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块化组合式除湿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83402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3 08: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模块化组合式除湿机,属于除湿设备技术领域。它包括电机框架、转轮框架以及加热器框架,硅胶转轮通过上、下两块隔板固定安装,电机框架的外侧设置处理风过滤器,处理风机与处理风直管道之间分别经过上、下隔板与硅胶转轮的除湿腔相通,加热器框架的顶部设置再生风过滤器,再生风机与风管加热器之间经过上、下隔板与硅胶转轮的再生腔相通。采用上述的结构后,使得管道直通,避免了弯管的存在,从而减少了阻力与压损,各个部件结构布局合理紧凑、不但占用空间小,而且通过布局结构还大大提高了除湿效率,再者还兼具便于搬运、安装拆卸方便等优点,使用效果非常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块化组合式除湿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转轮除湿机,特别涉及一种模块化组合式除湿机,属于除湿设备

技术介绍
转轮除湿机属于空调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升温除湿的典型代表。主要是通过特有的硅胶转轮对预处理的风进行固体吸附,从而将处理风变成干燥空气,再将干燥的空气通入特定的除湿区域达到除湿的效果。目前国内对于除湿机的发展越来越成熟,但是对于大口径≥600mm转轮除湿机来说,其结构设计复杂,尤其是内置风管路径复杂,导致除湿机体积庞大且除湿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设计紧凑、管路设计巧妙、除湿效率高的模块化组合式除湿机。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模块化组合式除湿机,包括从下到上堆叠设置的安装有再生风机和处理风机的电机框架、安装有硅胶转轮的转轮框架以及安装有风管加热器和处理风直管道的加热器框架,硅胶转轮通过具有除湿区域和再生区域的上、下两块隔板固定安装,硅胶转轮形成有与除湿区域相应的除湿腔以及与再生区域相应的再生腔,电机框架的外侧设置有与处理风机配合的处理风过滤器,处理风机与处理风直管道之间分别经过上、下隔板与硅胶转轮的除湿腔相通,加热器框架的顶部设置有与风管加热器配合的再生风过滤器,再生风机与风管加热器之间经过上、下隔板与硅胶转轮的再生腔相通。所述转轮框架内设置有用于驱动硅胶转轮旋转的驱动电机。所述电机框架、转轮框架以及加热器框架均通过方管焊接而成,所述电机框架、转轮框架以及加热器框架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为一体,并且相互的结合面之间设置有橡胶垫。所述电机框架、转轮框架以及加热器框架的外围均通过板材进行封闭形成壳体。所述处理风机通过支撑座安装在电机框架的底部,所述再生风机则通过电机架立式安装在电机框架的底部。所述加热器框架内设置有电控箱,所述处理风直管道垂直安装在硅胶转轮的除湿腔上方。采用上述的结构后,由于综合考虑风管路径等影响,巧妙地设计有安装有再生风机和处理风机的电机框架、安装有硅胶转轮的转轮框架以及安装有风管加热器和处理风直管道的加热器框架,另外,采用特有的安装结构将除湿机各功能部分单独分开,使得管道直通,避免了弯管的存在,从而减少了阻力与压损,各个部件结构布局合理紧凑、不但占用空间小,而且通过布局结构还大大提高了除湿效率,再者还兼具便于搬运、安装拆卸方便等优点,使用效果非常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模块化组合式除湿机一侧敞开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隔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模块化组合式除湿机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所示,本专利技术的模块化组合式除湿机,包括从下到上堆叠设置的电机框架3、转轮框架2和加热器框架1,电机框架3、转轮框架2以及加热器框架1均通过方管18焊接而成,电机框架3、转轮框架2以及加热器框架1之间均通过连接件6连接为一体,并且电机框架3、转轮框架2以及加热器框架1中相互的结合面之间设置有橡胶垫19,电机框架3内安装有再生风机9和处理风机11,转轮框架2内安装有硅胶转轮13,加热器框架1内安装有风管加