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卞志方专利>正文

医用影像定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69553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30 11:00
医用影像定位装置,包括定位装置主体和底板,定位装置主体包括头部模型片、颈部模型片、胸腔模型、肩部模型、上臂模型一、上臂模型二、绞轴、前臂模型一、前臂模型二、手部模型、腹腔模型、胯部模型、大腿模型一、大腿模型二、小腿模型一、小腿模型二、定位点、金属丝,头部模型片下部连接有颈部模型片;颈部模型片下部连接有胸腔模型。本发明专利技术主要适用于儿童、精神病患者、神志不清的患者等人的检查使用,可以对患者的四肢进行位置的固定,保证在检查的过程中患者手臂与腿部肢体不会因乱动而影响病患部位的定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医用影像定位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具体地说是一种医用影像定位装置。
技术介绍
医务人员在对病人体内病变进行检查时,或穿刺、手术操作前或手术中,常常需要通过CT、磁共振(MR)、X线快速的对病变部位定位,能为患者的穿刺,手术等治疗节省很多时间,减少患者的痛苦,挽救更多的生命;目前已经有了可以根据患者的体型来调整并且可以重复利用的影像定位装置,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104546131B的专利技术专利中公开了医用影响定位装置,不过该专利技术存在一个很大的缺点,该缺点是组成定位装置的各个模型在检查的过程中位置不能得到固定,特别是对儿童、精神病患者、神志不清的患者等自制力很差的人检查时,患者的肢体会不受控制的移动,患者的肢体与定位装置的对应的模型之间相对位置容易发生移动,检查过程中对病患位置的定位会发生误差,该误差会严重影响后续的穿刺等手术的进行,容易增加病患的痛苦,申请公布号为CN106725575A的申请中使用束缚带将患者的肢体与定位装置进行固定,但是这种方法存在操作不方便和定位装置会依旧随患者的肢体移动而移动的缺点,还是难以保证病患部位的定位准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医用影像定位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医用影像定位装置,包括定位装置主体和底板,定位装置主体包括头部模型片、颈部模型片、胸腔模型、肩部模型、上臂模型一、上臂模型二、绞轴、前臂模型一、前臂模型二、手部模型、腹腔模型、胯部模型、大腿模型一、大腿模型二、小腿模型一、小腿模型二、定位点、金属丝,头部模型片下部连接有颈部模型片;颈部模型片下部连接有胸腔模型;胸腔模型上部设置为上套接孔,上套接孔左右横向穿通,胸腔模型下部设置为向下开口的下套接孔;肩部模型左右各设置一个,套接在上套接孔内,可沿上套接孔自由移动;肩部模型外端通过绞轴连接有上臂模型一;上臂模型一内部中空,上臂模型一内部套接有上臂模型二;上臂模型二下部通过绞轴连接有前臂模型一;前臂模型二内部中空;前臂模型一下部套接在前臂模型二内;前臂模型二下部连接有手部模型;腹腔模型上部套接在胸腔模型的下套接孔内;腹腔模型下部左右通过绞轴各连接有胯部模型;胯部模型下端通过绞轴连接有大腿模型一;大腿模型一内部中空;大腿模型二上部套接在大腿模型一内部;大腿模型二下部通过绞轴连接有小腿模型一;小腿模型二内部中空;小腿模型一下部套接在小腿模型二内部;头部模型片、颈部模型片、胸腔模型、肩部模型、上臂模型一、上臂模型二、绞轴、前臂模型一、前臂模型二、手部模型、腹腔模型、胯部模型、大腿模型一、大腿模型二、小腿模型一、小腿模型二上表面内部纵向横向设置有金属丝;金属丝交叉点设置有定位点;底板位于定位装置主体的底部,上臂模型一、前臂模型二、大腿模型一、小腿模型一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数个定位板,定位板上开设定位孔,定位孔内均插入定位管,定位管上端均设有压杆,压杆的一端底部与对应的定位管上端铰接连接,定位管上端内部配合安装第一活塞柱,定位管侧部对应第一活塞柱的高度开设长条透槽,第一活塞柱侧部固定安装连接块,连接块位于对应的长条透槽内,连接块的外端与对应的压杆的一端通过第二连杆铰接连接,定位管侧面靠近下端处的两侧对称开设第一通孔,相应的两个第一通孔内端之间通过横管固定连接,横管中间上下两侧对称开设第二通孔,第二通孔内设有竖杆,竖杆的上端与对应的第一活塞柱下端固定连接,横管的两端内部均配合安装第二活塞柱,第二活塞柱的内端与对应的竖杆侧部通过斜向的第一连杆铰接连接,第一连杆与对应的第二活塞柱连接的一端为下端,底板表面开设多个均匀分布的插孔,定位管的下端能插入到对应的插孔内部,第二活塞柱的外端能与对应的插孔内壁接触配合。