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撞变形的道路交通标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822220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0 06: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撞变形的道路交通标志,包括防撞座机构,所述防撞座机构的上方设置有连杆,所述连杆的外部设置有防撞机构,所述防撞机构的一侧设置有开口,所述连杆远离防撞座机构的一侧设置有标志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分别设有防撞座机构和防撞机构,而防撞座机构的防护范围大于防撞机构,此种结构在受到撞击时汽车或行人会先接触防撞座机构,从而达到保护道路交通标志的目的,防撞座机构主要由缓冲壳体、弹簧、防护板和吸能材料层组成,缓冲壳体初步减弱冲击力,弹簧进一步消弱冲击力,最后由防护板内部的吸能层对冲击力进行吸附,三重结构保障了防撞座机构的防撞性能,减少了汽车或行人对标志牌的撞击力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撞变形的道路交通标志
本技术属于交通标志
,具体涉及一种防撞变形的道路交通标志。
技术介绍
道路交通标志是用图形符号以及文字向驾驶人员及行人传递法定信息,用以管制、警告及引导交通的安全设施,它在现代道路交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合理设置道路交通标志可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防止交通阻塞,节约能源,降低公害,美化路容,虽然现有道路交通标志的功能正在日益完善,但仍有部分不足待改进。现有技术的道路交通标志存在以下问题:1、现有市面上售卖的道路交通标志防撞性能差,常常发生道路交通标志撞坏的问题;2、现有道路交通标志的防撞机构多与道路交通标志为一体式结构,当撞击力度过大,防撞机构损坏时,道路交通标志需要与防撞机构进行同步更换,造成了使用成本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防撞变形的道路交通标志,具有防撞性能好,避免标志牌变形,方便拆卸更换的特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撞变形的道路交通标志,包括防撞座机构,所述防撞座机构的上方设置有连杆,所述连杆的外部设置有防撞机构,所述防撞机构的一侧设置有开口,所述连杆远离防撞座机构的一侧设置有标志牌。优选的,所述防撞座机构包括缓冲壳体、弹簧、吸能材料层、防护板、连接部和钢板,其中,所述钢板的中间位置设置有连接部,且钢板的外部设置有防护板,所述防护板共设置有四个,四个所述防护板的内部均设置有吸能材料层,所述防护板远离钢板的一侧设置有缓冲壳体,所述缓冲壳体与防护板之间通过弹簧弹性连接。优选的,所述防撞机构包括防护外壳、第一硅胶层和石棉网层,其中,所述防护外壳的下方设置有第一硅胶层,所述第一硅胶层远离防护外壳的一侧设置有石棉网层,所述石棉网层远离第一硅胶层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硅胶层。优选的,所述防撞机构与连杆之间通过限位杆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防撞机构与限位杆之间通过固定螺丝可拆卸连接,所述连杆与限位杆之间通过焊接方式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连杆与连接部之间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防护外壳与第一硅胶层、第一硅胶层与石棉网层以及石棉网层与第二硅胶层之间通过压合方式固定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分别设有防撞座机构和防撞机构,而防撞座机构的防护范围大于防撞机构,此种结构在受到撞击时汽车或行人会先接触防撞座机构,从而达到保护道路交通标志的目的,防撞座机构主要由缓冲壳体、弹簧、防护板和吸能材料层组成,缓冲壳体初步减弱冲击力,弹簧进一步消弱冲击力,最后由防护板内部的吸能层对冲击力进行吸附,三重结构保障了防撞座机构的防撞性能,减少了汽车或行人对标志牌的撞击力度。2、本技术连杆外部设有防撞机构,防撞机构由防护外壳、第一硅胶层、石棉网层和第二硅胶层组成,若撞击力过大,防撞座机构损坏无法进行防护时,防护外壳会把撞击力传给第一硅胶层,第一硅胶层可以初步减缓撞击,石棉网层和第二硅胶层能够进一步消除撞击冲击力,保障防撞机构内部标志牌的安全,避免标志牌变形的问题发生。3、本技术连杆与防撞机构之间通过限位杆连接,限位杆与连杆之间通过焊接方式连接,限位杆与防撞机构之间通过固定螺丝连接,安装时固定螺丝可以保障防撞机构的稳定性,更换时固定螺丝与开口设计可方便防撞机构的拆卸与替换,从而保障防撞机构的最佳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构造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防撞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防撞机构与连杆连接关系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防撞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防撞座机构;11、缓冲壳体;12、弹簧;13、吸能材料层;14、防护板;15、连接部;16、钢板;2、防撞机构;21、开口;22、防护外壳;23、第一硅胶层;24、石棉网层;25、第二硅胶层;3、连杆;31、限位杆;4、标志牌;5、固定螺丝。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防撞变形的道路交通标志,包括防撞座机构1,防撞座机构1的上方设置有连杆3,连杆3的外部设置有防撞机构2,防撞机构2的一侧设置有开口21,连杆3远离防撞座机构1的一侧设置有标志牌4。