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生成元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889120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7 13:55
等离子体生成元件(2)包括:包覆导线(10),其包含导电线(11)和绝缘包覆导电线(11)的包覆部(12);以及导电部件(20),以至少一部分接触包覆部(12)的方式与包覆导线(10)相邻配置;导电部件(20)具有至少一个以上的夹持部,所述夹持部在与包覆导线(10)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夹入包覆导线(10)并进行保持;通过在导电线(10)与导电部件(20)之间施加电压,在夹持部附近生成等离子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等离子体生成元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使电介质屏障放电产生来生成等离子体的等离子体生成元件。本申请是主张基于2016年9月2日所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即特愿2016-171797号的优先权,并援用该日本专利申请中所记载的所有记载内容。
技术介绍
作为已公开可在含有氮气、氧气的空气环境下且大气压下生成等离子体的等离子体生成元件的文献,可举出日本专利第4982851号公报(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等离子体生成元件,是通过将芯线已被绝缘层包覆的多条导线捻合而成为绞线结构、或编织多条导线而成为经组合的编织结构来构成。通过以如此方式构成,在导线彼此接触的部分的附近形成微小的间隙。在此状态下,通过在导线间施加电压,而在该间隙中产生电介质屏障放电。其结果,可以生成等离子体。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件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98285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等离子体生成元件,因需要捻合或编织多条导线而结构变得复杂,在生产性方面存在困难。另外,在如一条导线已破损的情况下,便需要分解构成绞线结构及编织结构的导线并重新组装。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简易结构的等离子体生成元件。解决问题的手段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案的等离子体生成元件,包括:包覆导线,包含导电线及绝缘包覆上述导电线的包覆部;以及导电部件,以至少一部分接触上述包覆部的方式与上述包覆导线相邻配置;上述导电部件具有至少一个以上的夹持部,上述夹持部在与上述包覆导线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夹入上述包覆导线并进行保持;通过在上述导电线与上述导电部件之间施加电压而在上述夹持部附近生成等离子体。在根据上述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案的等离子体生成元件中,上述导电部件也可以包含从上述包覆导线观察时配置在一侧的第一板状部、和从上述包覆导线观察时配置在另一侧的第二板状部。于该情形,上述第一板状部优选具有与上述包覆导线接触的第一接触部,上述第二板状部优选具有与上述包覆导线接触的第二接触部。进而,上述夹持部是通过上述第一接触部及上述第二接触部而构成。在根据上述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案的等离子体生成元件中,上述第一板状部及上述第二板状部也可以沿着上述包覆导线的上述延伸方向延伸。在根据上述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案的等离子体生成元件中,上述第一板状部及上述第二板状部也可以在从上述第一板状部、上述包覆导线以及上述第二板状部排列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以与上述包覆导线的上述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式延伸。在根据上述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案的等离子体生成元件中,上述第一板状部也可以具有第一突条部,上述第一突条部从位于与抵接于上述包覆导线的主表面相反侧的主表面,朝向远离上述包覆导线的方向突出,且沿着上述第一板状部延伸的方向延伸。又,上述第二板状部也可以具有第二突条部,上述第二突条部从位于与抵接于上述包覆导线的周面相反侧的主表面,朝向远离上述包覆导线的方向突出,且沿着上述第二板状部延伸的方向延伸。在根据上述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案的等离子体生成元件中,上述第一板状部及上述第一突条部也可以由一个部件构成,上述第二板状部及上述第二突条部也可以由一个部件构成。在根据上述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案的等离子体生成元件中,上述导电部件也可以是通过内周面与上述包覆导线接触的一个或多个环状部件而构成。在此情况下,优选上述夹持部是通过与上述包覆导线接触的上述环状部件的内周面而构成。在根据上述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案的等离子体生成元件中,上述导电部件也可以是通过沿着上述包覆导线的上述延伸方向延伸的半筒部件而构成。在此情况下,优选上述半筒部件具有在与上述包覆导线的上述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以夹入上述包覆导线的方式弯曲的内周面,且优选上述夹持部是通过与上述包覆导线接触的部分的上述内周面而构成。在根据上述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案的等离子体生成元件中,优选上述半筒部件在从上述包覆导线的上述延伸方向观察时,具有U字形状、V字形状、或是多边形形状。在根据上述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案的等离子体生成元件中,优选上述半筒部件在从上述包覆导线的上述延伸方向观察时,具有由上述内周面的一端侧及上述内周面的另一端侧所规定的开口面,在该情况下,优选上述半筒部件具有防脱部,所述防脱部与上述内周面的上述一端侧及上述内周面的上述另一端侧的一方连接,并沿着上述包覆导线的周面延伸,防止上述包覆导线从上述开口面侧脱落。