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福寿螺诱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765494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05 23: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福寿螺诱捕装置,其包括诱捕笼、漂浮圈和收集网;所述诱捕笼包括笼骨架和单向活动门;笼骨架的顶部成封闭状,周向侧壁均匀设置有活动门安装口,底部为开口状;单向活动门安装于活动门安装口处并与活动门安装口匹配铰接;漂浮圈的内部为空心结构且匹配固定于笼骨架的底部开口边,通过漂浮圈使诱捕装置漂浮于水面;收集网的上部网口边固定在所述漂浮圈上,自上部网口向内安装有成漏斗状的内网;内网的上部网口与收集网的上部网口相通,内网的下部网口与收集网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设计简单、合理,操作使用简单方便,诱捕效果好、效率高,经久赖用且对水环境无污染。

A Trapping Device for Fushou Snail

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s to a trapping device for Fushou snail, which comprises a trapping cage, a floating ring and a collecting net; the trapping cage comprises a cage skeleton and a one-way movable door; the top of the cage skeleton is closed, the circumferential side wall is evenly provided with a movable door installation opening, and the bottom is open; the one-way movable door is installed at the movable door installation opening and hinged with the movable door installation opening; and the inner part of the floating ring is hinged with the movable door installation opening. The hollow structure is matched and fixed at the bottom opening of the cage skeleton, and the trapping device floats on the water surface through the floating ring; the upper mesh edge of the collection network is fixed on the floating ring, and the inner mesh with funnel shape is installed inward from the upper mesh outlet; the upper mesh outlet of the inner network is connected with the upper mesh outlet of the collection network, and the lower mesh outlet of the inner network is connected with the collection network. The invention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and reasonable structure design, simple and convenient operation and use, good trapping effect, high efficiency, durable use and no pollution to water environ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福寿螺诱捕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生动物诱捕和渔业捕捞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福寿螺诱捕装置。
技术介绍
