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踝关节表面置换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0866950 阅读:1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7 09: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单踝关节表面置换系统,该系统由胫侧面、旋转核、距侧面组成,其中胫侧面和距侧面为金属或合金材料,旋转核为聚乙烯耐磨擦材料。应用上述结构,可实现单踝关节表面置换术。胫侧面前部与体部矢状位成角度连接,胫侧面顶部为粗糙喷涂表面或非抛光金属表面;胫侧面的底部为抛光的光滑表面。体部的中部有双鳍状龙骨。旋转核的左右径和前后径均小于胫侧面;旋转核的顶部在矢状位和冠状位均为凸面,旋转核的底部为水平光滑平面。距侧面顶部为抛光的水平光滑表面,底部为非抛光金属面,底部的中部有双鳍状龙骨。本发明专利技术构成简明,使用方便,可获得良好的踝关节功能,有效保留骨量,可有效提高初始稳定性,减少翻修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单踝关节表面置换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踝关节部分表面置换手术当中所使用的单踝关节表面置换系统的
,特别是一种单踝关节表面置换系统及植入方法。
技术介绍
当前踝关节融合术和人工全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疾病,如创伤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主流术式,然而踝关节融合术患者术后关节功能较差,因此人工全踝关节置换术成为较受欢迎的治疗手段,应用逐渐增多。目前临床上使用的人工踝关节皆为全踝关节置换,即对胫骨远端和距骨近端关节面全部进行置换,但许多患者踝关节的退变、软骨缺损或损伤、疼痛主要来自踝关节部分关节面的破坏,如内侧关节面、外侧关节面或距骨坏死的局部关节面等,对于相对正常的关节面进行置换破坏性较大,而且人工全踝关节尚存在假体松动、使用年限有限、活动性垫片脱位等诸多问题,对于失败的人工全踝关节进行翻修也有骨量丢失,重建困难等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部分踝关节面置换,即单踝关节置换术的概念。其原理是仅对部分破坏的关节面进行置换,可保留相对正常的关节面部分,大部分相对正常的骨质得以保留,既可减小手术创伤,加速患者康复,又有利于远期翻修手术的实施,有着其独特的价值。但目前国际和国内的临床上尚无单踝关节表面置换假体面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踝关节表面置换系统,用于踝关节仅有部分关节面需要置换的病例,可以减少摩擦系数,增加初始稳定性,延长使用寿命,简化手术步骤,方便临床使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单踝关节表面置换系统,所述单踝关节表面置换系统由胫侧面、旋转核、距侧面组成,其中胫侧面和距侧面由金属或合金材料制作,旋转核由聚乙烯等耐磨擦材料制作。胫侧面分前部和体部,前部与体部矢状位成角度连接,胫侧面顶部为粗糙喷涂表面如钛金属颗粒或羟基磷灰石等涂层,可选择的,胫侧面顶部也可为非抛光金属表面以供骨水泥固定;胫侧面的底部为抛光的光滑表面,底部表面在矢状位和冠状位均为凹面。前部两侧各有1个斜向锁定钉孔,孔内带螺纹,钉孔方向矢状位与水平面成40°夹角;体部的中部有双鳍状龙骨,是2个前后位并列斜向后方的鲨鱼鳍状突起结构。旋转核厚度为2.0mm-30mm,每0.5mm递增。旋转核的左右径小于胫侧面左右径,前后径小于胫侧面的前后径;旋转核的顶部在矢状位和冠状位均为凸面,与胫侧面的底部表面相匹配,旋转核的底部为水平光滑平面。距侧面顶部为抛光的水平光滑表面,底部为非抛光金属面,底部的中部有双鳍状龙骨,是2个前后位并列斜向后方的鲨鱼鳍状突起结构。胫侧面和距侧面宽度1.5cm-5.0cm,每0.5cm递增。应用上述结构,可方便准确地实现单踝关节表面置换术。如上所述的单踝关节表面置换系统,所述胫侧面的前部与体部矢状位成角度连接。如上所述的单踝关节表面置换系统,所述胫侧面顶部为粗糙喷涂表面,底部为抛光的光滑表面。如上所述的单踝关节表面置换系统,所述胫侧面顶部为非抛光金属表面。如上所述的单踝关节表面置换系统,所述胫侧面底部表面在矢状位和冠状位均为凹面。如上所述的单踝关节表面置换系统,所述胫侧面前部两侧各有1个斜向锁定钉孔,钉孔方向矢状位与水平面成40°夹角。如上所述的单踝关节表面置换系统,所述胫侧面体部中部有2个前后位并列斜向后方的鲨鱼鳍状突起结构。如上所述的单踝关节表面置换系统,所述旋转核的左右径和前后径均小于胫侧面。如上所述的单踝关节表面置换系统,所述旋转核的顶部在矢状位和冠状位均为凸面,与胫侧面的底部表面相匹配。如上所述的单踝关节表面置换系统,所述旋转核的底部为水平光滑平面。如上所述的单踝关节表面置换系统,所述距侧面顶部为抛光的水平光滑表面。如上所述的单踝关节表面置换系统,所述距侧面底部为非抛光金属表面。如上所述的单踝关节表面置换系统,所述距侧面底部中部有2个前后位并列斜向后方的鲨鱼鳍状突起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单踝关节表面置换系统及植入方法可实现对踝关节部分表面进行准确的置换技术。胫侧面的前部与体部矢状位成角度连接,可以贴附于胫骨远端截骨后形成的截骨面前侧。前部两侧的斜向锁定钉孔带有内螺纹,可提高锁定钉固定的强度,增加单踝关节假体的初始稳定性,斜向40°拧入增加了整体的抗扭转和抗拔出力。