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侧挂式高架交通系统,包括若干墩柱、若干轨道梁和用于连接所述墩柱和轨道梁的连接装置,所述墩柱的上端面中部设置有空腔,相邻所述墩柱之间连接有所述轨道梁,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可伸缩连接件和固定连接件,所述固定连接件的两端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所述可伸缩连接件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配合连接的第二连接结构,所述可伸缩连接件的另一端设置有套筒,所述套筒与所述可伸缩连接件之间填充有耐磨填充层。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轨道交通中的占地面积,释放地面空间;并且便于列车运行中的维护,降低列车运营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侧挂式高架交通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轨道交通
,具体涉及一种侧挂式高架交通系统。
技术介绍
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轨道交通是指运营车辆需要在特定轨道上行驶的一类交通工具或运输系统。最典型的轨道交通就是由传统火车和标准铁路所组成的铁路系统。随着火车和铁路技术的多元化发展,轨道交通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类型,不仅遍布于长距离的陆地运输,也广泛运用于中短距离的城市公共交通中。常见的轨道交通有传统铁路(国家铁路、城际铁路和市域铁路)、地铁、轻轨和有轨电车,新型轨道交通有磁悬浮轨道系统、单轨系统(跨座式轨道系统和悬挂式轨道系统)和旅客自动捷运系统等。在中国国家标准《城市公共交通常用名词术语》中,将城市轨道交通定义为“通常以电能为动力,采取轮轨运转方式的快速大运量公共交通的总称。”根据服务范围差异,轨道交通一般分成国家铁路系统、城际轨道交通和城市轨道交通三大类。轨道交通普遍具有运量大、速度快、班次密、安全舒适、准点率高、全天候、运费低和节能环保等优点;然而,常见的轨道交通中,轨道由施建到投入使用均需占据一定的地面,当多轨道并存时,很难释放地面空间;同时,现有技术上的轨道,多为固定式的刚性设计,制造成本高;而列车在行驶中由于速度以及运行方向的经常性改变,会将不同的应力作用在轨道上,使得现有技术形式上的轨道使用寿命短、并且维护工作繁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侧挂式高架交通系统,可以有效地降低轨道交通中的占地面积,释放地面空间;并且便于列车运行中的维护,降低列车运营成本。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按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侧挂式高架交通系统,包括:若干墩柱和若干轨道梁,所述墩柱设置在列车的站点之间,所述墩柱的下端设置在地面上,所述墩柱的上端面中部设置有空腔;相邻所述墩柱之间连接有所述轨道梁,所述轨道梁设置在所述空腔的外侧面上,所述轨道梁的两侧设置有用于铺设轨道的轨枕;连接装置,包括可伸缩连接件和固定连接件,所述固定连接件的两端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所述可伸缩连接件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配合连接的第二连接结构,所述可伸缩连接件的另一端滑动连接有套筒;所述空腔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轨道梁,所述空腔的侧面上设置有若干供所述连接装置穿过的柱端预留孔,所述轨道梁的端部对应所述柱端预留孔设置有梁端预留孔;所述套筒设置在所述梁端预留孔内,所述可伸缩连接件设置有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一端穿过所述柱端预留孔与设置在所述空腔内的所述固定连接件连接,以实现所述空腔两侧所述轨道梁的连接。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为相互配合设置的螺纹丝扣。作为优选,所述套筒与所述可伸缩连接件之间设置有耐磨填充层。作为优选,所述耐磨填充层为聚四氟乙烯滑板。作为优选,所述墩柱的横截面呈矩形,所述轨道梁的横截面呈矩形,所述墩柱的宽度在竖直方向上与所述轨道梁的宽度一致;所述空腔设置的宽度大于所述固定连接件的长度。作为优选,所述轨枕包括用于与所述轨道梁连接固定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若干固定孔,通过紧固件穿过所述固定孔安装在所述轨道梁上;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一端与所述固定板垂直的顶板,所述顶板的另一端设置有与所述固定板相互平行的内挂板。作为优选,所述轨道梁的两侧设置有列车装置,所述列车装置朝向所述轨道梁的一侧设置有若干行走轮,所述行走轮包括可行走设置在所述顶板上端的竖直行走轮、可行走设置在所述内挂板朝向所述固定板一侧上的内挂定位轮、以及可行走设置在所述轨道梁侧面下端的反向限位轮,所述内挂定位轮与所述反向限位轮的作用力相反。作为优选,所述列车装置包括车厢主体、以及可从所述车厢主体底端脱出的分离式车厢,所述行走轮设置在所述车厢主体的侧面上,所述车厢主体内设置有竖向牵引机,所述竖向牵引机与所述分离式车厢之间连接有牵引绳。作为优选,还包括道岔墩柱、道岔梁体以及驱动所述道岔梁体改变传输方向的驱动装置;若干所述道岔墩柱以其一所述墩柱为圆心呈弧形分布设置,所述道岔梁体包括若干梁体单元,相邻所述梁体单元件通过所述连接装置实现连接,所述道岔梁体的一端连接所述墩柱,所述道岔梁体的另一端可摆动至与所述道岔墩柱连接。作为优选,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道岔梁体的摆动端下方的移动车体,所述道岔墩柱的上端预留有梁体接驳位,相邻所述道岔墩柱之间设置有供所述移动车体行走的托梁;所述道岔梁体与所述道岔墩柱之间通过所述连接装置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方案中设置有墩柱和轨道梁,并且墩柱与轨道梁之间通过具有水平方向上的连接装置进行连接,为轨道交通提供了一种新的桥梁结构形式;采用预留孔的定位方式,可以有效的解决梁体抗扭的问题;采用销插的连接方式,可以实现该装置的快速更换,相比现有技术上竖向支座的方案大大提升了后续更换的可操作性;相对于传统梁体而言,本方案在水平、竖向、横向限位上更有利,同时实现梁体的纵向变形,以优化轨道的受力环境;并且该连接装置可方便进行拆卸,便于轨道的前期施工及后期的维护工作,简单方便。2、在轨道梁的侧边设置列车装置,使得列车的设置高度可以大于梁体高度,从现有技术上的车辆高度+梁体高度控制的空间模式转变为仅车辆控制的模式,大大降低了空间使用;同时,可将列车装置设置为部分分离的方式,通过竖向牵引机实现车厢的上、下吊升以进行乘客的换乘;避免了高架站台的设置,提高了侧挂式高架交通系统的便捷性;同时,取消车站后极大的降低了轨道交通的运营成本。