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点胶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98477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30 12: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一种自动点胶机,包括:支架、安装平台、固定夹具、第一传动部、第二传动部、第三传动部以及点胶部;安装平台设置于支架上;固定夹具设置于安装平台上;第一传动部沿平行于安装平台的方向设置于安装平台上;第二传动部沿垂直于第一传动部的方向设置于第一传动部上;第三传动部沿垂直于第二传动部的方向设置于第二传动部上;点胶部设置于第三传动部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自动点胶机为傻瓜式作业,可实现全自动点胶,工作效率高,通过第一传动部、第二传动部以及第三传动部驱动点胶部的移动,提高点胶部的点胶精度,提高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点胶机
本技术涉及摄像头
,具体地,涉及一种自动点胶机。
技术介绍
摄像头模组(如:车载摄像头、安防摄像头以及手机摄像头)的生产过程中,在其Holder(底座)与Barrel(镜桶)对焦后需要进行点固定胶水来达到固定LENS(镜头)的目的。而对LENS(镜头)固定的传统点胶方式是通过手工进行点胶,存在如下缺陷:一、点胶位置不准,容易将VCM(音圈马达)点死,造成VCM(音圈马达)不动作,摄像头无法对焦;二、胶量控制不佳,常发生多胶和少胶的现象,导致降低产品质量;三、效率低。所以,我们亟需一种点胶精准、效率高的点胶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点胶精准、效率高的自动点胶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自动点胶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安装平台,其设置于支架上;固定夹具,其设置于安装平台上;第一传动部,其沿平行于安装平台的方向设置于安装平台上;第二传动部,其沿垂直于第一传动部的方向设置于第一传动部上;第三传动部,其沿垂直于第二传动部的方向设置于第二传动部上;以及点胶部,其设置于第三传动部上。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第一传动部包括:第一传动支架、第一丝杆、第一传动底座以及第一驱动元件;第一传动支架沿平行于安装平台的方向设置于安装平台上;第一丝杆沿第一传动支架的长度方向设置于第一传动支架上;第一传动底座设置于第一丝杆上;第一驱动元件设置于第一传动支架上,并且其一端与第一丝杆连接;第二传动部设置于第一传动底座上。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第二传动部包括:第二传动支架、第二丝杆、第二传动底座以及第二驱动元件;第二传动支架沿垂直于第一传动支架的方向设置于第一传动底座上;第二丝杆沿第二传动支架的长度方向设置于第二传动支架上;第二传动底座设置于第二丝杆上;第二驱动元件设置于第二传动支架上,并且其一端与第二丝杆连接;第三传动部设置于第二传动底座上。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第三传动部包括:第三传动支架、第三丝杆、第三传动底座以及第三驱动元件;第三传动支架沿垂直于安装平台的方向设置于第二传动底座上;第三丝杆沿第三传动支架的长度方向设置于第三传动支架上;第三传动底座设置于第三丝杆上;第三驱动元件设置于第三传动支架上,并且其一端与第三丝杆连接;点胶部设置于第三传动底座上。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点胶部包括:点胶支架以及点胶针筒;点胶支架设置于第三传动底座上;点胶针筒可裁卸安装于点胶支架上;点胶针筒具有相对的出胶端及控制端,其中,出胶端与固定夹具的垂直距离小于控制端与固定夹具的垂直距离。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点胶部还包括:喷射阀;喷射阀设置于点胶支架靠近固定夹具的一端,并且其与出胶端连接。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自动点胶机还包括:影像部;影像部包括:CCD摄像头;CCD摄像头沿垂直于安装平台的方向设置于第三传动支架上。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影像部还包括:环形灯座;环形灯座固定于第三传动支架,并其位于CCD摄像头的下方。本技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自动点胶机为傻瓜式作业,可实现全自动点胶,工作效率高,通过第一传动部、第二传动部以及第三传动部驱动点胶部的移动,提高点胶部的点胶精度,提高产品质量。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实施例中自动点胶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中第一传动部、第二传动部、第三传动部、点胶部以及影像部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支架;2、安装平台;3、固定夹具;4、第一传动部;5、第二传动部;6、第三传动部;7、点胶部;11、工作平面;41、第一传动支架;42、第一丝杆;43、第一传动底座;44、第一驱动元件;51、第二传动支架;52、第二丝杆;53、第二传动底座;54、第二驱动元件;45、滑轨;46、滑动座;61、第三传动支架;62、第三丝杆;63、第三传动底座;64、第三驱动元件;71、点胶支架;72、点胶针筒;721、出胶端;722、控制端;73、喷射阀;8、影像部;81、CCD摄像头;82、环形灯座;12、启动按钮;13、停止按钮;14、急停按钮;15、显示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技术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技术。