如上所述的医用影像定位装置,所述的第二活塞柱的外端固定安装多个均匀分布的半球形突起,插孔内壁上开设多个均匀分布的半球形凹槽,半球形突起能插入到对应的半球形凹槽内部。如上所述的医用影像定位装置,所述的头部模型片、颈部模型片、胸腔模型、肩部模型、上臂模型一、上臂模型二、绞轴、前臂模型一、前臂模型二、手部模型、腹腔模型、胯部模型、大腿模型一、大腿模型二、小腿模型一、小腿模型二、底板、定位板、定位管、压杆、第一活塞柱、连接块、横管、竖杆、第二活塞柱、第一连杆均为塑料材质。如上所述的医用影像定位装置,所述的金属丝直径设计为1mm,金属丝之间间距均设计为10mm。如上所述的医用影像定位装置,所述的定位点设计为鱼肝油丸,直径设计为3mm。如上所述的医用影像定位装置,所述的压杆底部开设弧形凹槽。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本专利技术主要适用于儿童、精神病患者、神志不清的患者等人的检查使用,可以对患者的四肢进行位置的固定,保证在检查的过程中患者手臂与腿部肢体不会因乱动而影响病患部位的定位,使用本专利技术时,将本专利技术创造根据被检查者的体形,以及检查部位的肢体动作,调整到适合形状和大小,被检查者平躺在本专利技术创造上,通过CT、磁共振(MR)、X线等设备,对患者进行照射检查,通过本专利技术创造内的金属丝和鱼肝油丸的定位点形成的阴影,可以快速的确定患者的病患部位,为患者的病患的确定,穿刺、以及其他手术的进行节省时间,大大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为挽救和治疗患者节约了宝贵时间,大大的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通过定位管与底板上的插孔的配合来固定定位装置主体的上臂模型一、前臂模型二、大腿模型一、小腿模型一的位置,被检查者平躺在定位装置主体上部后,将定位管的下端插入到对应的插孔内,此时保证压杆的中间位置位于被检查者对应的肢体的上部,随着定位管的下移压杆的底部与被检查者的肢体接触,随着定位管继续下移,压杆绕其铰接处转动,压杆的一端通过第二连杆与连接块推动对应的第一活塞柱下移,第一活塞柱带动对应的竖杆下移,竖杆通过第一连杆带动对应的第二活塞柱向其所在的横管的端部方向移动,第二活塞柱的外端从对应的第一通孔中伸出并与对应的插孔接触,第二活塞柱的外端与对应的插孔的内壁发生挤压,此时第二活塞柱的外端与对应的插孔的内壁之间的摩擦力可以使定位管与对应的插孔之间插接的较为牢固,此时多根定位管可以使被检查者的肢体与对应的模型保持位置的一致,被检查者的肢体水平方向的位置得到固定,如果被检查者的肢体向上移动,被检查者的肢体会推动对应的压杆继续绕其铰接处转动,此时第二活塞柱的外端挤压对应的插孔的内壁的力会增大,此时第二活塞柱的外端与对应的插孔的内壁之间的摩擦力也会增大,增大的摩擦力可以保证定位管不会从对应的插孔内移出,多个压杆可以使被检查者的肢体紧密的贴合在定位装置主体表面,保证检查过程中病患位置定位的更加精确,检查完成后轻轻按压压杆的另一端,此时压杆绕其铰接处反向转动一定的角度,此时第二活塞柱的外端与对应的插孔的内壁分离,即可将定位杆从对应的插孔内抽出,解除对患者肢体的固定,通过该方法对患者肢体的固定相对于使用绑带等工具更加简单方便,还能同时对定位装置主体的各个模型的位置进行固定,避免检查的过程中定位装置主体发生移动影响对病患部位定位的准确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医用影像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定位装置主体和底板(19),定位装置主体包括头部模型片(1)、颈部模型片(2)、胸腔模型(3)、肩部模型(4)、上臂模型一(5)、上臂模型二(6)、绞轴(7)、前臂模型一(8)、前臂模型二(9)、手部模型(10)、腹腔模型(11)、胯部模型(12)、大腿模型一(13)、大腿模型二(14)、小腿模型一(15)、小腿模型二(16)、定位点(17)、金属丝(18),头部模型片(1)下部连接有颈部模型片(2);颈部模型片(2)下部连接有胸腔模型(3);胸腔模型(3)上部设置为上套接孔,上套接孔左右横向穿通,胸腔模型(3)下部设置为向下开口的下套接孔;肩部模型(4)左右各设置一个,套接在上套接孔内,可沿上套接孔自由移动;肩部模型(4)外端通过绞轴(7)连接有上臂模型一(5);上臂模型一(5)内部中空,上臂模型一内部套接有上臂模型二(6);上臂模型二(6)下部通过绞轴(7)连接有前臂模型一(8);前臂模型二(9)内部中空;前臂模型一(8)下部套接在前臂模型二(9)内;前臂模型二(9)下部连接有手部模型(10);腹腔模型(11)上部套接在胸腔模型(3)的下套接孔内;腹腔模型(11)下部左右通过绞轴(7)各连接有胯部模型(12);胯部模型(12)下端通过绞轴(7)连接有大腿模型一(13);大腿模型一(13)内部中空;大腿模型二(14)上部