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微生物处理黑臭水体的投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78088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06 03: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水体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微生物处理黑臭水体的投菌装置,包括菌液箱、搅拌器、输液泵、输送管以及淹没于水体的排放管,所述搅拌器设置于所述菌液箱,所述输液泵用于将菌液从所述菌液箱送至所述输送管,所述排放管的一端与所述输送管的出液口连通,所述排放管的另一端为封闭结构,所述排放管的管壁均匀分布有多个通孔。与人工投加的方式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投菌装置大大节省了劳动力,菌剂均匀投放至水体,提高微生物的处理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微生物处理黑臭水体的投菌装置
本技术涉及水体治理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微生物处理黑臭水体的投菌装置。
技术介绍
微生物修复污染水体方法之一是通过向水体中投加高效菌剂,利用其新陈代谢作用,吸收、降解污染物,最终合成自身细胞组织或分解为无毒无害化合物,从而净化水质;菌剂包括液态菌剂和固态菌剂,固体菌剂是指具有吸附性的材料作为附着载体来吸附微生物。通过投加微生物来治理黑臭水体,由于其具有经济、效果稳定、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越来越成为黑臭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的主流;利用微生物来治理黑臭水体,在调试和运行过程中都要定期投加菌剂,目前菌剂的投加方式主要是通过人工投加,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且菌剂投加不均匀,也影响微生物的处理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微生物处理黑臭水体的投菌装置,与人工投加的方式相比,本技术的投菌装置大大节省了劳动力,菌剂均匀投放至水体,提高微生物的处理效果。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用于微生物处理黑臭水体的投菌装置,包括菌液箱、搅拌器、输液泵、输送管以及淹没于水体的排放管,所述搅拌器设置于所述菌液箱,所述输液泵用于将菌液从所述菌液箱送至所述输送管,所述排放管的一端与所述输送管的出液口连通,所述排放管的另一端为封闭结构,所述排放管的管壁均匀分布有多个通孔。优选的,所述投菌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菌液箱的网格,所述网格将所述菌液箱分为菌剂溶解区和菌液输出区,所述搅拌器设置于所述菌剂溶解区,所述输液泵用于将菌液从所述菌液输出区送至所述输送管。优选的,所述网格的孔径为0.5-2mm。优选的,所述菌液箱开设有菌液出口,所述菌液出口设置于所述菌液输出区,所述输液泵的进液口与所述菌液出口连通。优选的,所述投菌装置还包括输气泵,所述输气泵通过旁通管与输送管连通。优选的,每个所述通孔的孔径为2-6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一种用于微生物处理黑臭水体的投菌装置,使用时,向菌液箱中投放菌剂,在搅拌器的搅拌作用下,菌剂在菌液箱内的水中混合均匀形成菌液,然后在输液泵的作用下将菌液从所述菌液箱送至所述输送管,再流入排放管,排放管的另一端为封闭结构,菌液经排放管上均匀分布的通孔排出至水体,以达到利用机械化装置将菌剂均匀投放至水体;与人工投加的方式相比,本技术的投菌装置大大节省了劳动力,菌剂均匀投放至水体,提高微生物的处理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为:1、菌液箱;2、搅拌器;3、输液泵;4、输送管;5、排放管;6、通孔;7、网格;8、菌剂溶解区;9、菌液输出区;10、菌液出口;11、输气泵;12、加热器;13、温度检测仪;14、菌液视镜管;15、液阀;16、气阀。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1-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微生物处理黑臭水体的投菌装置,包括菌液箱1、搅拌器2、输液泵3、输送管4以及淹没于水体的排放管5,所述搅拌器2设置于所述菌液箱1,所述输液泵3用于将菌液从所述菌液箱1送至所述输送管4,所述排放管5的一端与所述输送管4的出液口连通,所述排放管5的另一端为封闭结构,所述排放管5的管壁均匀分布有多个通孔6。使用时,向菌液箱1中投放菌剂,在搅拌器2的搅拌作用下,菌剂在菌液箱1内的水中混合均匀形成菌液,然后在输液泵3的作用下将菌液从所述菌液箱1送至所述输送管4,再流入排放管5,排放管5的另一端为封闭结构,菌液经排放管5上均匀分布的通孔6排出至水体,以达到利用机械化装置将菌剂均匀投放至水体;与人工投加的方式相比,本技术的投菌装置大大节省了劳动力,菌剂均匀投放至水体,提高微生物的处理效果。