胫侧面底部的粗糙化喷涂表面提高了胫骨远端骨质长入假体底部的能力,增强了单踝关节表面置换假体的远期稳定性。胫侧面体部中部的双鳍状龙骨设计,提高了单踝关节表面置换假体抗旋转和抗扭转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稳定性。胫侧面弧形底部表面模拟了胫骨远端解剖形态,有利于旋转核的滑动。旋转核的左右径和前后径均小于胫侧面,其顶部在矢状位和冠状位均为凸面,与胫侧面的底部表面相匹配,该设计即可改善旋转核在胫侧面底面的前后滑动,更可增加接触面的匹配,从而减少了旋转核脱出的概率。旋转核的底部为水平光滑平面,减小了与距侧面顶部所形成的接触面的摩擦系数,在可以前后滑动因而实现踝关节的伸屈动作的同时,使得单踝关节表面置换假体系统还能够实现踝关节的一定程度的旋转功能。距侧面的底部为非抛光金属表面,可以供骨水泥固定,增加了单踝关节假体的远期稳定性。距侧面底部中部有2个前后位并列斜向后方的鲨鱼鳍状突起结构,可很大程度上改善单踝关节表面置换假体的抗旋转和抗扭转的能力,减少骨水泥松动。本专利技术的内容结构简洁,使用方便,可获得良好的踝关节屈伸、旋转等多方向维度的功能,消除踝关节疼痛,可有效提高单踝关节表面置换假体的近期稳定性和远期使用寿命的临床效果。结合附图阅读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后,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单踝关节表面置换系统具体实施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单踝关节表面置换系统置换后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单踝关节表面置换系统置换后的侧面剖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专利技术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专利技术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专利技术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为了彻底了解本专利技术,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专利技术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专利技术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做详细描述。由于人工全踝关节置换术可保留踝关节的活动度和良好的术后功能,因而成为目前临床上治疗踝关节终末期疾病,如创伤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主流术式。但许多患者踝关节的退变、软骨缺损或损伤、疼痛主要来自踝关节部分关节面的破坏,如内侧关节面、外侧关节面或距骨坏死的局部关节面等,牺牲相对正常的关节面会导致手术创伤增加,术后康复减缓等问题。而且目前固定关节面的全踝关节假体设计减弱了踝关节的活动度,导致假体和骨界面应力的增大,进而增加了假体间的摩擦,提高了假体松动风险,减少了假体的使用寿命。而且目前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单踝关节表面置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单踝关节表面置换系统包括胫侧面、旋转核、距侧面,分别将距侧面、胫侧面和旋转核依次安装到位,即可完成单踝关节表面置换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踝关节表面置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单踝关节表面置换系统包括胫侧面、旋转核、距侧面,分别将距侧面、胫侧面和旋转核依次安装到位,即可完成单踝关节表面置换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单踝关节表面置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胫侧面和距侧面由金属或合金材料制作,所述旋转核由聚乙烯耐磨擦材料制作。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单踝关节表面置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胫侧面分前部和体部,所述前部与体部矢状位成角度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单踝关节表面置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胫侧面顶部为粗糙喷涂表面,或为非抛光金属表面;所述胫侧面的底部为抛光的光滑表面,底部表面在矢状位和冠状位均为凹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单踝关节表面置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胫侧面的前部两侧各有1个斜向锁定钉孔,孔内带螺纹,钉孔方向矢状位与水平面成40°夹角。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海宁冷萍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