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窄环隙换热空调末端装置,涉及暖通空调系统末端装置的技术领域,包括安装框架、水系统和风系统,水系统包括上部集管、下部集管和换热管,多个换热管竖直固定于安装框架上,换热管包括内管和外套管,内管固定于外套管内部,内管和外套管之间形成液体流道,内管内部形成空气流道,液体流道的两端分别与上部集管和下部集管连通;风系统包括主风管和管道风扇,管道风扇与主风管连接,主风管与空气流道连通,换热管顶部的一侧开设有上风口,空气流道通过上风口与外界连通。该装置在保证人员工作区域没有明显吹风感的前提下能够加强换热效果,提高空调末端装置的换热能力,兼具冬季供暖和夏季供冷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窄环隙换热空调末端装置
本技术涉及暖通空调系统末端装置的
,特别是涉及一种窄环隙换热空调末端装置。
技术介绍
为应对全球变暖,减少碳排放和化石能源燃烧,从世界范围看,各国对应气候变化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提供建筑能效水平。我国实施了能源资源消费发展战略,推进城乡发展向低碳型转变。2015年8月31日,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信部出台了《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明确指出要“发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在已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着重部署了降低能源消耗的工作。近零能耗建筑以其超低能耗和高热舒适等特点,代表了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是建筑能耗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在以低冷/热负荷为其重要特征的近零能耗建筑中,传统的暖通空调系统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目前,我国建筑内常见的能够实现冷热兼供的空调末端设备主要有风机盘管和辐射板等。风机盘管噪声等级一般在30dB-60dB之间,送风口速度在2-4m/s之间,容易产生吹风感,且不适用于对噪声控制要求较高的场合;辐射板在供冷时不允许表面结露,这样既限制了辐射板的供冷能力,又不能承担室内的空调湿负荷。专利“湿式辐射对流冷热交换器”(ZL201410012986.4)中针对近零能耗建筑低冷/热负荷的特点,提出了一种能同时满足冬季供暖和夏季供冷、并且在供冷时具有除湿功能的末端设备,但由于该冷热交换器与室内环境之间的换热通过自然对流和辐射方式进行,换热系数相对较低,因此在室内负荷较大时,需要该末端设备的面积也较大。因此,在保证人员工作区域没有明显吹风感的前提下,如何提高此类空调末端设备的换热能力,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窄环隙换热空调末端装置,在保证人员工作区域没有明显吹风感的前提下能够加强换热效果,提高空调末端装置的换热能力,兼具冬季供暖和夏季供冷功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窄环隙换热空调末端装置,包括安装框架、水系统和风系统,所述水系统包括上部集管、下部集管和换热管,所述下部集管上开设有进液口,所述上部集管上开设有出液口,所述换热管设置有多个,所述换热管竖直固定于所述安装框架上,所述换热管包括内管和外套管,所述内管固定于所述外套管内部,所述内管和所述外套管之间形成液体流道,所述内管内部形成空气流道,所述液体流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部集管和所述下部集管连通;所述风系统包括主风管和管道风扇,所述主风管固定于所述安装框架下部的一侧,所述管道风扇与所述主风管连接,所述主风管与所述空气流道连通,所述换热管顶部的一侧开设有上风口,所述空气流道通过所述上风口与外界连通。优选地,所述水系统还包括连接接头,各所述换热管上端通过一个所述连接接头与所述上部集管连接,各所述换热管下端通过一个所述连接接头与所述下部集管连接,各所述液体流道的两端分别通过一个所述连接接头与所述上部集管和所述下部集管连通。优选地,所述连接接头为中空结构,所述连接接头与所述换热管连接的一面设置有遮挡部,所述遮挡部上开设有连通槽,所述连通槽的形状与所述换热管两端的所述液体流道的形状一致,所述换热管两端的所述液体流道分别与一个所述连接接头的所述连通槽对接连通,所述连接接头为漏斗状。优选地,所述风系统还包括分支风管,所述换热管底部的一侧开设有下风口,所述下风口与所述空气流道连通,各所述下风口内设置有一个所述分支风管,所述主风管通过所述分支风管与所述空气流道连通。优选地,所述分支风管的一端同轴套设于所述内管内并与所述内管之间形成缝隙。优选地,所述安装框架包括上横向板、下横向板和两个竖向板,所述上横向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竖向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下横向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竖向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换热管与所述竖向板平行设置,所述换热管的上端由所述上横向板的上表面伸出,所述换热管的下端由所述下横向板的下表面伸出。优选地,还包括固定架和软接头,所述主风管通过所述固定架固定于一个所述竖向板上,所述管道风扇通过所述软接头与所述主风管连接,所述主风管的管径由靠近所述管道风扇的一端至远离所述管道风扇的一端逐渐变小。优选地,还包括冷凝水槽,所述冷凝水槽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竖向板固定连接,且所述冷凝水槽设置于所述下部集管的下方,所述冷凝水槽的外侧底部贴附有保温层。