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池领域,提供一种汇流排连接结构、模组、电池包和车辆,其中,所述汇流排连接结构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以及电连接所述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在相同的水平高度连接,所述连接部为柔性件且在所述水平高度所在的水平面内延伸。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汇流排连接结构中,连接部为柔性件,能够在电芯膨胀、收缩时适应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之间的距离变化而伸缩,避免对电芯施加剪切力。另外,连接部在水平面内延伸,充分利用了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之间的空间,并不占用额外的空间,有利于模组、电池包的紧凑设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汇流排连接结构、模组、电池包和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
,特别涉及一种汇流排连接结构、模组、电池包和车辆。
技术介绍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迅速发展,动力电池包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动力电池包内,合理的零部件布局至关重要,在一定的空间内,应该做到尽可能节省空间的零部件布置。在充放电过程中,动力电池包的电芯会膨胀和收缩,随着电芯使用循环次数的增加,电芯会逐渐鼓涨,导致电芯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连接不同电芯的汇流排之间的距离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而汇流排之间的连接件如果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将对汇流排产生作用力,并导致电芯的极柱受到剪切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出一种汇流排连接结构,以适应电芯之间的距离变化。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汇流排连接结构,其中,所述汇流排连接结构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以及电连接所述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在相同的水平高度连接,所述连接部为柔性件且在所述水平高度所在的水平面内延伸。优选地,所述连接部包括在所述水平面内延伸的柔性带状件。优选地,所述柔性带状件具有弯折形状。优选地,所述汇流排连接结构包括多个所述连接部,多个所述连接部沿竖直方向排列,其中:相邻的所述连接部的柔性带状件的弯折形状相反;和/或,相邻的所述连接部的柔性带状件沿竖直方向具有重叠部分。优选地,相邻的两个所述连接部中,一个所述连接部的柔性带状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的一侧,另一个所述连接部的柔性带状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的另一侧。优选地,所述柔性带状件呈V形弯折。优选地:所述连接部包括多个所述柔性带状件,多个所述柔性带状件的弯折方式相同且位于同一水平面内;和/或,所述柔性带状件为铝带或者铜带。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汇流排连接结构中,连接部为柔性件,能够在电芯膨胀、收缩时适应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之间的距离变化而伸缩,避免对电芯施加剪切力。另外,连接部在水平面内延伸,充分利用了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之间的空间,并不占用额外的空间,有利于模组、电池包的紧凑设计。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模组,其中,所述模组设置有第一电芯、第二电芯和本专利技术的汇流排连接结构,所述第一汇流排连接于所述第一电芯,所述第二汇流排连接于所述第二电芯。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电池包,其中,所述电池包设置有本专利技术的模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其中,所述车辆设置有本专利技术的电池包。所述模组、电池包和车辆与上述汇流排连接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模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第一汇流排,20-第二汇流排,30-连接部,31-第一连接部,32-第二连接部,40-第一电芯,41-第一极柱,50-第二电芯,51-第二极柱,60-电芯缓冲棉。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本专利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参考附图所示的上、下、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汇流排连接结构,其中,所述汇流排连接结构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汇流排10和第二汇流排20以及电连接所述第一汇流排10和第二汇流排20的连接部30,所述连接部30与所述第一汇流排10和第二汇流排20在相同的水平高度连接,所述连接部30为柔性件且在所述水平高度所在的水平面内延伸。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模组,其中,所述模组包括第一电芯40、第二电芯50和本专利技术的汇流排连接结构,所述第一汇流排10连接于所述第一电芯40,所述第二汇流排20连接于所述第二电芯50。