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粉虱寄生蜂成虫及蛹的野外采集装置及使用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692702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30 10: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粉虱寄生蜂成虫及蛹的野外采集装置及使用方法,该装置包括吸虫装置和盛装吸虫装置的储虫箱;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吸虫装置包括采集瓶和采集器;采集瓶由采集瓶身和采集瓶盖组成;采集器结构为,包括一个柔性球头,在柔性球头的前端连接设置有取样软管,在柔性球头的后端连接设置有刚性的漏斗结构;其中漏斗结构的大头处与柔性球头密封固定连接,至此取样软管、柔性球头与漏斗结构三者之间构成连通;在漏斗结构与柔性球头的连接处固定设置有螺旋卡口;采集器通过螺旋卡口与采集瓶身紧固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可更换式采集瓶,解决了使用传统吸虫管采集昆虫后必须向储虫容器转移的困难,也便于大量寄生蜂成虫与被寄生的卵的采集与运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粉虱寄生蜂成虫及蛹的野外采集装置及使用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一种昆虫采集
,具体涉及一种粉虱寄生蜂成虫及蛹的野外采集装置。
技术介绍
粉虱,隶属半翅目(Hemiptera),粉虱科(Aleyrodidae),是农业上的一类体型微小,为害严重的植食性昆虫。粉虱主要以成虫、若虫通过刺吸取食植物韧皮部汁液而直接为害寄主植物,也可分泌蜜露,诱发霉菌病的发生,污染植物;同时,粉虱是许多病毒病的重要传播媒介,例如烟粉虱可传播多种病毒如双生病毒,引起寄主植物病毒病的流行。作为重要经济害虫,烟粉虱是热带、亚热带保护地及大田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入侵后极易暴发成灾,且难以阻断其扩张趋势,受到全世界学者的高度关注。我国常见的粉虱类害虫有:烟粉虱MED隐种(B型烟粉虱),烟粉虱MEAM1隐种(Q型烟粉虱)。烟粉虱MED隐种,又称银叶粉虱,是已报道的烟粉虱24个生物型中入侵我国的优势种群,对生产的威胁最大,传毒能力最强,已成为我国棉花、蔬菜和花卉等作物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也是导致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流行传播的主要原因。烟粉虱MEAM1隐种,依靠其产卵量大,对极端温度和多种农药耐受性强等优势,已在世界范围内扩散。我国于2003年首次发现烟粉虱MEAM1隐种入侵,短短几年,其在我国快速扩张,分布范围已扩大到至少16个省、市、自治区,并具有逐渐代替MED隐种的趋势。粉虱类害虫在我国的发生为害已有较长时间,通常以化学防治为主,但化学防治粉虱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抗药性、食品安全、生态风险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生物防治以其环境友好、针对性强等优点逐渐成为粉虱防治研究重点。我国粉虱类害虫的寄生蜂种类多样,主要属于浆角蚜小蜂属Eretmocerus、恩蚜小蜂属Encarsia、埃宓细蜂属Amitus、棒小蜂属Signiphora、阔柄跳小蜂属Metaphycus。恩蚜小蜂属中的丽蚜小蜂可寄生8个粉虱属15种寄主,主要寄生烟粉虱和温室粉虱若虫。有研究表明丽蚜小蜂能够成功控制温室粉虱的为害,而随着B型烟粉虱的入侵与暴发,利用丽蚜小蜂等天敌控制B型烟粉虱的研究也逐渐成为新的热点。同为恩蚜小蜂属中的浅黄恩蚜小蜂,平均每一头雌成虫可产卵70粒左右,其以B型烟粉虱和Q型烟粉虱为寄主时,羽化率可达70%左右。哥德恩蚜小蜂对各个龄期的螺旋粉虱若虫均可寄生,夏威夷、台湾等地也先后引进了该种寄生蜂防治螺旋粉虱,在印度,该种寄生蜂对螺旋粉虱的寄生率最高可达96%,具有较强的自然控制作用和良好的应用前景。另外,一些寄生蜂还会通过取食寄主组织或血淋巴来增加繁殖、延长寿命,从而达到控制害虫种群的作用。研究发现烟粉虱因被浅黄恩蚜小蜂取食而致死的死亡率达59.7%,与被寄生导致的死亡率类杀;而丽蚜小蜂取食烟粉虱的数量也占总致死量的1/3。粉虱类害虫的寄生蜂通常将卵产于粉虱若虫或伪蛹体内,幼虫在寄主体内生长、发育,待寄生蜂发育至蛹期时,形成一个褐色或黑色等颜色较深的蛹附着于叶片背面。对粉虱类害虫的寄生蜂蛹的野外采集通常是采集带有寄生蜂蛹的植株叶片置于自封袋中带回。