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鳍鲷种苗标粗养殖技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92502 阅读:2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30 09: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黄鳍鲷种苗标粗养殖技术,包括养殖水源检测、苗种筛选、种苗暂养、种苗投放、喂食管理、鱼病防治、水质管理七个步骤,通过对养殖水源检测,保证水中充足的溶氧可抑制生成有毒物质,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通过合理的喂食管理,提高鱼苗的生长速度,避免其因缺食造成相互食的现象,保证了鱼苗的存活率,并且合理的喂食方法避免食物浪费,节省了投资成本,避免残留鱼食滋生病菌,通过鱼病防治合理有效的对鱼苗进行病变预防,保证鱼苗健康有效的生长,大大缩短了鱼苗的生长周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黄鳍鲷种苗标粗养殖技术
:本专利技术属于淡水养殖
,特别涉及黄鳍鲷种苗标粗养殖技术。
技术介绍
:黄鳍鲷又名黄脚立、赤翅。适应力强,生长快,为中国南方网箱养殖的重要对象,在现有的养殖技术中往往无法保证水中充足的溶氧可抑制生成有毒物质,无法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无法提高鱼苗的生长速度,无法避免其因缺食造成相互食的现象,无法保证鱼苗的存活率,无法避免食物浪费,增加了投资成本,并且残留鱼食易滋生病菌,无法保证鱼苗健康有效的生长,大大延长了鱼苗的生长周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黄鳍鲷种苗标粗养殖技术,解决了现有的设备存在的缺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案:黄鳍鲷种苗标粗养殖技术,包括养殖水源检测、苗种筛选、种苗暂养、种苗投放、喂食管理、鱼病防治、水质管理七个步骤:A、养殖水源检测:通过水质检测仪对水质的酸碱度进行检测,重点检测pH、盐度、融氧、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并且在放养前以每亩80kg左右的的生石灰干法毒塘,消毒5-7天,并且实时检测鱼塘的pH值,并且控制池塘水体的透明度应保持在30厘米左右,前期可需通过施肥等方法控制水的透明度在25-30厘米;B、苗种筛选:通过鱼筛对备选鱼苗进行筛选,通过鱼筛分选成各种体长规格基本一致的育苗,筛选时速度不宜过快,避免伤及鱼苗,保证鱼苗规格要整齐,以避免相互残杀;C、种苗暂养:暂养时对暂养池的水质进行调整,需要调好水温、盐度,不能与养殖塘用水相差太大,鱼苗筛选后先稍稍清洗,在池中暂养,让鱼苗休息1-2小时,再清理死鱼和污物;D、种苗投放:在鱼苗下水之前,首先检测轮虫含量,因为鱼苗大多都是食用小型的浮游生物,比如轮虫等,所以在投放鱼苗的前几天,大概是三到五天,就应该每一百个平方米水面,投放四十五斤到九十斤粪肥,必须均匀泼洒,还要控制水温,不然很可能会白白污染水体,只有按照规程来肥水,才能满足鱼苗的需求,投放时,倾斜鱼苗箱子,慢慢地将它们倒出来,还要不停地拨开拨散鱼苗,让它们分开安稳地落入池中,水温稳定在18℃以上开始投放;E、喂食管理:每日分两次投喂,仔鱼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成鱼以植物性饵料为主,主要为底栖硅藻,也摄食小型甲壳类,仔鱼在饥饿时,常发生相互残食的现象,因此饵料投喂一定要均匀投饲要做到定质、定时、定位、定量,以投喂后一小时内吃完为宜;F、鱼病防治:定期补注新水,全池泼洒生石灰水,保持水质清新,投喂的饲料要新鲜,不要投喂腐烂变质、发霉的饲料,每隔15天投喂一次投喂大蒜或大蒜素药饵,每千克鱼喂大蒜10-30g或大蒜素粉,或者投喂土霉菌或氧氟沙星;G、水质管理:每天巡塘一次,及时掌握鱼苗的活动情况和水质情况并做好记,实时记录检测pH、盐度、融氧、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定期注入新鲜水,定期投入一定量的生石灰进行消毒,将pH值控制在7.5-8之间,使用增氧设施保持池水溶氧始终在5毫克/升以上。作为优选,所述步骤A中水质的指标范围为PH6.8-8.5,盐度为0-20‰。作为优选,所述步骤C中保证其水温在9.5~29℃。