优选地,所述上部集管的外表面、所述下部集管的外表面和所述换热管的外表面均涂覆有超憎水涂层,所述换热管外表面设置有纵向矩形微肋。优选地,还包括排气阀,所述上部集管的最高点处安装有所述排气阀。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本技术的窄环隙换热空调末端装置,换热管的结构形式为窄环隙套管,内管和外套管之间设有液体流道供冷/热媒流通换热,内管为风系统的空气流道,供空气流通换热,进入空气流道的空气与进入液体流道的冷/热媒进行换热,经过换热过程之后空气由上风口进入室内,对室内环境进行冷却或加热,可见,空气流道中的空气与液体通道中的冷/热媒通过强制对流的方式进行换热,空气流道中的空气与液体通道中的冷/热媒可以充分接触传热,换热效率高。同时,液体通道中的冷/热媒通过换热管外表面与室内空气通过自然对流与辐射的方式进行换热,以此实现窄环隙换热空调末端装置的完整换热流程,通过设置两种换热形式以加强换热效果,提高空调末端装置的换热能力。本技术的窄环隙换热空调末端装置与当前空调建筑中广泛使用的风机盘管末端设备相比,可以保证人员工作区域没有明显吹风感,容易形成良好舒适的空气环境,适用于包括超低能耗建筑在内的各种供暖空调建筑。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窄环隙换热空调末端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分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换热管下部与连接接头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窄环隙换热空调末端装置的主视图;图5为图4中的窄环隙换热空调末端装置的俯视图;图6为图4中的窄环隙换热空调末端装置的右视图;图7为本技术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连接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连接接头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上部集管;2、下部集管;3、换热管;31、外套管;32、内管;33、液体流道;34、空气流道;4、连接接头;41、遮挡部;42、连通槽;5、主风管;6、分支风管;7、管道风扇;8、上风口;9、下风口;10、上横向板;11、下横向板;12、竖向板;13、固定架;14、软接头;15、冷凝水槽;16、排气阀。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提供一种窄环隙换热空调末端装置,在保证人员工作区域没有明显吹风感的前提下能够加强换热效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窄环隙换热空调末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框架、水系统和风系统,所述水系统包括上部集管、下部集管和换热管,所述下部集管上开设有进液口,所述上部集管上开设有出液口,所述换热管设置有多个,所述换热管竖直固定于所述安装框架上,所述换热管包括内管和外套管,所述内管固定于所述外套管内部,所述内管和所述外套管之间形成液体流道,所述内管内部形成空气流道,所述液体流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部集管和所述下部集管连通;所述风系统包括主风管和管道风扇,所述主风管固定于所述安装框架下部的一侧,所述管道风扇与所述主风管连接,所述主风管与所述空气流道连通,所述换热管顶部的一侧开设有上风口,所述空气流道通过所述上风口与外界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窄环隙换热空调末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框架、水系统和风系统,所述水系统包括上部集管、下部集管和换热管,所述下部集管上开设有进液口,所述上部集管上开设有出液口,所述换热管设置有多个,所述换热管竖直固定于所述安装框架上,所述换热管包括内管和外套管,所述内管固定于所述外套管内部,所述内管和所述外套管之间形成液体流道,所述内管内部形成空气流道,所述液体流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部集管和所述下部集管连通;所述风系统包括主风管和管道风扇,所述主风管固定于所述安装框架下部的一侧,所述管道风扇与所述主风管连接,所述主风管与所述空气流道连通,所述换热管顶部的一侧开设有上风口,所述空气流道通过所述上风口与外界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窄环隙换热空调末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系统还包括连接接头,各所述换热管上端通过一个所述连接接头与所述上部集管连接,各所述换热管下端通过一个所述连接接头与所述下部集管连接,各所述液体流道的两端分别通过一个所述连接接头与所述上部集管和所述下部集管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窄环隙换热空调末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接头为中空结构,所述连接接头与所述换热管连接的一面设置有遮挡部,所述遮挡部上开设有连通槽,所述连通槽的形状与所述换热管两端的所述液体流道的形状一致,所述换热管两端的所述液体流道分别与一个所述连接接头的所述连通槽对接连通,所述连接接头为漏斗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窄环隙换热空调末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系统还包括分支风管,所述换热管底部的一侧开设有下风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舒海文,张宏亮,姜珊,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