3、采用该轨道梁与墩柱结合的方式,很好的实现了轨道梁侧面的同时列车运作,实现了窄梁体(宽度2m左右)前提下的双向运行,即为一梁双轨的结构;大大降低了梁体的造价。同比现有技术上的梁体(宽度10m左右)混凝土使用量可以降低一半甚至更多。4、通过设置连接装置,实现可摆动式道岔梁体,并在道岔墩柱上设置有托梁,通过控制移动车体的运行即可带动道岔梁体的摆动,以实现在高架上的线路换行,进一步提高了本方案中高架交通系统的实用性及便捷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墩柱和轨道梁连接状态下的侧视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墩柱和轨道梁连接状态下的俯视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固定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可伸缩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轨道梁的端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轨枕安装状态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轨枕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轨枕安装状态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双航向列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单航向列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道岔梁体转换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道岔梁体转换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道岔墩柱的设置结构示意图。其中:1-墩柱,11-空腔,12-柱端预留孔,2-轨道梁,21-梁端预留孔,3-连接装置,31-可伸缩连接件,311-第二连接结构,312-套筒,32-固定连接件,321-第一连接结构,33-耐磨填充层,4-轨道,5-轨枕,51-固定板,52-顶板,53-内挂板,54-固定件,541-固定孔,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侧挂式高架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墩柱和若干轨道梁,所述墩柱设置在列车的站点之间,所述墩柱的下端设置在地面上,所述墩柱的上端面中部设置有空腔;相邻所述墩柱之间连接有所述轨道梁,所述轨道梁设置在所述空腔的外侧面上,所述轨道梁的两侧设置有用于铺设轨道的轨枕;连接装置,包括可伸缩连接件和固定连接件,所述固定连接件的两端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所述可伸缩连接件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配合连接的第二连接结构,所述可伸缩连接件的另一端滑动连接有套筒;所述空腔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轨道梁,所述空腔的侧面上设置有若干供所述连接装置穿过的柱端预留孔,所述轨道梁的端部对应所述柱端预留孔设置有梁端预留孔;所述套筒设置在所述梁端预留孔内,所述可伸缩连接件设置有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一端穿过所述柱端预留孔与设置在所述空腔内的所述固定连接件连接,以实现所述空腔两侧所述轨道梁的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侧挂式高架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墩柱和若干轨道梁,所述墩柱设置在列车的站点之间,所述墩柱的下端设置在地面上,所述墩柱的上端面中部设置有空腔;相邻所述墩柱之间连接有所述轨道梁,所述轨道梁设置在所述空腔的外侧面上,所述轨道梁的两侧设置有用于铺设轨道的轨枕;连接装置,包括可伸缩连接件和固定连接件,所述固定连接件的两端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所述可伸缩连接件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配合连接的第二连接结构,所述可伸缩连接件的另一端滑动连接有套筒;所述空腔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轨道梁,所述空腔的侧面上设置有若干供所述连接装置穿过的柱端预留孔,所述轨道梁的端部对应所述柱端预留孔设置有梁端预留孔;所述套筒设置在所述梁端预留孔内,所述可伸缩连接件设置有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一端穿过所述柱端预留孔与设置在所述空腔内的所述固定连接件连接,以实现所述空腔两侧所述轨道梁的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侧挂式高架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为相互配合设置的螺纹丝扣。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侧挂式高架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与所述可伸缩连接件之间设置有耐磨填充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侧挂式高架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填充层为聚四氟乙烯滑板。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侧挂式高架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墩柱的横截面呈矩形,所述轨道梁的横截面呈矩形,所述墩柱的宽度在竖直方向上与所述轨道梁的宽度一致;所述空腔设置的宽度大于所述固定连接件的长度。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一种侧挂式高架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轨枕包括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苗通,郭洋洋,高强,于文龙,农兴中,史海欧,邱义伟,熊安书,孙增田,谢明华,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