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起初被作为一种水生经济动物被引入我国大陆,1984年后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开始广泛养殖,随后推广到浙江、江西、云南、四川等地。后来由于市场化失败,福寿螺遭弃养并迅速扩散,结果暴发成灾,严重危害农作物生产。目前已成为长江以南大部分省区的严重农业害虫。200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外来入侵物种专家委员会将福寿螺列为世界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之一,也是其中唯一的一种淡水螺。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科学院将福寿螺列入了首批入侵中国的16种外来物种的“黑名单”。福寿螺为热带软体动物,个体较大,贝壳薄而脆,重量可达187g左右,外观呈淡橄榄绿色或黄褐色,为雌雄异体的卵生动物,卵块呈粉红色葡萄状,是热带种类的两栖螺类。福寿螺喜栖于缓流河川、阴湿通气的沟渠、溪河及水田等处,食性杂,食量非常大,喜食鲜嫩多汁的植物,主要危害水稻、菱白、菱角、空心菜和芡实等水生作物及水域附近的甘薯等旱生作物。福寿螺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其繁殖速度比亚洲稻田中的本地近缘种快10倍左右,一年可以发生3个世代,一次产卵可达500粒,孵化率高达80%,而且仔螺成熟周期短,数量增加速度惊人。福寿螺适应性和耐受性很强,能适应各种恶劣的环境条件,虽然是淡水螺,但在干旱季节可以埋藏在湿润的泥中度过一个月。同时在入侵地缺少天敌,比亚洲当地螺种更具竞争能力,因此扩散的速度很快。由于福寿螺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具有较强的低温耐受性、高温耐受性、干旱耐受性、饥饿耐受性和水污染耐受性、繁殖率高、遗传多样性丰富等特点,使其在新栖息地(尤其是脆弱生境)能够获得对土著种的竞争优势,并迅速建立扩大种群;福寿螺在适生区定殖后,大量繁殖,种群增长迅速,与生态系统内水生生物争夺生存空间、食物,占据本地物种生态位、威胁本地物种的生存,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或抑制其它物种生长,使本地水生物种的种类和数量减少,甚至濒危或灭绝。目前福寿螺的防治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结合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对其进行控制。化学防治主要通过化学药剂对其进行毒杀,化学药剂会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危害;物理防治主要以人工捕捉为主,人工捕捉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生物防治主要通过养鸭、鱼、蟹等经济动物来控制,但该方法只能防治一定量的福寿螺幼体,对于个体大的福寿螺起不到防治作用,而且在大型河流、湖泊、水库等大型水体不易于推广。因此,设计专利技术一种能自动高效的诱捕福寿螺性成熟个体并阻止福寿螺产卵的装置对于福寿螺的防治非常重要。现有申请号为00710071476.4的专利技术专利“福寿螺诱捕器”,该专利技术诱捕器为用铁丝网或竹片编织的漏水捕集罩体,为圆简形罩体;该专利技术利用福寿螺取食性和水域中移动特点,在使用时,将其放置在水田等进出水口处诱集螺类,然而该诱捕器有以下缺点:(1)诱捕器仅有一端入口,其他四周为封闭状态,福寿螺只能从一端进入,诱捕效率低;(2)诱捕器在诱捕福寿螺的同时,其他鱼类,泥鳅、虾类等水生动物也会进入该装置,若不及时取出,易造成大量水生动物死亡,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危害;(3)该诱捕器必须放置于在水下才能起作用,当水位下降并低于装置时,装置裸露于地表,完全不能起到诱捕的作用,而且已经诱捕的水生动物会因为缺水而死亡,对空气、水质造成一定的危害;(4)该诱捕器需要投放饵料,如果不及时清理饵料,腐烂的饵料易造成水体污染;(5)该诱捕器材质为铁丝网或竹片编织,竹片易坏,不易于长期使用,铁丝易生锈,污染水体。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结构设计简单、合理,操作使用简单方便,诱捕效果好、效率高,经久赖用且对水环境无污染的福寿螺诱捕装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上述的福寿螺诱捕装置,包括诱捕笼、漂浮圈和收集网;所述诱捕笼包括笼骨架和单向活动门;所述笼骨架的顶部成封闭状,周向侧壁均匀设置有活动门安装口,底部为开口状;所述单向活动门安装于所述活动门安装口处并与所述活动门安装口匹配铰接;所述单向活动门的下端重量大于上端重量,自然状态下所述单向活动门在下端自重作用下处于关闭状态,当福寿螺从所述单向活动门的下端爬到上端时,所述单向活动门的上端重量大于下端重量,所述单向活动门的上端向内翻转,所述单向活动门的下端向外翻转,单向活动门打开;当福寿螺掉入所述诱捕笼内后,所述单向活动门在下端自重作用下自动恢复到自然关闭状态;所述漂浮圈的内部为空心结构且匹配固定于所述笼骨架的底部开口边,通过所述漂浮圈使所述诱捕装置漂浮于水面;所述收集网的上部网口边固定在所述漂浮圈上,自上部网口向内安装有成漏斗状的内网;所述内网的上部网口与所述收集网的上部网口相通,所述内网的下部网口与所述收集网连通。所述福寿螺诱捕装置,其中:所述单向活动门的下端内侧延伸形成有单向门挡板,用于阻挡所述单向活动门的下端向所述诱捕笼内侧翻转。