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838634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3 08: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包括外管,所述外管的上套接有连接环,所述连接环的侧面设有水箱,所述水箱的内部设有电热管,所述外管的内部设有内管和换热管,所述内管和换热管均设置为螺旋型结构,所述内管和换热管成交错结构设置,所述内管的一端设有第一进水管,所述内管的另一端设有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均贯穿且延伸至外管的外部,所述换热管的一端设有第二进水管,所述换热管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出水管,本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由于内管和换热管均采用螺旋结构设置,且换热管与内管之间交错设置,从而使得换热管与内管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多,从而加快了换热的速度,提高了换热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
本技术涉及换热器
,具体为一种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
技术介绍
换热器可作为加热器、冷却器、换热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在工业生产中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传统的管壳式换热器的换热管设计都是采用直管或是U型管,然而这种管壳式换热器存在着换热时接触面积小,换热效率低的问题,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增大了换热时的接触面积,从而提供了换热的效率,便于人们的使用,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包括外管,所述外管的上套接有连接环,所述连接环的侧面设有水箱,所述水箱的内部设有电热管,所述外管的内部设有内管和换热管,所述内管和换热管均设置为螺旋型结构,所述内管和换热管成交错结构设置,所述内管的一端设有第一进水管,所述内管的另一端设有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均贯穿且延伸至外管的外部,所述换热管的一端设有第二进水管,所述换热管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出水管,所述第二进水管和第二出水管均贯穿且延伸至外管的外部,所述水箱的侧面设有循环泵和制冷机,所述第二进水管通过管道与循环泵连接,所述循环泵通过管道与制冷机连接,所述制冷机通过管道与水箱连接,所述水箱通过管道与第二出水管连接,所述水箱的侧面还设有控制开关组,所述控制开关组的输出端电连接循环泵、制冷机和电热管的输入端。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出水管和第二进水管设置在外管的一端,所述第一进水管和第二出水管设置在外管的另一端。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管的一端还设有第三进水管,所述第三进水管通过管道与水箱连接,所述外管的另一端设有第三出水管,所述第三出水管连接有水泵,所述水泵通过管道与水箱连接,所述控制开关组的输出端电连接水泵的输入端。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水箱的表面设有注液管,所述注液管内转动连接有密封塞。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进水管的顶端设有连接盘,所述连接盘上设有连接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由于内管和换热管均采用螺旋结构设置,且换热管与内管之间交错设置,从而使得换热管与内管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多,从而加快了换热的速度,提高了换热的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外管、2连接环、3水箱、4内管、5第一进水管、6第一出水管、7换热管、8第二进水管、9循环泵、10制冷机、11第二出水管、12第三出水管、13第三进水管、14控制开关组、15注液管、16密封塞、17连接盘、18连接孔、19水泵、20电热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2,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包括外管1,外管1的上套接有连接环2,连接环2的侧面设有水箱3,水箱3的内部设有电热管20,外管1的内部设有内管4和换热管7,内管4和换热管7均设置为螺旋型结构,内管4和换热管7成交错结构设置,内管4的一端设有第一进水管5,内管4的另一端设有第一出水管6,第一进水管5和第一出水管6均贯穿且延伸至外管1的外部,换热管7的一端设有第二进水管8,换热管7