作为优选,所述步骤D中池塘一般每亩放养鱼苗种3000-5000尾,流水养殖可亩放6000-10000尾,网箱养殖放养2000尾/立方米。作为优选,所述步骤F中投喂土霉菌或氧氟沙星的用量为每100kg鱼每天用药3-6g拌料投喂,连喂5天。作为优选,所述步骤A中养殖后期通过换水等方法控制透明度为30-40厘米。作为优选,所述步骤A中水质的指标范围中溶氧的含量一般应在5—8mg/L,氨浓度应小于0.2mg/L,亚硝酸盐含量低于0.1mg/L。作为优选,所述步骤E中饲料粗蛋白含量为30%一32%,日投喂量按鱼体重的3%一5%计算。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对养殖水源检测,保证水中充足的溶氧可抑制生成有毒物质,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通过合理的喂食管理,提高鱼苗的生长速度,避免其因缺食造成相互食的现象,保证了鱼苗的存活率,并且合理的喂食方法避免食物浪费,节省了投资成本,避免残留鱼食滋生病菌,通过鱼病防治合理有效的对鱼苗进行病变预防,保证鱼苗健康有效的生长,大大缩短了鱼苗的生长周期。具体实施方式: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黄鳍鲷种苗标粗养殖技术,包括养殖水源检测、苗种筛选、种苗暂养、种苗投放、喂食管理、鱼病防治、水质管理七个步骤:A、养殖水源检测:通过水质检测仪对水质的酸碱度进行检测,重点检测pH、盐度、融氧、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并且在放养前以每亩80kg左右的的生石灰干法毒塘,消毒5-7天,并且实时检测鱼塘的pH值,并且控制池塘水体的透明度应保持在30厘米左右,前期可需通过施肥等方法控制水的透明度在25-30厘米;B、苗种筛选:通过鱼筛对备选鱼苗进行筛选,通过鱼筛分选成各种体长规格基本一致的育苗,筛选时速度不宜过快,避免伤及鱼苗,保证鱼苗规格要整齐,以避免相互残杀;C、种苗暂养:暂养时对暂养池的水质进行调整,需要调好水温、盐度,不能与养殖塘用水相差太大,鱼苗筛选后先稍稍清洗,在池中暂养,让鱼苗休息1-2小时,再清理死鱼和污物;D、种苗投放:在鱼苗下水之前,首先检测轮虫含量,因为鱼苗大多都是食用小型的浮游生物,比如轮虫等,所以在投放鱼苗的前几天,大概是三到五天,就应该每一百个平方米水面,投放四十五斤到九十斤粪肥,必须均匀泼洒,还要控制水温,不然很可能会白白污染水体,只有按照规程来肥水,才能满足鱼苗的需求,投放时,倾斜鱼苗箱子,慢慢地将它们倒出来,还要不停地拨开拨散鱼苗,让它们分开安稳地落入池中,水温稳定在18℃以上开始投放;E、喂食管理:每日分两次投喂,仔鱼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成鱼以植物性饵料为主,主要为底栖硅藻,也摄食小型甲壳类,仔鱼在饥饿时,常发生相互残食的现象,因此饵料投喂一定要均匀投饲要做到定质、定时、定位、定量,以投喂后一小时内吃完为宜;F、鱼病防治:定期补注新水,全池泼洒生石灰水,保持水质清新,投喂的饲料要新鲜,不要投喂腐烂变质、发霉的饲料,每隔15天投喂一次投喂大蒜或大蒜素药饵,每千克鱼喂大蒜10-30g或大蒜素粉,或者投喂土霉菌或氧氟沙星;G、水质管理:每天巡塘一次,及时掌握鱼苗的活动情况和水质情况并做好记,实时记录检测pH、盐度、融氧、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定期注入新鲜水,定期投入一定量的生石灰进行消毒,将pH值控制在7.5-8之间,使用增氧设施保持池水溶氧始终在5毫克/升以上。其中,所述步骤A中水质的指标范围为PH6.8-8.5,盐度为0-20‰,便于鱼苗对水质不适应造成死亡。其中,所述步骤C中保证其水温在9.5~29℃,避免因温度过高或过低造成鱼苗死亡。其中,所述步骤D中池塘一般每亩放养鱼苗种3000-5000尾,流水养殖可亩放6000-10000尾,网箱养殖放养2000尾/立方米,以避免相互残杀。其中,所述步骤F中投喂土霉菌或氧氟沙星的用量为每100kg鱼每天用药3-6g拌料投喂,连喂5天,降低鱼苗的生病情况,缩短其生长周期。其中,所述步骤A中养殖后期通过换水等方法控制透明度为30-40厘米。其中,所述步骤A中水质的指标范围中溶氧的含量一般应在5—8mg/L,氨浓度应小于0.2mg/L,亚硝酸盐含量低于0.1mg/L,增加鱼苗的成活率。