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713311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30 15: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动门,其通过在下门板的两个关键铰接轴处设置跟随铰接轴的旋转蓄能的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并对应下门板的位置设置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的最大蓄能位置和释放位置,能够为本实施例的自动门同时提供电力驱动系统和机械驱动系统,两者均能够独立完成对下门板的运动姿态变化的驱动,并且不相互影响对方的使用,从而在电力驱动系统无法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利用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或者外力实现对下门板的运动姿态变化的驱动,从而保证了安全性,特别是在自动门失去电力驱动的情况下,通过推动下门板触发其自闭合位置向开启位置变化,以通过手动方式而使自动门形成进出通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门
本技术涉及可用于机动车辆、移动房屋、或固定房屋的一种自动门。
技术介绍
自动门可广泛应用于机动车辆(例如公交车等)、移动房屋(例如房车等)、或固定房屋(例如公共场所或自用居家房屋)等各领域。通常情况下,为了便捷性和舒适性的考虑,自动门在电力驱动系统的驱动下自动开启或关闭,但是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在电力驱动系统失去电力或无法正常工作时,如何能够实现自动门的手动开启或关闭是保障使用者人身安全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对于机动车辆(例如公交车等)、移动房屋(例如房车等)等领域,为了减轻重量以便于移动,机动车辆或移动房屋大多只配备主体结构所必需的元器件,而无法提供仅用于提高使用者使用舒适度的附件,例如雨棚、出入台阶、扶手等,因此,如何兼具提高使用者使用舒适度的功能成为机动车辆和移动房屋当前的一种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自动门,包括:门框,该门框的两个竖直侧边内具有沿该侧边延伸的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该第二轨道位于该第一轨道的下方;上门板,该上门板可开合地封闭该门框的上部;下门板,该下门板装设在所述上门板的下方,并且可开合地封闭该门框的下部,该下门板包括第一下门板、第二下门板和伸缩拉杆,第一下门板的第一侧边通过第一铰接轴装设至门框的底部,第一铰接轴装设通过第一铰接轴的旋转蓄能的第一扭簧,第一下门板的与该第一侧边相对的第二侧边通过第二铰接轴与第二下门板的第一侧边铰接,第二铰接轴装设通过第二铰接轴的旋转蓄能的第二扭簧,该伸缩拉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轨道铰接,另一端与第二下门板铰接;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该第一铰接轴和第二铰接轴旋转,该第一驱动机构和所述第一扭簧、第二扭簧协同驱动该第一下门板和第二下门板以所述第一铰接轴为中心旋转,并通过该伸缩拉杆的伸缩移动将该第一下门板和第二下门板的运动姿态约束为由以下的轨迹顺序或逆序衔接而成:第一下门板和第二下门板平行对接以形成封闭该门框下部的竖直平面,第一下门板和第二下门板相交拱起、并且第二下门板的与第一侧边相对的第二侧边沿该第二轨道移动,第一下门板和第二下门板相互垂直、并且第二下门板的第二侧边与该第二轨道接触,第一下门板和第二下门板相互垂直、并且第二下门板的第二侧边在该第二轨道以外以第一铰接轴为中心单向摆动,第一下门板和第二下门板相互垂直、并且第一下门板在该门框的下方沿竖直方向延伸;其中,该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的完全释放位置与所述第一下门板和第二下门板相互垂直、并且第一下门板在该门框的下方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位置对应,该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的最大蓄能位置与所述第一下门板和第二下门板平行对接以形成封闭该门框下部的竖直平面的位置对应。优选地,所述伸缩拉杆的最大拉伸位置与所述第一下门板和第二下门板相互垂直、并且第一下门板在该门框的下方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位置对应,其最小收缩位置与所述第一下门板和第二下门板相互垂直、并且第二下门板的第二侧边与该第二轨道接触的位置对应。优选地,所述伸缩拉杆具有沿拉伸方向的单向阻尼。优选地,进一步包括:支板,该支板通过第三扭簧铰接至该第二铰接轴,该支板在该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三扭簧的协同驱动下,在贴合第一下门板的外侧表面的闭合位置、和与第一下门板的外侧表面形成一夹角的打开位置之间单向移动,该支板的闭合位置与所述第一下门板和第二下门板平行对接以形成封闭该门框下部的竖直平面的位置对应,该支板的打开位置与所述第一下门板和第二下门板相互垂直、并且第一下门板在该门框的下方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位置对应;该第三扭簧通过支板围绕第二铰接轴的旋转蓄能,该第三扭簧的完全释放位置与该支板的打开位置对应,该第三扭簧的最大蓄能位置与该支板的闭合位置对应。