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出水管11,第二进水管8和第二出水管11均贯穿且延伸至外管1的外部,水箱3的侧面设有循环泵9和制冷机10,第二进水管8通过管道与循环泵9连接,循环泵9通过管道与制冷机10连接,制冷机10通过管道与水箱3连接,水箱3通过管道与第二出水管11连接,第一出水管6和第二进水管8设置在外管1的一端,第一进水管5和第二出水管11设置在外管1的另一端,使得越靠近第一出水管6位置处的温度越高或者越低,从而保证了换热的效果,外管1的一端还设有第三进水管13,第三进水管13通过管道与水箱3连接,外管1的另一端设有第三出水管12,第三出水管12连接有水泵19,水泵19通过管道与水箱3连接,通过对水泵19的工作进行控制,从而使得水箱3中的水能够沿第三进水管13、外管1内腔、第三出水管12、水泵19的方向进入到水箱3中,水箱3的表面设有注液管15,注液管15内转动连接有密封塞16,便于对水箱3的内部进行加水作业,第一进水管5的顶端设有连接盘17,连接盘17上设有连接孔18,便于把第一进水管5与外界的进液管进行连接,水箱3的侧面还设有控制开关组14,控制开关组14的输出端电连接循环泵9、制冷机10、电热管20和水泵19的输入端,控制开关组14控制循环泵9、制冷机10、电热管20和水泵19工作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方法。在使用时:在进行冷却换热时,外界的液体由第一进水管5进入内管4,然后由第一出水管6排出,此时使用者通过控制开关组14使得水泵19工作,从而使得水箱3中的水经过第三进水管13、外管1内腔、第三出水管12、水泵19再次进入到水箱3中,由此进行一级降温作业,或者使用者通过控制开关组14使得循环泵9和制冷机10工作,从而使得水箱3中的水进入制冷机10进行降温,经过循环泵9、第二进水管8进入到换热管7的内部,通过然后从第二出水管11排出,再次进入到水箱3中,从而完成一个循环,由此二级进行降温作业。在进行升温换热时,外界的液体由第一进水管5进入内管4,然后由第一出水管6排出,此时使用者通过控制开关组14使得水泵19和电热管20工作,使得经过加热的水经过第三进水管13、外管1内腔、第三出水管12、水泵19再次进入到水箱3中,由此进行升温作业。本技术能够进行分级的降温作业,从而便于使用者根据使用的需求进行选择使用,同时也能够进行升温作业,使得整体的使用范围较广,从而便于产品的推广,同时无论时升温还是进行降温作业时用到的水均能够进行循环使用,从而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包括外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1)的上套接有连接环(2),所述连接环(2)的侧面设有水箱(3),所述水箱(3)的内部设有电热管(20),所述外管(1)的内部设有内管(4)和换热管(7),所述内管(4)和换热管(7)均设置为螺旋型结构,所述内管(4)和换热管(7)成交错结构设置,所述内管(4)的一端设有第一进水管(5),所述内管(4)的另一端设有第一出水管(6),所述第一进水管(5)和第一出水管(6)均贯穿且延伸至外管(1)的外部,所述换热管(7)的一端设有第二进水管(8),所述换热管(7)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出水管(11),所述第二进水管(8)和第二出水管(11)均贯穿且延伸至外管(1)的外部,所述水箱(3)的侧面设有循环泵(9)和制冷机(10),所述第二进水管(8)通过管道与循环泵(9)连接,所述循环泵(9)通过管道与制冷机(10)连接,所述制冷机(10)通过管道与水箱(3)连接,所述水箱(3)通过管道与第二出水管(11)连接,所述水箱(3)的侧面还设有控制开关组(14),所述控制开关组(14)的输出端电连接循环泵(9)、制冷机(10)和电热管(20)的输入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包括外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1)的上套接有连接环(2),所述连接环(2)的侧面设有水箱(3),所述水箱(3)的内部设有电热管(20),所述外管(1)的内部设有内管(4)和换热管(7),所述内管(4)和换热管(7)均设置为螺旋型结构,所述内管(4)和换热管(7)成交错结构设置,所述内管(4)的一端设有第一进水管(5),所述内管(4)的另一端设有第一出水管(6),所述第一进水管(5)和第一出水管(6)均贯穿且延伸至外管(1)的外部,所述换热管(7)的一端设有第二进水管(8),所述换热管(7)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出水管(11),所述第二进水管(8)和第二出水管(11)均贯穿且延伸至外管(1)的外部,所述水箱(3)的侧面设有循环泵(9)和制冷机(10),所述第二进水管(8)通过管道与循环泵(9)连接,所述循环泵(9)通过管道与制冷机(10)连接,所述制冷机(10)通过管道与水箱(3)连接,所述水箱(3)通过管道与第二出水管(11)连接,所述水箱(3)的侧面还设有控制开关组(1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国庆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振方生物化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