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副车架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898431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7 15: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后副车架和车辆;后副车架包括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和纵梁;第二横梁与第一横梁相对设置;纵梁位于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之间,与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相连接,两个纵梁与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围合成一个框架形结构;其中,纵梁为分体式结构,纵梁包括第一纵梁和与第一纵梁相连接的第二纵梁,第一纵梁与第一横梁相连接,第二纵梁与第二横梁相连接。应用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纵梁为从中间断开的分体式结构,在冲压生产时可以降低单片板材为满足较大弯曲以及避让所产生的冲压工艺的复杂度,提高冲压板材的材料利用率,同时分体式结构可以给后副车架的结果提供更多的优化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后副车架和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部件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后副车架和一种车辆。
技术介绍
目前,在相关技术中,后副车架多为管材结构和冲压焊接结构,其中棺材结构中,横梁和纵梁均选用管材,相互拼焊连接,由于管材无法对周边做出较好的避让,因此该结构仅适用于尺寸较小的后副车架,无法适用于具有后驱动电机的新能源车辆。在现有技术中,为了容纳尺寸较大的后驱动电机,一般选用冲压焊接结构的后副车架,其纵梁及横梁分别由上下两块板拼焊而成,由于副车架由大板冲压而成,工艺上的材料利用率很低,而且结构强度分析上,优化空间也受限。因此,目前亟需一种新型的后副车架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材料利用率很低的问题,同时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基础上优化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后副车架。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车辆。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后副车架,包括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和纵梁;第二横梁与第一横梁相对设置;纵梁位于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之间,与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相连接,两个纵梁与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围合成一个框架形结构;其中,纵梁为分体式结构,纵梁包括第一纵梁和与第一纵梁相连接的第二纵梁,第一纵梁与第一横梁相连接,第二纵梁与第二横梁相连接。本技术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后副车架由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和纵梁组成,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和两个纵梁相互连接,围合成一个可以容纳大尺寸电机的框架形结构;其中,纵梁为从中间断开的分体式结构,由相互连接的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组成。应用了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纵梁为从中间断开的分体式结构,在冲压生产时可以降低单片板材为满足较大弯曲以及避让所产生的冲压工艺的复杂度,提高冲压板材的材料利用率,同时分体式结构可以给后副车架的结果提供更多的优化空间,可根据应力分布采用不同的材料厚度以及不用材料的板材进行拼焊,使板材材料的选择面更广,还可以自由选择板材的厚度以降低后副车架的重量,适应多种不同的车辆生产需求,进而可以实现对大电机,后轮驱动,后悬架硬点布置的电动车辆的设计生产。具体地,后副车架包括前横梁、后横梁和左、右纵梁,前梁即第一横梁,后梁即第二横梁,左、右两侧的纵梁结构相同,对称设置。其中,左、右两侧的纵梁具有较大的跨距,以及前横梁,即第一横梁具有较大的垂向高度,以保证副车架的安装,同时前、后横梁和左、右纵梁围合成的中空的框架形结构可以满足对较大体积的电机的布置。其中,纵梁为分体式结构,从中间部分分割为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通过连接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结合整体的纵梁。分体式结果使得纵梁可以具有较大的垂向弯曲以满足布置悬架的硬连接点和半周,以及具有较大的横向弯曲以提供前束角度和外倾角度的调节空间,同时不增加工艺难度,提高冲压板材的利用率,进而在保留后悬架硬点布置以及工艺空间等优良性能的同时,解决后副车架布置空间的问题。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后副车架还包括:调节机构;设置于第一纵梁上,调节机构用于调节车轮的前束角和/或外倾角。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调节机构包括:第一支架,第一支架与第一纵梁相连接,位于第一纵梁远离第二纵梁的一端。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调节机构还包括:第二支架,第二支架与第一纵梁相连接,位于第一纵梁靠近第二纵梁的一端。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纵梁包括第一纵梁上板和第一纵梁下板,第一纵梁上板和第一纵梁下板相互扣合;第二纵梁包括第二纵梁上板和第二纵梁下板,第二纵梁上板和第二纵梁下板相互扣合。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纵梁还包括:纵梁加强板;纵梁加强板设置于第二纵梁上板和第二纵梁下板之间。