也就是说,在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实施例:请参考图1及2所示,分别为实施例中自动点胶机的结构示意图以及第一传动部、第二传动部、第三传动部、点胶部以及影像部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动点胶机,其包括支架1、安装平台2、固定夹具3、第一传动部4、第二传动部5、第三传动部6以及点胶部7。其中,支架1上设置有一工作平面11,安装平台2设置于支架1的工作平面11上。固定夹具3设置于安装平台2上,并且固定夹具3上设置有多个均匀排列并且用于放置待点胶摄像头模组的安装槽(图中未显示)。第一传动部4沿平行于安装平台2的方向设置于安装平台2上,第二传动部5沿垂直于第一传动部4的方向设置于第一传动部4上,第三传动部6沿垂直于第二传动部5的方向设置于第二传动部5上。点胶部7设置于第三传动部6上。具体的,第一传动部4包括:第一传动支架41、第一丝杆42、第一传动底座43以及第一驱动元件44。其中,第一传动支架41沿平行于安装平台2的方向设置于安装平台2上,第一丝杆42沿第一传动支架41的长度方向设置于第一传动支架41上,第一传动底座43设置于第一丝杆42上,第一驱动元件44设置于第一传动支架41上,并且第一驱动元件44的一端与第一丝杆42连接,第二传动部5设置于第一传动底座43上。第一驱动元件44驱动第一丝杆42旋转从而带动第一传动底座43于第一丝杆42上往返移动,继而驱动第二传动部5移动。具体的,第二传动部5包括:第二传动支架51、第二丝杆52、第二传动底座53以及第二驱动元件54。第二传动支架51沿垂直于第一传动支架41的方向设置于第一传动底座43上,第二丝杆52沿第二传动支架51的长度方向设置于第二传动支架51上,第二传动底座53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点胶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1);安装平台(2),其设置于所述支架(1)上;固定夹具(3),其设置于所述安装平台(2)上;第一传动部(4),其沿平行于所述安装平台(2)的方向设置于所述安装平台(2)上;第二传动部(5),其沿垂直于所述第一传动部(4)的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一传动部(4)上;第三传动部(6),其沿垂直于所述第二传动部(5)的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二传动部(5)上;以及点胶部(7),其设置于所述第三传动部(6)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点胶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1);安装平台(2),其设置于所述支架(1)上;固定夹具(3),其设置于所述安装平台(2)上;第一传动部(4),其沿平行于所述安装平台(2)的方向设置于所述安装平台(2)上;第二传动部(5),其沿垂直于所述第一传动部(4)的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一传动部(4)上;第三传动部(6),其沿垂直于所述第二传动部(5)的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二传动部(5)上;以及点胶部(7),其设置于所述第三传动部(6)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点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部(4)包括:第一传动支架(41)、第一丝杆(42)、第一传动底座(43)以及第一驱动元件(44);所述第一传动支架(41)沿平行于所述安装平台(2)的方向设置于所述安装平台(2)上;所述第一丝杆(42)沿所述第一传动支架(41)的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一传动支架(41)上;所述第一传动底座(43)设置于所述第一丝杆(42)上;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4)设置于所述第一传动支架(41)上,并且其一端与所述第一丝杆(42)连接;所述第二传动部(5)设置于所述第一传动底座(43)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点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部(5)包括:第二传动支架(51)、第二丝杆(52)、第二传动底座(53)以及第二驱动元件(54);所述第二传动支架(51)沿垂直于所述第一传动支架(41)的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一传动底座(43)上;所述第二丝杆(52)沿所述第二传动支架(51)的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二传动支架(51)上;所述第二传动底座(53)设置于所述第二丝杆(52)上;所述第二驱动元件(54)设置于所述第二传动支架(51)上,并且其一端与所述第二丝杆(52)连接;所述第三传动部(6)设置于所述第二传动底座(5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柯学郭明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桑莱士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