为了初步对撞击的冲击能进行消弱,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防撞座机构1包括缓冲壳体11、弹簧12、吸能材料层13、防护板14、连接部15和钢板16,其中,钢板16的中间位置设置有连接部15,且钢板16的外部设置有防护板14,防护板14共设置有四个,四个防护板14的内部均设置有吸能材料层13,防护板14远离钢板16的一侧设置有缓冲壳体11,缓冲壳体11与防护板14之间通过弹簧12弹性连接。为了进一步防护标志牌4,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防撞机构2包括防护外壳22、第一硅胶层23和石棉网层24,其中,防护外壳22的下方设置有第一硅胶层23,第一硅胶层23远离防护外壳22的一侧设置有石棉网层24,石棉网层24远离第一硅胶层23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硅胶层25。为了固定防撞机构2与连杆3,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防撞机构2与连杆3之间通过限位杆31固定连接。为了保障连杆3与限位杆31之间的稳固性以及方便拆卸防撞机构2,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防撞机构2与限位杆31之间通过固定螺丝5可拆卸连接,连杆3与限位杆31之间通过焊接方式固定连接。为了方便连接连杆3与防撞座机构1,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连杆3与连接部15之间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为了加强整体连接强度,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防护外壳22与第一硅胶层23、第一硅胶层23与石棉网层24以及石棉网层24与第二硅胶层25之间通过压合方式固定连接。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技术安装好过后,因防撞座机构1的防护范围大于防撞机构2,在受到撞击时汽车或行人会先接触防撞座机构1,接触过程中缓冲壳体11能够初步减弱撞击的冲击力,冲击力过大时缓冲壳体11发生形变,将能量传递给弹簧12,弹簧12受力压缩,压缩过程中进一步减弱撞击的冲击力,若弹簧12无法完全消除冲击力,后续的撞击冲击力接触于防护板14表面,防护板14内部的吸能材料层13对冲击力进行最终的吸附,三重结构保障了防撞座机构1的防撞性能,减少了汽车或行人对标志牌4的撞击力度;而当撞击力过大,防撞座机构1损坏无法进行防护时,剩余的撞击力会作用于防撞机构2上,防护外壳22会把撞击力传给第一硅胶层23,第一硅胶层23可以初步减缓撞击,石棉网层24和第二硅胶层25能够进一步消除撞击冲击力,保障防撞机构2内部连杆3的安全,避免标志牌4变形的问题发生,使用安全性好;且防撞机构2与连杆3之间通过限位杆31连接,而连杆3与限位杆31之间通过焊接方式连接,防撞机构2与限位杆31之间通过固定螺丝5连接,安装时固定螺丝5可以保障防撞机构2的稳定性,更换时开口21和固定螺丝5设计可方便防撞机构2的拆卸,以便撞击后及时更换新的防撞机构2,从而保障防撞机构2的最佳性能。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撞变形的道路交通标志,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撞座机构(1),所述防撞座机构(1)的上方设置有连杆(3),所述连杆(3)的外部设置有防撞机构(2),所述防撞机构(2)的一侧设置有开口(21),所述连杆(3)远离防撞座机构(1)的一侧设置有标志牌(4);所述防撞座机构(1)包括缓冲壳体(11)、弹簧(12)、吸能材料层(13)、防护板(14)、连接部(15)和钢板(16),其中,所述钢板(16)的中间位置设置有连接部(15),且钢板(16)的外部设置有防护板(14),所述防护板(14)共设置有四个,四个所述防护板(14)的内部均设置有吸能材料层(13),所述防护板(14)远离钢板(16)的一侧设置有缓冲壳体(11),所述缓冲壳体(11)与防护板(14)之间通过弹簧(12)弹性连接;所述防撞机构(2)包括防护外壳(22)、第一硅胶层(23)和石棉网层(24),其中,所述防护外壳(22)的下方设置有第一硅胶层(23),所述第一硅胶层(23)远离防护外壳(22)的一侧设置有石棉网层(24),所述石棉网层(24)远离第一硅胶层(23)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硅胶层(2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撞变形的道路交通标志,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撞座机构(1),所述防撞座机构(1)的上方设置有连杆(3),所述连杆(3)的外部设置有防撞机构(2),所述防撞机构(2)的一侧设置有开口(21),所述连杆(3)远离防撞座机构(1)的一侧设置有标志牌(4);所述防撞座机构(1)包括缓冲壳体(11)、弹簧(12)、吸能材料层(13)、防护板(14)、连接部(15)和钢板(16),其中,所述钢板(16)的中间位置设置有连接部(15),且钢板(16)的外部设置有防护板(14),所述防护板(14)共设置有四个,四个所述防护板(14)的内部均设置有吸能材料层(13),所述防护板(14)远离钢板(16)的一侧设置有缓冲壳体(11),所述缓冲壳体(11)与防护板(14)之间通过弹簧(12)弹性连接;所述防撞机构(2)包括防护外壳(22)、第一硅胶层(23)和石棉网层(24),其中,所述防护外壳(22)的下方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龙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金阳交通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