热器17和处理风直管道15,硅胶转轮13通过具有除湿区域和再生区域的上、下两块隔板固定安装,具体地说硅胶转轮13则与隔板14一起安装于转轮框架中,硅胶转轮13形成有与除湿区域相应的除湿腔以及与再生区域相应的再生腔,转轮框架2内设置有用于驱动硅胶转轮13旋转的驱动电机,由图可见,驱动电机焊接在转轮框架的方管上,从而带动转轮旋转,隔板则安置于硅胶转轮的上下两侧,且将转轮分为处理风(除湿)区8与再生风区5,比例为3:1,电机框架3的外侧设置有与处理风机11配合的处理风过滤器7,具体地说电机框架3上设置有通风口,为减小体积,将处理风过滤器7外置于通风口处,处理风机11与处理风过滤器7之间可以通过软管连接,处理风直管道15垂直安装在转轮处理风区域的上方,处理风机11与处理风直管道15之间分别经过上、下隔板与硅胶转轮13的除湿腔相通,加热器框架1的顶部设置有与风管加热器17配合的再生风过滤器4,风管加热器安装在硅胶转轮再生风区域上方,再生风机9与风管加热器17之间经过上、下隔板与硅胶转轮13的再生腔相通。进一步地,所说的电机框架3、转轮框架2以及加热器框架1的外围均通过板材进行封闭形成壳体,具体而言,电机框架3、转轮框架2以及加热器框架1均由薄板材和方管组成,即主要通过方管搭建成主要桁架,再由薄板材通过铆钉及铆螺母进行密封,当然各个框架对应的安装面之间设置有互通的通风口,安装时,各框架之间通过对应的通风口先进行简单定位配合,然后框架与框架之间通过橡胶垫接触,最后通过薄板材将各框架连接固定,当然,处理风机11、硅胶转轮13和隔板之间以及再生风机9、风管加热器17与隔板之间均可以采用风管连通,处理风机11通过支撑座安装在电机框架的底部,电机框架上设置有风道口,再生风机9则通过电机架立式安装在电机框架的底部并且再生风机与电机框架的风道口通过软管连接,加热器框架1内还设置有电控箱16使得风管加热器与电控部分则集中安装在加热器框架中,用于整机的控制与空气加热,处理风直管道15垂直安装在硅胶转轮13的除湿腔上方。其具体工作流程为:首先处理风机11工作,带动空气经过外置处理风过滤器7到达隔板14的除湿腔,然后经由硅胶转轮13进行吸附得到干燥空气,最后通过处理风直管道15到达外部除湿区;与此同时,再生风机9工作,从而带动外部处理风流经再生风过滤器4到达风管加热器17,然后被加热的空气经由隔板14的再生腔到达硅胶转轮13进行干燥,最后附带水份的空气经再生风机排出。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可以提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模块化组合式除湿机,包括从下到上堆叠设置的安装有再生风机(9)和处理风机(11)的电机框架(3)、安装有硅胶转轮(13)的转轮框架(2)以及安装有风管加热器(17)和处理风直管道(15)的加热器框架(1),所述硅胶转轮(13)通过具有除湿区域和再生区域的上、下两块隔板固定安装,所述硅胶转轮(13)形成有与除湿区域相应的除湿腔以及与再生区域相应的再生腔,所述电机框架(3)的外侧设置有与处理风机(11)配合的处理风过滤器(7),所述处理风机(11)与处理风直管道(15)之间分别经过上、下隔板与硅胶转轮(13)的除湿腔相通,所述加热器框架(1)的顶部设置有与风管加热器(17)配合的再生风过滤器(4),所述再生风机(9)与风管加热器(17)之间经过上、下隔板与硅胶转轮(13)的再生腔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块化组合式除湿机,包括从下到上堆叠设置的安装有再生风机(9)和处理风机(11)的电机框架(3)、安装有硅胶转轮(13)的转轮框架(2)以及安装有风管加热器(17)和处理风直管道(15)的加热器框架(1),所述硅胶转轮(13)通过具有除湿区域和再生区域的上、下两块隔板固定安装,所述硅胶转轮(13)形成有与除湿区域相应的除湿腔以及与再生区域相应的再生腔,所述电机框架(3)的外侧设置有与处理风机(11)配合的处理风过滤器(7),所述处理风机(11)与处理风直管道(15)之间分别经过上、下隔板与硅胶转轮(13)的除湿腔相通,所述加热器框架(1)的顶部设置有与风管加热器(17)配合的再生风过滤器(4),所述再生风机(9)与风管加热器(17)之间经过上、下隔板与硅胶转轮(13)的再生腔相通。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组合式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轮框架(2)内设置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颖健殷蕾郭庆莲王潇凌海张岳龙伟刘根
申请(专利权)人:镇江蓝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