其中,所述步骤E中饲料粗蛋白含量为30%一32%,日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黄鳍鲷种苗标粗养殖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养殖水源检测、苗种筛选、种苗暂养、种苗投放、喂食管理、鱼病防治、水质管理七个步骤:A、养殖水源检测:通过水质检测仪对水质的酸碱度进行检测,重点检测pH、盐度、融氧、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并且在放养前以每亩80kg左右的的生石灰干法毒塘,消毒5‑7天,并且实时检测鱼塘的pH值,并且控制池塘水体的透明度应保持在30厘米左右,前期可需通过施肥等方法控制水的透明度在25‑30厘米;B、苗种筛选:通过鱼筛对备选鱼苗进行筛选,通过鱼筛分选成各种体长规格基本一致的育苗,筛选时速度不宜过快,避免伤及鱼苗,保证鱼苗规格要整齐,以避免相互残杀;C、种苗暂养:暂养时对暂养池的水质进行调整,需要调好水温、盐度,不能与养殖塘用水相差太大,鱼苗筛选后先稍稍清洗,在池中暂养,让鱼苗休息1‑2小时,再清理死鱼和污物;D、种苗投放:在鱼苗下水之前,首先检测轮虫含量,因为鱼苗大多都是食用小型的浮游生物,比如轮虫等,所以在投放鱼苗的前几天,大概是三到五天,就应该每一百个平方米水面,投放四十五斤到九十斤粪肥,必须均匀泼洒,还要控制水温,不然很可能会白白污染水体,只有按照规程来肥水,才能满足鱼苗的需求,投放时,倾斜鱼苗箱子,慢慢地将它们倒出来,还要不停地拨开拨散鱼苗,让它们分开安稳地落入池中,水温稳定在18℃以上开始投放;E、喂食管理:每日分两次投喂,仔鱼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成鱼以植物性饵料为主,主要为底栖硅藻,也摄食小型甲壳类,仔鱼在饥饿时,常发生相互残食的现象,因此饵料投喂一定要均匀投饲要做到定质、定时、定位、定量,以投喂后一小时内吃完为宜;F、鱼病防治:定期补注新水,全池泼洒生石灰水,保持水质清新,投喂的饲料要新鲜,不要投喂腐烂变质、发霉的饲料,每隔15天投喂一次投喂大蒜或大蒜素药饵,每千克鱼喂大蒜10‑30g或大蒜素粉,或者投喂土霉菌或氧氟沙星;G、水质管理:每天巡塘一次,及时掌握鱼苗的活动情况和水质情况并做好记,实时记录检测pH、盐度、融氧、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定期注入新鲜水,定期投入一定量的生石灰进行消毒,将pH值控制在7.5‑8之间,使用增氧设施保持池水溶氧始终在5毫克/升以上。...

【技术特征摘要】
1.黄鳍鲷种苗标粗养殖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养殖水源检测、苗种筛选、种苗暂养、种苗投放、喂食管理、鱼病防治、水质管理七个步骤:A、养殖水源检测:通过水质检测仪对水质的酸碱度进行检测,重点检测pH、盐度、融氧、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并且在放养前以每亩80kg左右的的生石灰干法毒塘,消毒5-7天,并且实时检测鱼塘的pH值,并且控制池塘水体的透明度应保持在30厘米左右,前期可需通过施肥等方法控制水的透明度在25-30厘米;B、苗种筛选:通过鱼筛对备选鱼苗进行筛选,通过鱼筛分选成各种体长规格基本一致的育苗,筛选时速度不宜过快,避免伤及鱼苗,保证鱼苗规格要整齐,以避免相互残杀;C、种苗暂养:暂养时对暂养池的水质进行调整,需要调好水温、盐度,不能与养殖塘用水相差太大,鱼苗筛选后先稍稍清洗,在池中暂养,让鱼苗休息1-2小时,再清理死鱼和污物;D、种苗投放:在鱼苗下水之前,首先检测轮虫含量,因为鱼苗大多都是食用小型的浮游生物,比如轮虫等,所以在投放鱼苗的前几天,大概是三到五天,就应该每一百个平方米水面,投放四十五斤到九十斤粪肥,必须均匀泼洒,还要控制水温,不然很可能会白白污染水体,只有按照规程来肥水,才能满足鱼苗的需求,投放时,倾斜鱼苗箱子,慢慢地将它们倒出来,还要不停地拨开拨散鱼苗,让它们分开安稳地落入池中,水温稳定在18℃以上开始投放;E、喂食管理:每日分两次投喂,仔鱼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成鱼以植物性饵料为主,主要为底栖硅藻,也摄食小型甲壳类,仔鱼在饥饿时,常发生相互残食的现象,因此饵料投喂一定要均匀投饲要做到定质、定时、定位、定量,以投喂后一小时内吃完为宜;F、鱼病防治:定期补注新水,全池泼洒生石灰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牛大淼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市浩淼水产养殖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