑前撑式注浆钢管支撑结构,包括基坑围护1,基坑围护1背面的顶部与压顶梁2的正面固定连接,基坑围护1的一侧与混凝土传力带3的一侧固定连接,且基坑围护1的一侧与配筋垫层4的一侧固定连接,混凝土传力带3的底部与配筋垫层4顶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混凝土传力带3的另一侧固定安装有垫板5,且垫板5的底部与配筋垫层4的顶部固定连接,垫板5顶部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地下室结构6,压顶梁2的内腔与前撑式注浆钢管7的一端固定连接,前撑式注浆钢管7的底端开设有注浆孔10,且注浆孔10以梅花形布置,注浆孔10的直径值为6~8mm,且前撑式注浆钢管7的另一端通过止水片8与垫板5和地下室结构6的正面固定连接,前撑式注浆钢管7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护孔倒刺9,优选的,护孔倒刺9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护孔倒刺9的形状为弧形,护孔倒刺9的材质为角钢,前撑式注浆钢管7正面的一侧开设有注浆孔10。一种基坑前撑式注浆钢管支撑结构的操作方法,包含以下步骤:S1、建立施工基坑围护体系,步骤S1中如果基坑围护体系是SMW工法桩,必须先对SMW工法桩进行施工;S2、开挖沟槽、平整场地;S3、按照图纸要求采用钢尺确定孔位,以木桩或钢钎做为标记或编号,如果孔位与工程桩有冲突应及时调整孔位;S4、根据地质情况随时调整成孔机具的角度,钻孔后对孔内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的处理,严格控制成孔的位置及角度偏差,步骤S4中钻孔后必须对成孔进行检查,对孔中出现的局部渗水、塌孔或掉落的松土的问题做出及时的处理并在成孔过程中作好成孔记录,以便及时修改锚杆的设计参数;S5、将前撑式注浆钢管7安装起来,安装结束后将钢前撑式注浆钢管7下放至成孔内,下放前需将成孔内的稀土清除;S6、检查前撑式注浆钢管7是否有无破裂和堵塞,接口处是否牢固,确认无误时再将水泥浆注入前撑式注浆钢管7的内部;S7、注浆完成后,再往前撑式注浆钢管7内填满20~40级的配碎石,同时用纯水泥浆灌满,进行间隔填充;S8、将前撑式注浆钢管7的顶部焊接上钢板,并在中间段加焊φ25钢筋并与压顶梁2内部的钢筋结合为一个有效的整体;S9、在最后一道混凝土传力带3养护至设计的强度时,将前撑式注浆钢管7割除后,先凿除前撑式注浆钢管7前撑式注浆钢管7内填充材料并清洗干净,接着设置止水措施,封孔采用微膨胀混凝土,混凝土强度等级同地下室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遇水膨胀止水条紧贴内壁设置,并满焊上止水钢板。综上所述,该基坑前撑式注浆钢管支撑结构,通过配筋垫层4、前撑式注浆钢管7和止水片8的配合,便于更好的使施工内容大减少,施工速度较快,从而解决了原有的支撑体系较为复杂且在拆撑时会对环境造成粉尘污染的问题,大大提升了挖土效率和垫层底板施工速度;通过基坑围护1和垫板5的配合,便于更好的使地下结构施工可连贯进行,节约了大量成本,从而解决了支撑施工需要定期进行养护和拆除工作的问题,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进而缩减了较多的工期,解决了现如今大多的基坑支护体系是围护桩加基坑内的对撑、角撑形式,这种形式的支撑形式对于小型基坑还可以,但对于大型基坑浪费较大,施工工期较长和施工速度慢,使得施工的效率较慢,同时基坑支护体系是以围护桩向基坑外的锚索形式,但基坑外环境往往很复杂,比如说管线较多,一不小心钻机就可能碰到管线,严重时会酿成安全事故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坑前撑式注浆钢管支撑结构,包括基坑围护(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围护(1)背面的顶部与压顶梁(2)的正面固定连接,所述基坑围护(1)的一侧与混凝土传力带(3)的一侧固定连接,且基坑围护(1)的一侧与配筋垫层(4)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混凝土传力带(3)的底部与配筋垫层(4)顶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混凝土传力带(3)的另一侧固定安装有垫板(5),且垫板(5)的底部与配筋垫层(4)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垫板(5)顶部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地下室结构(6),所述压顶梁(2)的内腔与前撑式注浆钢管(7)的一端固定连接,且前撑式注浆钢管(7)的另一端通过止水片(8)与垫板(5)和地下室结构(6)的正面固定连接,所述前撑式注浆钢管(7)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护孔倒刺(9),所述前撑式注浆钢管(7)正面的一侧开设有注浆孔(1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坑前撑式注浆钢管支撑结构,包括基坑围护(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围护(1)背面的顶部与压顶梁(2)的正面固定连接,所述基坑围护(1)的一侧与混凝土传力带(3)的一侧固定连接,且基坑围护(1)的一侧与配筋垫层(4)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混凝土传力带(3)的底部与配筋垫层(4)顶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混凝土传力带(3)的另一侧固定安装有垫板(5),且垫板(5)的底部与配筋垫层(4)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垫板(5)顶部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地下室结构(6),所述压顶梁(2)的内腔与前撑式注浆钢管(7)的一端固定连接,且前撑式注浆钢管(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昌华周韬廖建平江志峰刘其周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国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