套接在大腿模型一(13)内部;大腿模型二(14)下部通过绞轴(7)连接有小腿模型一(15);小腿模型二(16)内部中空;小腿模型一(15)下部套接在小腿模型二(16)内部;头部模型片(1)、颈部模型片(2)、胸腔模型(3)、肩部模型(4)、上臂模型一(5)、上臂模型二(6)、绞轴(7)、前臂模型一(8)、前臂模型二(9)、手部模型(10)、腹腔模型(11)、胯部模型(12)、大腿模型一(13)、大腿模型二(14)、小腿模型一(15)、小腿模型二(16)上表面内部纵向横向设置有金属丝(18);金属丝(18)交叉点设置有定位点(17);底板(19)位于定位装置主体的底部,上臂模型一(5)、前臂模型二(9)、大腿模型一(13)、小腿模型一(15)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数个定位板(20),定位板(20)上开设定位孔(21),定位孔(21)内均插入定位管(22),定位管(22)上端均设有压杆(23),压杆(23)的一端底部与对应的定位管(22)上端铰接连接,定位管(22)上端内部配合安装第一活塞柱(24),定位管(22)侧部对应第一活塞柱(24)的高度开设长条透槽(25),第一活塞柱(24)侧部固定安装连接块(26),连接块(26)位于对应的长条透槽(25)内,连接块(26)的外端与对应的压杆(23)的一端通过第二连杆(37)铰接连接,定位管(22)侧面靠近下端处的两侧对称开设第一通孔(27),相应的两个第一通孔(27)内端之间通过横管(28)固定连接,横管(28)中间上下两侧对称开设第二通孔(29),第二通孔(29)内设有竖杆(30),竖杆(30)的上端与对应的第一活塞柱(24)下端固定连接,横管(28)的两端内部均配合安装第二活塞柱(31),第二活塞柱(31)的内端与对应的竖杆(30)侧部通过斜向的第一连杆(32)铰接连接,第一连杆(32)与对应的第二活塞柱(31)连接的一端为下端,底板(19)表面开设多个均匀分布的插孔(33),定位管(22)的下端能插入到对应的插孔(33)内部,第二活塞柱(31)的外端能与对应的插孔(33)内壁接触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1.医用影像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定位装置主体和底板(19),定位装置主体包括头部模型片(1)、颈部模型片(2)、胸腔模型(3)、肩部模型(4)、上臂模型一(5)、上臂模型二(6)、绞轴(7)、前臂模型一(8)、前臂模型二(9)、手部模型(10)、腹腔模型(11)、胯部模型(12)、大腿模型一(13)、大腿模型二(14)、小腿模型一(15)、小腿模型二(16)、定位点(17)、金属丝(18),头部模型片(1)下部连接有颈部模型片(2);颈部模型片(2)下部连接有胸腔模型(3);胸腔模型(3)上部设置为上套接孔,上套接孔左右横向穿通,胸腔模型(3)下部设置为向下开口的下套接孔;肩部模型(4)左右各设置一个,套接在上套接孔内,可沿上套接孔自由移动;肩部模型(4)外端通过绞轴(7)连接有上臂模型一(5);上臂模型一(5)内部中空,上臂模型一内部套接有上臂模型二(6);上臂模型二(6)下部通过绞轴(7)连接有前臂模型一(8);前臂模型二(9)内部中空;前臂模型一(8)下部套接在前臂模型二(9)内;前臂模型二(9)下部连接有手部模型(10);腹腔模型(11)上部套接在胸腔模型(3)的下套接孔内;腹腔模型(11)下部左右通过绞轴(7)各连接有胯部模型(12);胯部模型(12)下端通过绞轴(7)连接有大腿模型一(13);大腿模型一(13)内部中空;大腿模型二(14)上部套接在大腿模型一(13)内部;大腿模型二(14)下部通过绞轴(7)连接有小腿模型一(15);小腿模型二(16)内部中空;小腿模型一(15)下部套接在小腿模型二(16)内部;头部模型片(1)、颈部模型片(2)、胸腔模型(3)、肩部模型(4)、上臂模型一(5)、上臂模型二(6)、绞轴(7)、前臂模型一(8)、前臂模型二(9)、手部模型(10)、腹腔模型(11)、胯部模型(12)、大腿模型一(13)、大腿模型二(14)、小腿模型一(15)、小腿模型二(16)上表面内部纵向横向设置有金属丝(18);金属丝(18)交叉点设置有定位点(17);底板(19)位于定位装置主体的底部,上臂模型一(5)、前臂模型二(9)、大腿模型一(13)、小腿模型一(15)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数个定位板(20),定位板(20)上开设定位孔(21),定位孔(21)内均插入定位管(22),定位管(22)上端均设有压杆(23),压杆(23)的一端底部与对应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卞志方巴照贵吕花营
申请(专利权)人:卞志方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