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铆模具及压铆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872635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7 10: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压铆模具及压铆设备,其中,该压铆模具包括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上模组件包括第一下压件,用于压铆待加工工件;下模组件包括:模座,设有上下方向延伸的定位孔,待加工工件插接安装于定位孔;顶料杆,包括下盘部和顶杆部,顶杆部插接于定位孔;弹性件,用于弹性支撑顶料件,无外力作用下,顶杆部能够将待加工工件顶撑为轴向自由活动状态;上模组件还包括第二下压件,用于下压下盘部,且第二下压件与下盘部之间的第一垂向距离小于第一下压件与待加工工件之间的第二垂向距离。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压铆模具可以较大程度地避免待加工工件的两端同时受力,更有利于保证工件加工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压铆模具及压铆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加工
,具体涉及一种压铆模具及压铆设备。
技术介绍
请参考图1,图1为现有技术中压铆模具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传统的轴类工件03的压铆模具包括上模组件01和下模组件02,上模组件01具有下压头011,下模组件02包括自上而下层叠设置的底梁021、中间板022和底板023,底梁021内设有第一凹槽021a,第一凹槽021a内设有卸料弹簧021b;底梁021的上方设有模座024,模座设024有上下方向延伸的定位孔024a,轴类工件03可以插接于定位孔024a内,并以其轴肩与模座024的上端相抵;模座024的下部设有第二凹槽024b,第二凹槽024b与定位孔024a相连通,顶料杆025包括下盘部025a和顶杆部025b,下盘部025a设置于该第二凹槽024b内,而顶杆部025b则可以自下而上插入定位孔024a。卸料弹簧021b的作用是在压铆完成后,通过顶料杆025的顶杆部025b对轴类工件03产生向上的抵顶力,以使得轴类工件03在轴向上变为自由活动状态,从而方便轴类工件03的取出。因此,在安装时,卸料弹簧021b需要处于压缩状态,且需要蓄积较大的弹性力,才能够在卸料时顶的动轴类工件03,但如此,也会造成顶料杆025时刻处于向上抵顶轴类工件03的状态。如此,在进行压铆时,轴类工件03不仅要承受下压头011向下的压铆力,还需要承受顶料杆025向上的抵顶力,这就容易造成轴类工件03的压弯变形,影响轴类工件03的加工质量。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专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压铆模具及压铆设备,其中,该压铆模具可以较大程度地避免待加工工件的两端同时受力,更有利于保证工件加工质量。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压铆模具,包括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所述上模组件包括第一下压件,用于压铆待加工工件;所述下模组件包括:模座,设有上下方向延伸的定位孔,待加工工件能够插接安装于所述定位孔;顶料件,包括下盘部和顶杆部,所述顶杆部插接于所述定位孔;弹性件,用于弹性支撑所述顶料件,无外力作用下,所述顶杆部能够将所述待加工工件顶撑为轴向自由活动状态;所述上模组件还包括第二下压件,用于下压所述下盘部,且所述第二下压件与所述下盘部之间的第一垂向距离小于所述第一下压件与所述待加工工件之间的第二垂向距离。采用上述结构,在进行压铆作业时,下压的上模组件的第二下压件可以先与顶料件的下盘部相抵,并下压下盘部,使得顶杆部解除与待加工工件的抵顶配合,然后,第一下压件才会与待加工工件相接触。如此,可以较大程度地避免压铆作业时待加工工件轴向两端同时受力而被压弯的情形,使得弹性件所产生的弹性力仅在卸料时作用于待加工工件,更有利于保证加工质量。可选地,还包括底座,所述模座安装于所述底座,且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座、所述下盘部相抵。可选地,所述底座设有凹槽,所述弹性件安装在所述凹槽内。可选地,所述下盘部与所述底座之间还设有导向结构,以导引所述顶料件的升降。可选地,所述导向结构包括导向件和导向孔,二者中,一者设置于所述底座,另一者设置于所述下盘部,且所述导向件能够插接于所述导向孔。可选地,自上而下,所述底座包括座板、垫板和底板,三者固定连接,所述底板设有过孔,所述垫板设有所述导向孔,所述座板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配合所述垫板能够形成所述凹槽,所述安装孔、所述过孔的孔径均大于所述导向孔;所述导向件为导向螺钉,所述导向螺钉包括头部和杆部,所述杆部包括光杆段和螺纹段,所述螺纹段相对远离所述头部,所述杆部能够穿过所述过孔、所述导向孔、所述安装孔,并以所述螺纹段与所述下盘部相连,所述光杆段位于所述导向孔内,且所述头部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导向孔、并小于所述过孔。可选地,所述模座的下端设有向上的凹陷部,所述定位孔与所述凹陷部相连通;所述顶料件安装于所述凹陷部,且所述下盘部能够沿横向伸出所述凹陷部,所述第二下压件能够和所述下盘部伸出所述凹陷部的部分相抵。可选地,所述第二下压件的数量为多个,各所述第二下压件至少分为两组,两组所述第二下压件分别设置在所述模座的横向两侧。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压铆设备,包括压铆模具,所述压铆模具为上述的压铆模具。由于上述的压铆模具已经具备如上的技术效果,那么,具有该压铆模具的压铆设备亦当具备相类似的技术效果,故在此不做赘述。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压铆模具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压铆模具在压铆作业前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压铆模具在压铆作业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压铆模具在上模组件初始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压铆模具在上模组件继续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01上模组件、011第一下压件;02下模组件、021底梁、021a第一凹槽、021b卸料弹簧、022中间板、023底板、024模座、024a定位孔、024b第二凹槽、025顶料杆、025a下盘部、025b顶杆部;03轴类工件。