优选地,进一步包括:挡板,该挡板在所述支板的打开位置,该支板的端部抵靠所述挡板,以使该支板、挡板和第一下门板一起形成对第二铰接轴的三角支撑。优选地,进一步包括:支板推扣,该支板推扣装设在该第二铰接轴的外侧表面并且邻近该支板,以在该第二铰接轴旋转时通过与该支板的位置干涉引导该支板在其闭合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的单向移动。优选地,该第二下门板的第二侧边具有滑轮,该滑轮在第二轨道内滚动,该第二轨道具有开口,在所述第一下门板和第二下门板相互垂直、并且第二下门板的第二侧边与该第二轨道接触的位置,该第二下门板的第二侧边自该开口进入或脱离该第二轨道。优选地,该上门板包括第一上门板和第二上门板,第一上门板的第一侧边铰接至门框的顶部,第一上门板的与该第一侧边相对的第二侧边与第二上门板的第一侧边通过第三铰接轴铰接,第二上门板的与该第一侧边相对的第二侧边与第一轨道通过第四铰接轴铰接;该房车自动门进一步包括:第二驱动机构,该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第四铰接轴在第一轨道内往复升降,并以第一上门板与门框的铰接轴为支点带动第一上门板和第二上门板在平行对接以形成封闭该门框上部的竖直平面的位置、和相交拱起以形成与水平平面具有一夹角的位置之间移动。优选地,所述上门板具有圆弧形端角。优选地,该上门板进一步包括:车窗,该车窗的上部固定地嵌入至该第一上门板的外侧表面,该车窗整体地随着第一上门板一起移动,所述第三铰接轴被该车窗覆盖;该第二上门板的外侧表面进一步包括:容纳槽,该车窗的下部可分离地容纳在该容纳槽中。通过在下门板的两个关键铰接轴处设置跟随铰接轴的旋转蓄能的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并对应下门板的位置设置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的最大蓄能位置和释放位置,能够为本实施例的自动门同时提供电力驱动系统和机械驱动系统,两者均能够独立完成对下门板的运动姿态变化的驱动,并且不相互影响对方的使用,从而在电力驱动系统无法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利用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或者外力实现对下门板的运动姿态变化的驱动,从而保证了安全性,特别是在自动门失去电力驱动的情况下,通过推动下门板触发其自闭合位置向打开位置变化,以通过手动方式而使自动门形成进出通道。附图说明以下附图仅对本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图1为本实施例的自动门的正视图。图2a至图2e为本实施例的自动门的运动姿态变化的侧视方向示意图。图3a至图3e为本实施例的自动门的下门板的运动姿态变化的侧视方向示意图。图4a至图4d为本实施例的自动门的上门板的运动姿态变化的侧视方向示意图。图5为本实施例的自动门的下门板的局部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在本文中,“示意性”表示“充当实例、例子或说明”,不应将在本文中被描述为“示意性”的任何图示、实施方式解释为一种更优选的或更具优点的技术方案。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的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部分,而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上”、“下”、“前”、“后”、“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关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而非限定这些相关部分的绝对位置。在本文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彼此的区分,而非表示重要程度及顺序、以及互为存在的前提等。在本文中,“相等”、“相同”等并非严格的数学和/或几何学意义上的限制,还包含本领域技术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门,其特征在于,包括:门框(10),该门框(10)的两个竖直侧边内具有沿该侧边延伸的第一轨道(11)和第二轨道(12),该第二轨道(12)位于该第一轨道(11)的下方;上门板(20),该上门板(20)可开合地封闭该门框(10)的上部;下门板(30),该下门板(30)装设在所述上门板(20)的下方,并且可开合地封闭该门框(10)的下部,该下门板(30)包括第一下门板(31)、第二下门板(32)和伸缩拉杆(33),第一下门板(31)的第一侧边通过第一铰接轴(100)装设至门框(10)的底部,第一铰接轴(100)装设通过第一铰接轴(100)的旋转蓄能的第一扭簧(41),第一下门板(31)的与该第一侧边相对的第二侧边通过第二铰接轴(200)与第二下门板(32)的第一侧边铰接,第二铰接轴(200)装设通过第二铰接轴(200)的旋转蓄能的第二扭簧(42),该伸缩拉杆(3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轨道(12)铰接,另一端与第二下门板(32)铰接;第一驱动机构(40),用于驱动该第一铰接轴(100)和第