在根据上述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案的等离子体生成元件中,上述导电部件也可以包含有与上述包覆导线接触的板状部、和一端侧与上述板状部连结并且另一端侧卷绕于上述包覆导线的一个或多个卷绕部。在此情况下,优选上述夹持部是通过与上述包覆导线接触的部分的上述卷绕部的内周面而构成。在根据上述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案的等离子体生成元件中,上述多个卷绕部也可以包含沿着上述包覆导线的上述延伸方向排列的第一卷绕部及第二卷绕部。在此情况下,优选上述第一卷绕部的卷绕方向与上述第二卷绕部的卷绕方向相反。在根据上述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案的等离子体生成元件中,上述板状部也可以具有突条部,所述突条部从与接触于所述包覆导线的主表面相反侧的主表面,朝向远离上述包覆导线的方向突出,且沿着上述板状部延伸的方向延伸。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案的等离子体生成元件中,包括:多个包覆导线,包含导电线及绝缘包覆上述导电线的包覆部,且彼此并行地配置;以及导电部件,以至少一部分接触上述包覆部的方式与上述多个包覆导线相邻配置;上述导电部件具有多个夹持部,上述多个夹持部在与上述包覆导线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夹入上述多个包覆导线并进行保持;上述导电部件包含从上述包覆导线观察时配置在一侧的第一导电部件、和从上述包覆导线观察时配置在另一侧的第二导电部件,上述第一导电部件具有网目形状,并且具有与上述多个包覆导线接触的第一接触部群,上述第二导电部件具有与上述第一导电部件对应的网目形状,并且具有与上述多个包覆导线接触的第二接触部群,上述多个夹持部是通过上述第一接触部群和上述第二接触部群而构成;通过在上述导电线与上述导电部件之间施加电压而在上述多个夹持部附近生成等离子体。在根据上述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案的等离子体生成元件中,上述第一导电部件及上述第二导电部件也可以含有多个边部,所述多个边部规定呈多边形状开口的开口部。在此情况下,从上述第一导电部件、上述多个包覆导线以及上述第二导电部件排列的方向观察下,上述多个包覆导线也可以配置成以穿过彼此相邻的边部的中心的方式呈列状排列。在根据上述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案的等离子体生成元件中,上述第一导电部件及上述第二导电部件也可以含有多个边部,所述多个边部规定呈多边形状开口的开口部。在此情况下,从上述第一导电部件、上述多个包覆导线以及上述第二导电部件排列的方向观察下,上述多个包覆导线也可以配置成以穿过彼此相向的边部的中心的方式呈列状排列。在根据上述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案的等离子体生成元件中,上述第一导电部件也可以包含彼此并行配置的多个第一导电体。在此情况下,优选上述第二导电部件包含沿着上述多个第一导电体排列的方向彼此并行配置的多个第二导电体。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具有简易结构的等离子体生成元件。附图说明图1是用以表示实施方式一的等离子体生成装置的概要立体图。图2是用以表示实施方式一的等离子体生成元件的截面图。图3是用以表示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等离子体生成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包覆导线,包含导电线及绝缘包覆所述导电线的包覆部;以及导电部件,以至少一部分接触所述包覆部的方式与所述包覆导线相邻配置,所述导电部件具有至少一个以上的夹持部,所述夹持部在与所述包覆导线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夹入所述包覆导线并进行保持,通过在所述导电线与所述导电部件之间施加电压而在所述夹持部附近生成等离子体。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9.02 JP 2016-1717971.一种等离子体生成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包覆导线,包含导电线及绝缘包覆所述导电线的包覆部;以及导电部件,以至少一部分接触所述包覆部的方式与所述包覆导线相邻配置,所述导电部件具有至少一个以上的夹持部,所述夹持部在与所述包覆导线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夹入所述包覆导线并进行保持,通过在所述导电线与所述导电部件之间施加电压而在所述夹持部附近生成等离子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生成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部件包含从所述包覆导线观察时配置在一侧的第一板状部、和从所述包覆导线观察时配置在另一侧的第二板状部,所述第一板状部具有与所述包覆导线接触的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板状部具有与所述包覆导线接触的第二接触部,所述夹持部通过所述第一接触部及所述第二接触部而构成。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等离子体生成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状部具有第一突条部,所述第一突条部从位于与抵接于所述包覆导线的主表面相反侧的主表面,朝向远离所述包覆导线的方向突出,且沿着所述第一板状部延伸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板状部具有第二突条部,所述第二突条部从位于与抵接于所述包覆导线的周面相反侧的主表面,朝向远离所述包覆导线的方向突出,且沿着所述第二板状部延伸的方向延伸。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生成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部件是通过内周侧接触于所述包覆导线的一个或多个环状部件而构成,所述夹持部是通过接触于所述包覆导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堀川幸司山田庆太郎伊达和治高土与明
申请(专利权)人:夏普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