其中,第一汇流排10连接于(例如焊接)第一电芯40的极柱(第一极柱41),第二汇流排20连接于(例如焊接)第二电芯50的极柱(第二极柱51)。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电池包,其中,所述电池包包括本专利技术的模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其中,所述车辆包括本专利技术的电池包。所述电池包可以作为车辆的动力电池包。为缓冲电芯因车辆运动导致的晃动和电芯之间的相互影响,可以在相邻的电芯之间设置电芯缓冲棉60。本专利技术的汇流排连接结构中,连接部30为柔性件,能够在电芯膨胀、收缩时适应第一汇流排10和第二汇流排20之间的距离变化而伸缩,避免对电芯施加剪切力。另外,连接部30在水平面内延伸,充分利用了第一汇流排10和第二汇流排20之间的空间,并不占用额外的空间,有利于模组、电池包的紧凑设计,适用于对此要求较高的车辆需求。其中,连接部30可以为各种适当形式,只要能够导电并具有柔性以在第一汇流排10和第二汇流排20之间的距离变化时相应伸缩即可。为减少占用额外空间,如图1所示,所述连接部30包括在所述水平面内延伸的柔性带状件。使用柔性带状件,可以基本忽略其厚度,将其作为在所述水平面内延伸的线条结构。另外,为便于柔性带状件伸缩,优选地,所述柔性带状件可以具有弯折形状,柔性带状件的与第一汇流排10和第二汇流排20连接的两个位置之间的部分的长度大于该两个位置之间的距离,从而能够在第一汇流排10和第二汇流排20之间的距离变大时(电芯收缩)使得弯折的部分展开,以适应性伸长。当第一汇流排10和第二汇流排20之间的距离变小(电芯膨胀)时,柔性带状件在弯折处的两侧的部分能够相互靠近,以适应性收缩。为便于在第一汇流排10和第二汇流排20之间提供稳定的连接,所述汇流排连接结构可以包括多个所述连接部30,多个所述连接部30可以沿竖直方向排列。多个连接部30分别在多个水平面内延伸,以免干涉。其中,可以使相邻的所述连接部30的柔性带状件的弯折形状相反。例如,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汇流排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的柔性带状件的弯折形状均为V形,但弯折方向相反。这一方面可以避免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伸缩时的相互干涉,另一方面便于紧凑布置,避免占用水平方向的过多空间。另外,相邻的所述连接部30的柔性带状件可以沿竖直方向具有重叠部分,以在重叠部分占用公共的空间,尽可能减少额外占用的水平方向的空间。此外,为在第一汇流排10和第二汇流排20之间提供均衡的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连接部30中,一个所述连接部30的柔性带状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汇流排10和第二汇流排20的一侧,另一个所述连接部30的柔性带状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汇流排10和第二汇流排20的另一侧。具体的,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31的柔性带状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汇流排10和第二汇流排20的远离第一极柱41和第二极柱51的端面的侧,第二连接部32的柔性带状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汇流排10和第二汇流排20的靠近第一极柱41和第二极柱51的端面的侧。优选地,为提高柔性带状件的伸缩灵活性,柔性带状件可以为横截面较小的形式。为兼顾柔性带状件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汇流排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排连接结构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汇流排(10)和第二汇流排(20)以及电连接所述第一汇流排(10)和第二汇流排(20)的连接部(30),所述连接部(30)与所述第一汇流排(10)和第二汇流排(20)在相同的水平高度连接,所述连接部(30)为柔性件且在所述水平高度所在的水平面内延伸。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汇流排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排连接结构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汇流排(10)和第二汇流排(20)以及电连接所述第一汇流排(10)和第二汇流排(20)的连接部(30),所述连接部(30)与所述第一汇流排(10)和第二汇流排(20)在相同的水平高度连接,所述连接部(30)为柔性件且在所述水平高度所在的水平面内延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排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30)包括在所述水平面内延伸的柔性带状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汇流排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带状件具有弯折形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汇流排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排连接结构包括多个所述连接部(30),多个所述连接部(30)沿竖直方向排列,其中:相邻的所述连接部(30)的柔性带状件的弯折形状相反;和/或,相邻的所述连接部(30)的柔性带状件沿竖直方向具有重叠部分。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汇流排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连接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冰,张海建,李卫华,张德磊,马坤,叶鹏,
申请(专利权)人: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