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纵梁还包括:悬架安装部;悬架安装部设置为多个,分别位于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上。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横梁包括第一横梁上板和第一横梁下板,第一横梁上板和第一横梁下板相互扣合。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横梁还包括:悬置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梁上板上。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二横梁包括第二横梁前板和第二横梁后板,第二横梁前板和第二横梁后板相互扣合。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后副车架还包括;安装支架;安装支架设置于第二横梁后板上。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二横梁还包括:第二横梁加强板;第二横梁加强板设置为两个,位于第二横梁前板和第二横梁后板之间。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后副车架。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车辆还包括:驱动电机和悬架横臂;驱动电机设置于框架形结构中;悬架横臂与悬架安装部相连接。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后副车架的俯视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后副车架的爆炸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后副车架的纵梁的爆炸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后副车架的第一横梁的爆炸图;图5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后副车架的第二横梁的爆炸图;图6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后副车架的左视图;图7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图8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图9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又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至图9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2第一横梁,22第一横梁上板,24第一横梁下板,26悬置支架,4第二横梁,42第二横梁前板,44第二横梁后板,46第二横梁加强板,6纵梁,62第一纵梁,622第一纵梁上板,624第一纵梁下板,64第二纵梁,642第二纵梁上板,644第二纵梁下板,66衬套套管,68纵梁加强板,8调节机构,82第一支架,84第二支架,10安装支架,12驱动电机,14悬架横臂。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下面参照图1至图9描述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所述后副车架和车辆。如图1至图6所示,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后副车架,包括第一横梁2、第二横梁4和纵梁6;第二横梁4与第一横梁2相对设置;纵梁6位于第一横梁2和第二横梁4之间,与第一横梁2和第二横梁4相连接,两个纵梁6与第一横梁2和第二横梁4,围合成一个框架形结构;其中,纵梁6为分体式结构,纵梁6包括第一纵梁62和与第一纵梁62相连接的第二纵梁64,第一纵梁62与第一横梁2相连接,第二纵梁64与第二横梁4相连接。在该实施例中,后副车架由第一横梁2、第二横梁4和纵梁6组成,第一横梁2、第二横梁4和两个纵梁6相互连接,围合成一个可以容纳大尺寸电机的框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横梁;第二横梁,与所述第一横梁相对设置;纵梁,位于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之间,与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相连接,两个所述纵梁与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围合成一个框架形结构;其中,所述纵梁为分体式结构,所述纵梁包括第一纵梁和与所述第一纵梁相连接的第二纵梁,所述第一纵梁与所述第一横梁相连接,所述第二纵梁与所述第二横梁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横梁;第二横梁,与所述第一横梁相对设置;纵梁,位于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之间,与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相连接,两个所述纵梁与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围合成一个框架形结构;其中,所述纵梁为分体式结构,所述纵梁包括第一纵梁和与所述第一纵梁相连接的第二纵梁,所述第一纵梁与所述第一横梁相连接,所述第二纵梁与所述第二横梁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调节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纵梁上,所述调节机构用于调节车轮的前束角和/或外倾角。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一纵梁相连接,位于所述第一纵梁远离所述第二纵梁的一端。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一纵梁相连接,位于所述第一纵梁靠近所述第二纵梁的一端。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梁包括第一纵梁上板和第一纵梁下板,所述第一纵梁上板和所述第一纵梁下板相互扣合;所述第二纵梁包括第二纵梁上板和第二纵梁下板,所述第二纵梁上板和所述第二纵梁下板相互扣合。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还包括:纵梁加强板,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东辉白鑫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