二铰接轴(200)旋转,该第一驱动机构(40)和所述第一扭簧(41)、第二扭簧(42)协同驱动该第一下门板(31)和第二下门板(32)以所述第一铰接轴(100)为中心旋转,并通过该伸缩拉杆(33)的伸缩移动将该第一下门板(31)和第二下门板(32)的运动姿态约束为由以下的轨迹顺序或逆序衔接而成:第一下门板(31)和第二下门板(32)平行对接以形成封闭该门框(10)下部的竖直平面,第一下门板(31)和第二下门板(32)相交拱起、并且第二下门板(32)的与第一侧边相对的第二侧边沿该第二轨道(12)移动,第一下门板(31)和第二下门板(32)相互垂直、并且第二下门板(32)的第二侧边与该第二轨道(12)接触,第一下门板(31)和第二下门板(32)相互垂直、并且第二下门板(32)的第二侧边在该第二轨道(12)以外以第一铰接轴(100)为中心单向摆动,第一下门板(31)和第二下门板(32)相互垂直、并且第一下门板(31)在该门框(10)的下方沿竖直方向延伸;其中,该第一扭簧(41)和第二扭簧(42)的完全释放位置与所述第一下门板(31)和第二下门板(32)相互垂直、并且第一下门板(31)在该门框(10)的下方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位置对应,该第一扭簧(41)和第二扭簧(42)的最大蓄能位置与所述第一下门板(31)和第二下门板(32)平行对接以形成封闭该门框(10)下部的竖直平面的位置对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门,其特征在于,包括:门框(10),该门框(10)的两个竖直侧边内具有沿该侧边延伸的第一轨道(11)和第二轨道(12),该第二轨道(12)位于该第一轨道(11)的下方;上门板(20),该上门板(20)可开合地封闭该门框(10)的上部;下门板(30),该下门板(30)装设在所述上门板(20)的下方,并且可开合地封闭该门框(10)的下部,该下门板(30)包括第一下门板(31)、第二下门板(32)和伸缩拉杆(33),第一下门板(31)的第一侧边通过第一铰接轴(100)装设至门框(10)的底部,第一铰接轴(100)装设通过第一铰接轴(100)的旋转蓄能的第一扭簧(41),第一下门板(31)的与该第一侧边相对的第二侧边通过第二铰接轴(200)与第二下门板(32)的第一侧边铰接,第二铰接轴(200)装设通过第二铰接轴(200)的旋转蓄能的第二扭簧(42),该伸缩拉杆(3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轨道(12)铰接,另一端与第二下门板(32)铰接;第一驱动机构(40),用于驱动该第一铰接轴(100)和第二铰接轴(200)旋转,该第一驱动机构(40)和所述第一扭簧(41)、第二扭簧(42)协同驱动该第一下门板(31)和第二下门板(32)以所述第一铰接轴(100)为中心旋转,并通过该伸缩拉杆(33)的伸缩移动将该第一下门板(31)和第二下门板(32)的运动姿态约束为由以下的轨迹顺序或逆序衔接而成:第一下门板(31)和第二下门板(32)平行对接以形成封闭该门框(10)下部的竖直平面,第一下门板(31)和第二下门板(32)相交拱起、并且第二下门板(32)的与第一侧边相对的第二侧边沿该第二轨道(12)移动,第一下门板(31)和第二下门板(32)相互垂直、并且第二下门板(32)的第二侧边与该第二轨道(12)接触,第一下门板(31)和第二下门板(32)相互垂直、并且第二下门板(32)的第二侧边在该第二轨道(12)以外以第一铰接轴(100)为中心单向摆动,第一下门板(31)和第二下门板(32)相互垂直、并且第一下门板(31)在该门框(10)的下方沿竖直方向延伸;其中,该第一扭簧(41)和第二扭簧(42)的完全释放位置与所述第一下门板(31)和第二下门板(32)相互垂直、并且第一下门板(31)在该门框(10)的下方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位置对应,该第一扭簧(41)和第二扭簧(42)的最大蓄能位置与所述第一下门板(31)和第二下门板(32)平行对接以形成封闭该门框(10)下部的竖直平面的位置对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门,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拉杆(33)的最大拉伸位置与所述第一下门板(31)和第二下门板(32)相互垂直、并且第一下门板(31)在该门框(10)的下方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位置对应,其最小收缩位置与所述第一下门板(31)和第二下门板(32)相互垂直、并且第二下门板(32)的第二侧边与该第二轨道(12)接触的位置对应。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门,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拉杆(33)具有沿拉伸方向的单向阻尼。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支板(50),该支板(50)通过第三扭簧(43)铰接至该第二铰接轴(200),该支板(50)在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建立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驻友邦房车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石建立北京新凯必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