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颈椎减压气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74368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03 09:57
为了解决现有的由一个气囊构成的颈椎减压气枕带来的气流大、易产生噪音,以及与人体工学不相符合,从而影响使用者睡眠质量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新型颈椎减压气枕,其包括:枕套,枕套包括外枕套、内枕套,在外枕套与内枕套之间填充有无胶棉层,且枕套的一端设有开口,内枕套内部设有容置腔室;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独立多腔室气囊,且独立多腔室气囊位于容置腔室中,独立多腔室气囊包括左腔室、右腔室、上腔室、下腔室、中央腔室,其中左腔室和右腔室分别关于中央腔室呈轴对称排列,上腔室和下腔室分别关于中央腔室呈轴对称排列,且左腔室、右腔室、上腔室、下腔室的充气后的高度高于中央腔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颈椎减压气枕
本专利技术涉及到医疗保健领域,较为具体的,涉及到一种新型颈椎减压气枕。
技术介绍
目前,大部分的上班族普遍存在严重的颈椎病,为了能够使得这部分的人群在睡眠时颈椎能够得到放松,睡眠更加舒适。目前市面上已经开发了不少颈椎减压气枕,但是目前的颈椎减压气枕基本采用一个气囊,这样当头颈部枕在枕头上时,气囊中的气体会被压迫,发生流动,在此过程中,大量的气流流动会发出声音,影响使用者休息。再者,由于气囊是一个整体的结构,所以当使用者在休息的时候,头颈部有一整个气囊的弧面拖起来,其实并不是很柔软,跟人体的工学并不相符合,整体使用感受并不是很好。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为了解决现有的由一个气囊构成的颈椎减压气枕带来的气流大、易产生噪音,以及与人体工学不相符合,从而影响使用者睡眠质量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新型颈椎减压气枕。其通过将气囊合理分为五个独立的部分,这样的设计更加符合人体工学,使得使用者在睡觉时更加舒适。并且由于五个部分单独构成气流循环空间,这样即使使用者在发生翻身的时候,每个独立的气囊的空气流动量也不会特别大,噪音量大大减小,从而保证了使用者的睡眠质量。一种新型颈椎减压气枕,其包括:枕套1,枕套1包括外枕套11、内枕套13,在外枕套11与内枕套13之间填充有无胶棉层12,且枕套1的一端设有开口111,内枕套13内部设有容置腔室1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独立多腔室气囊2,且独立多腔室气囊2位于容置腔室14中,独立多腔室气囊2包括左腔室21、右腔室22、上腔室23、下腔室24、中央腔室25,其中左腔室21和右腔室22分别关于中央腔室25呈轴对称排列,上腔室23和下腔室24分别关于中央腔室25呈轴对称排列,且左腔室21、右腔室22、上腔室23、下腔室24的充气后的高度高于中央腔室25,左腔室21和右腔室22分别用于支撑侧脸,上腔室23和下腔室24用于支撑颈部,中央腔室25用于支撑头部。进一步的,左腔室21、右腔室22、上腔室23、下腔室24和中央腔室25上均设有一个气孔26,且该气孔上设有塞子27;较为优选的,塞子27通过铰链结构28分别连接在左腔室21、右腔室22、上腔室23、下腔室24和中央腔室25的外表面上,这样可以确保塞子不会丢失。进一步的,为了进一步满足人体工学的需求,左腔室21和右腔室22中相互靠近的面并不是直接设计为一条垂直线,而是从中心点向远离垂直线的方向延伸分别形成两个面,左腔室21的右边的两个面与垂直线的夹角为15°~30°,右腔室22的左边的两个面与垂直线的夹角为15°~30°。进一步的,中央腔室25的宽度为70mm,适应于大部分使用者的头部凹陷的距离,使得睡眠更加舒适。进一步的,上腔室23和下腔室24从上到下的宽度分别为140mm,适应于大部分使用者的颈部的支撑距离,使得睡眠更加舒适。进一步的,内枕套13内部的容置腔室14的体积大小刚好可以容纳独立多腔室气囊2,使得容纳独立多腔室气囊2与内枕套13的表面产生摩擦,从而防止独立多腔室气囊2在容置腔室14内产生滑移。进一步的,内枕套13的内部设有单个或多个魔术贴A面131,独立多腔室气囊2的外表面上设有单个或多个魔术贴B面29,且魔术贴A面131和魔术贴B面29可以贴合,这样可以将独立多腔室气囊2与内枕套13固定在一起,防止独立多腔室气囊2在容置腔室14内滑移。进一步的,枕套1的一端的开口111处设有拉链、魔术贴或者其他铰链结构,可以使得枕套1的一端的开口111处可以打开或者闭合。由此可见,采用如上所述的新型颈椎减压气枕,上腔室23和下腔室24分别支承颈部,中央腔室25用于支承头部,左腔室21和右腔室22分别用于翻身时支承侧脸,这样可以使得无论采用什么卧睡姿势,头部都能得到完美的支承,从而保证了使用者轻松稳定舒适的睡眠质量,更加符合人体工学,且五个部分单独构成气流循环空间,噪音小,进一步提高了使用者的睡眠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颈椎减压气枕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独立多腔室气囊的结构示意图。枕套1外枕套11开口111无胶棉层12内枕套13魔术贴A面131容置腔室14独立多腔室气囊2左腔室21右腔室22上腔室23下腔室24中央腔室25气孔26塞子27铰链结构28魔术贴B面29如下将结合具体实施案例对附图进行具体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具体实施案例1:如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颈椎减压气枕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独立多腔室气囊的结构示意图。