所述投菌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菌液箱1的网格7,所述网格7将所述菌液箱1分为菌剂溶解区8和菌液输出区9,所述搅拌器2设置于所述菌剂溶解区8,所述输液泵3用于将菌液从所述菌液输出区9送至所述输送管4。本实施例中,所述网格7将所述菌液箱1分为菌剂溶解区8和菌液输出区9,当菌剂为固体菌剂时,将固体菌剂投入到所述菌剂溶解区8,在所述搅拌器2的搅拌作用下,将固体菌剂溶解,使附着在载体上的微生物释放到水中,然后穿过所述网格7进入所述菌液输出区9,而用于吸附微生物的载体则被所述网格7拦截,防止载体穿过所述菌液输出区9流入所述输液泵3,堵塞所述输液泵3。当菌剂为液体菌剂时,将液体菌剂投入到所述菌剂溶解区8或菌液输出区9,启动搅拌器2即可使液体菌剂和水混合均匀,结构简单,节省人工搅拌消耗的人力和时间。所述网格7的孔径为0.5-2mm。本实施例中,所述网格7的孔径为0.5-2mm,以使微生物能够从所述菌剂溶解区8穿过所述网格7流入所述菌液输出区9,同时又能有效防止载体穿过所述菌液输出区9流入所述输液泵3,堵塞所述输液泵3。为了更好的实现微生物能够从所述菌剂溶解区8穿过所述网格7流入所述菌液输出区9,同时又能有效防止载体穿过所述菌液输出区9流入所述输液泵3,所述网格7的孔径为1mm。所述菌液箱1开设有菌液出口10,所述菌液出口10设置于所述菌液输出区9,所述输液泵3的进液口与所述菌液出口10连通。本实施例中,菌液从所述菌液出口10经由所述输液泵3排到所述输送管4,简单方便;与所述菌液出口10设置于所述菌剂溶解区8相比,本实施例所述菌液出口10设置于所述菌液输出区9,避免载体流入所述输液泵3,堵塞所述输液泵3。进一步的,所述菌液出口10设置于所述菌液箱1的底部,并且设置于所述菌液输出区9;与所述菌液出口10设置于所述菌液箱1的侧壁相比,本实施例所述菌液出口10设置于所述菌液箱1的底部,有效排出菌液,防止微生物沉淀形成淤泥。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菌液箱1无需开设菌液出口10,所述输液泵3可从所述菌液箱1的顶部延伸至所述菌液箱1的底部,可将菌液送至所述输送管4。所述投菌装置还包括输气泵11,所述输气泵11通过旁通管与输送管4连通。本实施例中,所述输气泵11通过旁通管与输送管4连通,可将空气输送至所述输送管4,进而从所述排放管5排放到水体中,为水体供氧,提高微生物的处理效果。每个所述通孔6的孔径为2-6mm。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通孔6的孔径控制在2-6mm,空气从所述排放管5经由所述通孔6排放到水体中的气泡的直径小,单位体积的气泡量多,促进氧溶解于水体,为微生物供氧,提高微生物的处理效果;另外,因每个所述通孔6的孔径控制在2-6mm,且所述输液泵3对菌液提供了压力,提高菌液从所述排放管5经由所述通孔6排放到水体中的距离,提高菌液在水体中的扩散范围,菌剂均匀投放至水体,进而提高微生物的处理效果。为了更有效提高微生物的处理效果,每个所述通孔6的孔径控制在3mm。进一步的,相邻两个通孔6的距离为20-30mm,促进菌剂均匀投放至水体,避免相邻两个通孔6的距离过短导致菌剂投放过于密集,微生物的处理效果得不到充分体现;在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通孔6的距离为30mm。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当菌剂为液体菌剂时,将液体菌剂投入到所述菌剂溶解区8或菌液输出区9,启动搅拌器2即可使液体菌剂和水混合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微生物处理黑臭水体的投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菌液箱、搅拌器、输液泵、输送管以及淹没于水体的排放管,所述搅拌器设置于所述菌液箱,所述输液泵用于将菌液从所述菌液箱送至所述输送管,所述排放管的一端与所述输送管的出液口连通,所述排放管的另一端为封闭结构,所述排放管的管壁均匀分布有多个通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微生物处理黑臭水体的投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菌液箱、搅拌器、输液泵、输送管以及淹没于水体的排放管,所述搅拌器设置于所述菌液箱,所述输液泵用于将菌液从所述菌液箱送至所述输送管,所述排放管的一端与所述输送管的出液口连通,所述排放管的另一端为封闭结构,所述排放管的管壁均匀分布有多个通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微生物处理黑臭水体的投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投菌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菌液箱的网格,所述网格将所述菌液箱分为菌剂溶解区和菌液输出区,所述搅拌器设置于所述菌剂溶解区,所述输液泵用于将菌液从所述菌液输出区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秋婵张保安黄来云陈浩鹏罗仕宽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中微环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