所述福寿螺诱捕装置,其中:所述单向活动门的相对两侧边与所述活动门安装口之间均安装有一组单向门座;每组所述单向门座包括第一单向门座和第二单向门座;所述第一单向门座匹配安装在所述单向活动门一侧边的上端与下端相接处,所述第二单向门座安装在所述活动门安装口一侧边并与所述第一单向门座的位置相匹配,所述第一单向门座与第二单向门座彼此之间通过单向门轴匹配连接,以使所述单向活动门与所述活动门安装口之间实现铰接。所述福寿螺诱捕装置,其中:所述漂浮圈为一个截面呈椭圆形且内部为空心的环状结构;所述漂浮圈的内环外侧面上均匀布设有多个收集网环扣。所述福寿螺诱捕装置,其中:所述收集网采用尼龙网结构,其上部网口边匹配固定在所述收集网环扣上。所述福寿螺诱捕装置,其中:所述漂浮圈相对两侧的外环外侧面设有诱捕笼固定环扣;所述诱捕笼通过在所述诱捕笼固定环扣上绑一根绳索固定于岸边。所述福寿螺诱捕装置,其中:所述笼骨架的外顶部中央设有诱捕笼环扣,便于所述诱捕装置的携带。所述福寿螺诱捕装置,其中:所述诱捕装置采用环保材料制成。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福寿螺诱捕装置具体优点如下:(1)在笼骨架的周向侧壁均匀设置有活动门安装口,在活动门安装口处安装单向活动门,单向活动门的下端重量大于上端重量,自然状态下单向活动门的在下端自重作用下处于自然关闭状态,当福寿螺爬到所述单向活动门的上端时,单向活动门的上端重量大于下端重量,单向活动门向内打开,福寿螺自动掉入诱捕笼内,当福寿螺掉入诱捕笼内后,单向活动门在下端自重作用下自动恢复到自然关闭状态,完成一个福寿螺的自动诱捕,当下一个福寿螺爬上门时又自动掉入诱捕笼内,以此不断循环,诱捕效率高、效果好;(2)收集网内部设置有成漏斗状的内网,使福寿螺只能进去不能出来,避免了福寿螺逃逸;(3)通过漂浮圈悬浮于水面并使用一根绳索固定于岸边,操作简单,使用方便;(4)在使用过程中,全程不需要投放任何诱捕饵料,对水体环境无污染;(5)只能诱捕福寿螺,对其他水生动物无任何诱捕效果,因此使用安全;(6)采用采用环保材料制成,经久赖用且对水环境无污染。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福寿螺诱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福寿螺诱捕装置的主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福寿螺诱捕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福寿螺诱捕装置的诱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福寿螺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诱捕装置包括诱捕笼、漂浮圈和收集网;所述诱捕笼包括笼骨架和单向活动门;所述笼骨架的顶部成封闭状,周向侧壁均匀设置有活动门安装口,底部为开口状;所述单向活动门安装于所述活动门安装口处并与所述活动门安装口匹配铰接;所述单向活动门的下端重量大于上端重量,自然状态下所述单向活动门在下端自重作用下处于关闭状态,当福寿螺从所述单向活动门的下端爬到上端时,所述单向活动门的上端重量大于下端重量,所述单向活动门的上端向内翻转,所述单向活动门的下端向外翻转,所述单向活动门打开,当福寿螺掉入所述诱捕笼内后,所述单向活动门在下端自重作用下自动恢复到自然关闭状态;所述漂浮圈的内部为空心结构且匹配固定于所述笼骨架的底部开口边,通过所述漂浮圈使所述诱捕装置漂浮于水面;所述收集网的上部网口边固定在所述漂浮圈上,自上部网口向内安装有成漏斗状的内网;所述内网的上部网口与所述收集网的上部网口相通,所述内网的下部网口与所述收集网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福寿螺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诱捕装置包括诱捕笼、漂浮圈和收集网;所述诱捕笼包括笼骨架和单向活动门;所述笼骨架的顶部成封闭状,周向侧壁均匀设置有活动门安装口,底部为开口状;所述单向活动门安装于所述活动门安装口处并与所述活动门安装口匹配铰接;所述单向活动门的下端重量大于上端重量,自然状态下所述单向活动门在下端自重作用下处于关闭状态,当福寿螺从所述单向活动门的下端爬到上端时,所述单向活动门的上端重量大于下端重量,所述单向活动门的上端向内翻转,所述单向活动门的下端向外翻转,所述单向活动门打开,当福寿螺掉入所述诱捕笼内后,所述单向活动门在下端自重作用下自动恢复到自然关闭状态;所述漂浮圈的内部为空心结构且匹配固定于所述笼骨架的底部开口边,通过所述漂浮圈使所述诱捕装置漂浮于水面;所述收集网的上部网口边固定在所述漂浮圈上,自上部网口向内安装有成漏斗状的内网;所述内网的上部网口与所述收集网的上部网口相通,所述内网的下部网口与所述收集网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福寿螺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活动门的下端内侧延伸形成有单向门挡板,用于阻挡所述单向活动门的下端向所述诱捕笼内侧翻转。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敬才张海波孔志红袁果万合锋夏奉梅李琰谈洪英余志刚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省生物研究所贵阳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