此种采集方法的不便之处在于:自封袋质地较柔软,在采集运输过程中难免会对植株叶片和寄生蜂蛹造成挤压以致损坏;自封袋具有较好的密封性,不具有采集活体昆虫时需要的通风透气功能,且植株叶片置于密闭自封袋中会产生水气,水气聚集也易对寄生蜂蛹造成损伤。在野外对活体寄生蜂成虫的采集一般使用传统的吸虫管,传统的吸虫管依靠嘴吸提供吸力,在野外环境不利于人体健康;另外,传统吸虫管的储虫能力有一定的限制,当储存至一定虫量时须将活虫转移至新的储存昆虫的容器中才能继续采集工作,转移过程中也极易造成活体昆虫的损伤及逃逸。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正是为了解决传统吸虫管的问题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于携带、方便活体寄生蜂采集与运输的装置。该装置使用方便、卫生,避免了传统吸虫管使用中活体昆虫从吸虫管向储虫容器转移的过程的难题,使采集变得快速、简单;同时,斜挎式的携带方式使得采集时得以双手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粉虱寄生蜂成虫及蛹的野外采集装置,该装置包括吸虫装置和盛装吸虫装置的储虫箱;本专利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的吸虫装置包括采集瓶和采集器;采集瓶由采集瓶身和采集瓶盖组成;采集器结构为,包括一个柔性球头,在柔性球头的前端连接设置有取样软管,在柔性球头的后端连接设置有刚性的漏斗结构;其中漏斗结构的大头处与柔性球头密封固定连接,至此取样软管、柔性球头与漏斗结构三者之间构成连通;在漏斗结构与柔性球头的连接处固定设置有螺旋卡口;采集器通过螺旋卡口与采集瓶身紧固连接。以柔性球头代替嘴吸提供吸力,保证实验工作人员的卫生;漏斗结构伸入储虫容器内部。漏斗结构的设置是为了避免寄生蜂被吸入可更换式采集瓶后再次飞入柔性球头(橡胶球)内。采集时操作人员一手持吸虫装置,一手持软管进行取样,软管的长度便于操作人员双手操作。取样软管的直径与粉虱类寄生蜂体型的大小相匹配,便于柔性球头(橡胶球)提供足够的吸力。可更换式采集瓶保持适当的体积,既保证能储存一定数量的昆虫与植株叶片,也便于野外携带。进一步,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采集瓶盖中央开设有一圆形开口,圆形开口内铺设纱网。粉虱类昆虫的寄生蜂大多隶属于小蜂总科,此类昆虫体型偏微小,150目的纱网目数既避免寄生蜂在储存运输过程中的逃逸,也保证了可更换式采集瓶内部环境的通风透气。进一步,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储虫箱设置为一方形箱体结构,包括箱盖、箱体和皮带;箱盖与箱体之间通过后部设置的合页连接,盖合时通过前部设置的搭扣紧固连接;皮带通过螺丝固定在箱体左右两侧;在箱盖上设置有遮蔽网,在箱体内部底部设置有与采集瓶身瓶底大小匹配的固定凹槽。斜挎式的携带方式解放双手,便于野外采集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遮蔽网包括遮光网和透气网;在箱盖上开设有窗口,在窗口的侧壁内部开设有两列凹槽,在窗口外部边缘中部设置有2个扣钉;在遮光网和透气网一侧设置有横轴,在凹槽两端分别设置有与横轴配合的固定块,横轴与固定块接触固定连接;遮光网和透气网设置有多处平行折叠,水平左右铺设在凹槽内;在遮光网和透气网中部打开的位置分别固定设置有挂钩和磁铁条;挂钩与扣钉配合挂接;横轴和磁铁条的长度略大于遮光网和透气网的宽度。遮蔽网的设置既可调节储虫箱内的光照强度,也避免了密闭环境下采集到的昆虫缺氧死亡。遮光网材质为防水布,透气网为铁丝网,目数为150目。挂钩和磁铁条的使用有两个作用:1)两条磁铁条相互吸附时,可以在较中间的位置任意调节遮光网和透气网的作用面积;2)当需要全开遮光网或全开透气网时,由于遮光网和透气网是折叠式设计,只用磁铁条会造成折叠处展开的情况,从而不能实现全开某一种遮蔽网的效果,设计的挂钩解决了该问题,使用挂钩勾住窗口外部边缘中部设置的扣钉,从而固定住遮蔽网,即可实现全开某一种遮蔽网的效果。进一步,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固定块为磁铁块,固定设置在凹槽的末端;横轴材质为不锈钢,横轴与固定块吸附固定连接。进一步,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固定块为橡胶垫片,固定设置在凹槽的末端侧壁;横轴两端卡设在两块固定块之间嵌合连接。