一种新型颈椎减压气枕,其包括:枕套1,枕套1包括外枕套11、内枕套13,在外枕套11与内枕套13之间填充有无胶棉层12,且枕套1的一端设有开口111,内枕套13内部设有容置腔室1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独立多腔室气囊2,且独立多腔室气囊2位于容置腔室14中,独立多腔室气囊2包括左腔室21、右腔室22、上腔室23、下腔室24、中央腔室25,其中左腔室21和右腔室22分别关于中央腔室25呈轴对称排列,上腔室23和下腔室24分别关于中央腔室25呈轴对称排列,且左腔室21、右腔室22、上腔室23、下腔室24的充气后的高度高于中央腔室25,左腔室21和右腔室22分别用于支撑侧脸,上腔室23和下腔室24用于支撑颈部,中央腔室25用于支撑头部。其中,左腔室21、右腔室22、上腔室23、下腔室24和中央腔室25上均设有一个气孔26,且该气孔上设有塞子27;塞子27通过铰链结构28分别连接在左腔室21、右腔室22、上腔室23、下腔室24和中央腔室25的外表面上,这样可以确保塞子不会丢失。为了进一步满足人体工学的需求,左腔室21和右腔室22中相互靠近的面并不是直接设计为一条垂直线,而是从中心点向远离垂直线的方向延伸分别形成两个面,左腔室21的右边的两个面与垂直线的夹角为25°,右腔室22的左边的两个面与垂直线的夹角为25°。中央腔室25的宽度为70mm,适应于大部分使用者的头部凹陷的距离,使得睡眠更加舒适。上腔室23和下腔室24从上到下的宽度分别为140mm,适应于大部分使用者的颈部的支撑距离,使得睡眠更加舒适。内枕套13内部的容置腔室14的体积大小刚好可以容纳独立多腔室气囊2,使得容纳独立多腔室气囊2与内枕套13的表面产生摩擦,从而防止独立多腔室气囊2在容置腔室14内产生滑移。内枕套13的内部设有单个或多个魔术贴A面131,独立多腔室气囊2的外表面上设有单个或多个魔术贴B面29,且魔术贴A面131和魔术贴B面29可以贴合,这样可以将独立多腔室气囊2与内枕套13固定在一起,防止独立多腔室气囊2在容置腔室14内滑移。枕套1的一端的开口111处设有拉链、魔术贴或者其他铰链结构,可以使得枕套1的一端的开口111处可以打开或者闭合。由此可见,采用如上所述的新型颈椎减压气枕,上腔室23和下腔室24分别支承颈部,中央腔室25用于支承头部,左腔室21和右腔室22分别用于翻身时支承侧脸,这样可以使得无论采用什么卧睡姿势,头部都能得到完美的支承,从而保证了使用者轻松稳定舒适的睡眠质量,更加符合人体工学,且五个部分单独构成气流循环空间,噪音小,进一步提高了使用者的睡眠质量。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专利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颈椎减压气枕,其包括:枕套(1),枕套(1)包括外枕套(11)、内枕套(13),在外枕套(11)与内枕套(13)之间填充有无胶棉层(12),且枕套(1)的一端设有开口(111),内枕套(13)内部设有容置腔室(1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独立多腔室气囊(2),且独立多腔室气囊(2)位于容置腔室(14)中,独立多腔室气囊(2)包括左腔室(21)、右腔室(22)、上腔室(23)、下腔室(24)、中央腔室(25),其中左腔室(21)和右腔室(22)分别关于中央腔室(25)呈轴对称排列,上腔室(23)和下腔室(24)分别关于中央腔室(25)呈轴对称排列,且左腔室(21)、右腔室(22)、上腔室(23)、下腔室(24)的充气后的高度高于中央腔室(25),左腔室(21)和右腔室(22)分别用于支撑侧脸,上腔室(23)和下腔室(24)用于支撑颈部,中央腔室(25)用于支撑头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颈椎减压气枕,其包括:枕套(1),枕套(1)包括外枕套(11)、内枕套(13),在外枕套(11)与内枕套(13)之间填充有无胶棉层(12),且枕套(1)的一端设有开口(111),内枕套(13)内部设有容置腔室(1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独立多腔室气囊(2),且独立多腔室气囊(2)位于容置腔室(14)中,独立多腔室气囊(2)包括左腔室(21)、右腔室(22)、上腔室(23)、下腔室(24)、中央腔室(25),其中左腔室(21)和右腔室(22)分别关于中央腔室(25)呈轴对称排列,上腔室(23)和下腔室(24)分别关于中央腔室(25)呈轴对称排列,且左腔室(21)、右腔室(22)、上腔室(23)、下腔室(24)的充气后的高度高于中央腔室(25),左腔室(21)和右腔室(22)分别用于支撑侧脸,上腔室(23)和下腔室(24)用于支撑颈部,中央腔室(25)用于支撑头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颈椎减压气枕,其特征在于:左腔室(21)、右腔室(22)、上腔室(23)、下腔室(24)和中央腔室(25)上均设有一个气孔(26),且该气孔上设有塞子(27)。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颈椎减压气枕,其特征在于:塞子(27)通过铰链结构(28)分别连接在左腔室(21)、右腔室(22)、上腔室(23)、下腔室(24)和中央腔室(25)的外表面上。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颈椎减压气枕,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锦华陶圆道杨莉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市惠尔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