图2-5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上模组件、11第一下压件、12第二下压件;2下模组件、21底座、211座板、211a安装孔、212垫板、213底板、213a过孔、22模座、221定位孔、222凹陷部、23顶料件、231下盘部、232顶杆部、24弹性件、25导向螺钉;3待加工工件;H1第一垂向距离、H2第二垂向距离。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文中所述“第一”、“第二”等词,仅是为了便于描述结构相同或相类似的两个以上的结构、部件或技术特征,其并不表示对顺序的某种特殊限定。请参考图2-5,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压铆模具在压铆作业前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压铆模具在压铆作业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压铆模具在上模组件初始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压铆模具在上模组件继续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压铆模具,包括上模组件1和下模组件2,待加工工件3可以支撑定位在下模组件2,上模组件1具有第一下压件11,第一下压件11即为现有技术中的下压头,用于对待加工工件3进行压铆作业。这里的待加工工件3主要是指轴类工件。区别于现有技术,下模组件2包括:模座22,设有上下方向延伸的定位孔221,待加工工件3可以插接安装于该定位孔221内;顶料件23,包括下盘部231和顶杆部232,顶杆部232能够向上插接于定位孔221;弹性件24,用于弹性支撑顶料件23,无外力作用时,顶杆部232能够将待加工工件3顶撑为轴向自由活动状态(可以直接取出的状态);上模组件1还包括第二下压件12,用于下压下盘部,且第二下压件12与下盘部231之间的第一垂向距离H1小于第一下压件11与待加工工件3之间的第二垂向距离H2。这里的第一垂向距离H1是指第二下压件12下端面到下盘部231上表面之间的距离、第二垂向距离H2是指第一下压件11下端面到待加工工件3上端面之间的距离。采用上述结构,在进行压铆作业时,下压的上模组件1的第二下压件12可以先与顶料件23的下盘部231相抵,并下压下盘部231,使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压铆模具,包括上模组件(1)和下模组件(2),所述上模组件(1)具有第一下压件(11),用于压铆待加工工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组件(2)包括:模座(22),设有上下方向延伸的定位孔(221),所述待加工工件(3)能够插接安装于所述定位孔(221);顶料件(23),包括下盘部(231)和顶杆部(232),所述顶杆部(232)插接于所述定位孔(221);弹性件(24),用于弹性支撑所述顶料件(23),无外力作用下,所述顶杆部(232)能够将所述待加工工件(3)顶撑为轴向自由活动状态;所述上模组件(1)还包括第二下压件(12),用于下压所述下盘部(231),且所述第二下压件(12)与所述下盘部(231)之间的第一垂向距离(H1)小于所述第一下压件(11)与所述待加工工件(3)之间的第二垂向距离(H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铆模具,包括上模组件(1)和下模组件(2),所述上模组件(1)具有第一下压件(11),用于压铆待加工工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组件(2)包括:模座(22),设有上下方向延伸的定位孔(221),所述待加工工件(3)能够插接安装于所述定位孔(221);顶料件(23),包括下盘部(231)和顶杆部(232),所述顶杆部(232)插接于所述定位孔(221);弹性件(24),用于弹性支撑所述顶料件(23),无外力作用下,所述顶杆部(232)能够将所述待加工工件(3)顶撑为轴向自由活动状态;所述上模组件(1)还包括第二下压件(12),用于下压所述下盘部(231),且所述第二下压件(12)与所述下盘部(231)之间的第一垂向距离(H1)小于所述第一下压件(11)与所述待加工工件(3)之间的第二垂向距离(H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压铆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座(21),所述模座(22)安装于所述底座(21),且所述弹性件(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座(21)、所述下盘部(231)相抵。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压铆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21)设有凹槽,所述弹性件(24)安装在所述凹槽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压铆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盘部(231)与所述底座(21)之间还设有导向结构,以导引所述顶料件(23)的升降。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压铆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结构包括导向件和导向孔,二者中,一者设置于所述底座(21),另一者设置于所述下盘部(231),且所述导向件能够插接于所述导向孔。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压铆模具,其特征在于,自上而下,所述底座(21)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呙少华崔贞涛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航嘉麦格纳座椅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