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柔性球头的材料为橡胶,直径为5cm;漏斗结构的材料为透明或非透明塑料或金属,宽口直径为3cm,窄口直径为1.5cm,长2cm;取样软管的材质为PV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粉虱寄生蜂成虫及蛹的野外采集装置,该装置包括吸虫装置(1)和盛装吸虫装置(1)的储虫箱(7);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虫装置(1)包括采集瓶和采集器;采集瓶由采集瓶身(1.5)和采集瓶盖(1.7)组成;采集器结构为,包括一个柔性球头(1.2),在柔性球头(1.2)的前端连接设置有取样软管(1.1),在柔性球头(1.2)的后端连接设置有刚性的漏斗结构(1.4);其中漏斗结构(1.4)的大头处与柔性球头(1.2)密封固定连接,至此取样软管(1.1)、柔性球头(1.2)与漏斗结构(1.4)三者之间构成连通;在漏斗结构(1.4)与柔性球头(1.2)的连接处固定设置有螺旋卡口(1.3);采集器通过螺旋卡口(1.3)与采集瓶身(1.5)紧固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粉虱寄生蜂成虫及蛹的野外采集装置,该装置包括吸虫装置(1)和盛装吸虫装置(1)的储虫箱(7);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虫装置(1)包括采集瓶和采集器;采集瓶由采集瓶身(1.5)和采集瓶盖(1.7)组成;采集器结构为,包括一个柔性球头(1.2),在柔性球头(1.2)的前端连接设置有取样软管(1.1),在柔性球头(1.2)的后端连接设置有刚性的漏斗结构(1.4);其中漏斗结构(1.4)的大头处与柔性球头(1.2)密封固定连接,至此取样软管(1.1)、柔性球头(1.2)与漏斗结构(1.4)三者之间构成连通;在漏斗结构(1.4)与柔性球头(1.2)的连接处固定设置有螺旋卡口(1.3);采集器通过螺旋卡口(1.3)与采集瓶身(1.5)紧固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粉虱寄生蜂成虫及蛹的野外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采集瓶盖(1.7)中央开设有一圆形开口,圆形开口内铺设纱网(1.6)。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粉虱寄生蜂成虫及蛹的野外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储虫箱(7)设置为一方形箱体结构,包括箱盖、箱体和皮带(2);箱盖与箱体之间通过后部设置的合页(6)连接,盖合时通过前部设置的搭扣(3)紧固连接;皮带(2)通过螺丝(4)固定在箱体左右两侧;在箱盖上设置有遮蔽网(5),在箱体内部底部设置有与采集瓶身(1.5)瓶底大小匹配的固定凹槽。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粉虱寄生蜂成虫及蛹的野外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遮蔽网(5)包括遮光网(5.2)和透气网(5.5);在箱盖上开设有窗口,在窗口的侧壁内部开设有两列凹槽(5.6),在窗口外部边缘中部设置有2个扣钉(8);在遮光网(5.2)和透气网(5.5)一侧设置有横轴(5.1),在凹槽(5.6)两端分别设置有与横轴(5.1)配合的固定块(5.7),横轴(5.1)与固定块(5.7)接触固定连接;遮光网(5.2)和透气网(5.5)设置有多处平行折叠,水平左右铺设在凹槽(5.6)内;在遮光网(5.2)和透气网(5.5)中部打开的位置分别固定设置有挂钩(5.3)和磁铁条(5.4);挂钩(5.3)与扣钉(8)配合挂接;横轴(5.1)和磁铁条(5.4)的长度略大于遮光网(5.2)和透气网(5.5)的宽度。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粉虱寄生蜂成虫及蛹的野外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块为磁铁块,固定设置在凹槽(5.6)的末端;横轴(5.1)材质为不锈钢,横轴(5.1)与固定块吸附固定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粉虱寄生蜂成虫及蛹的野外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块为橡胶垫片,固定设置在凹槽(5.6)的末端侧壁;横轴(5.1)两端卡设在两块固定块之间嵌合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粉虱寄生蜂成虫及蛹的野外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柔性球头(1.2)的材料为橡胶,直径为5cm;漏斗结构(1.4)的材料为透明或非透明塑料或金属,宽口直径为3c...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晓明羊绍武陈国华窦文珺李强王小云段文静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