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机惯量控制装置,包括可旋转设置且用于与电机连接的惯量轴和设置于惯量轴上且用于与负载设备连接的第一惯量盘,惯量轴和第一惯量盘位于电机的外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机惯量控制装置,通过单独设计增加惯量结构与电机连接,可直接根据要求增加电机惯量,从而使电机易于驱动较大负载的设备,该结构可以简单方便的增加电机惯量,灵活方便,安装拆卸简单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机惯量控制装置
本技术属于电动机
,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机惯量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增加电机惯量的方式是在电机的转子上安装一个惯量盘,惯量盘位于电机的定子和后端盖之间,定子填满灌封胶成为灌胶定子,灌胶定子的后端面凸出有一个灌胶形成的导线固定体,从定子引出的导线从导线固定体中穿过再引出到电机的壳体外,导线固定体位于壳体和惯量盘之间。这种结构的电机的安装方法为:先将前轴承、转子、惯量盘、后轴承和后端盖安装成组件A,再将壳体、定子和前端盖安装好后进行灌胶构成组件B,组件A从壳体的后端装入组件B,再装上编码器和后罩。上述结构的电机将惯量盘用灌封胶密封于壳体之内,不方便拆卸,而且该结构只考虑了惯量盘与电机转子之间的连接方式,没有考虑与外接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难以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机惯量控制装置,目的是方便拆装。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电机惯量控制装置,包括可旋转设置且用于与电机连接的惯量轴和设置于惯量轴上且用于与负载设备连接的第一惯量盘,惯量轴和第一惯量盘位于电机的外部。所述惯量轴与所述电机为可拆卸式连接,所述第一惯量盘与惯量轴为可拆卸式连接。所述第一惯量盘为圆盘状结构,第一惯量盘套设于所述惯量轴上且第一惯量盘与惯量轴为同轴设置。所述第一惯量盘与所述惯量轴之间设有胀紧套。所述惯量轴包括传动轴和第二惯量盘,第二惯量盘设置于传动轴的一端且第二惯量盘与所述电机连接,所述第一惯量盘设置于传动轴的另一端。所述第二惯量盘为圆盘状结构,第二惯量盘与所述传动轴和所述第一惯量盘为同轴设置。所述第一惯量盘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惯量盘的直径。所述的电机惯量控制装置还包括用于对所述惯量轴提供支撑的支撑机构,支撑机构位于所述第一惯量盘和所述第二惯量盘之间。所述支撑机构包括支架、设置于支架上的轴承座以及位于轴承座和所述传动轴之间的轴承,轴承座位于所述第一惯量盘和所述第二惯量盘之间。本技术的电机惯量控制装置,通过单独设计增加惯量结构与电机连接,可直接根据要求增加电机惯量,从而使电机易于驱动较大负载的设备,该结构可以简单方便的增加电机惯量,灵活方便,安装拆卸简单方便。附图说明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图1是本技术电机惯量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电机惯量控制装置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电机惯量控制装置的俯视图;图中标记为:1、传动轴;2、第一惯量盘;3、第二惯量盘;4、胀紧套内环;5、胀紧套外环;6、轴承座;7、支架;8、轴承;9、轴套;10、螺栓;11、轴承挡圈。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第一”和“第二”并不代表结构和/或功能上的绝对区分关系,也不代表先后的执行顺序,而仅仅是为了描述的方便。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机惯量控制装置,包括可旋转设置且用于与电机连接的惯量轴和设置于惯量轴上且用于与负载设备连接的第一惯量盘2,惯量轴和第一惯量盘2位于电机的外部。具体地说,如图1至图3所示,电机惯量控制装置是用于将电机产生的旋转力传递至负载设备,电机通过电机惯量控制装置与负载设备连接,电机通过该电机惯量控制装置驱动负载设备进行运转。惯量轴的一端是与电机连接,第一惯量盘2设置在惯量轴的另一端且第一惯量盘2与负载设备连接,第一惯量盘2与惯量轴同步旋转。通过设置第一惯量盘2与惯量轴相配合,增加电机惯量,从而使电机易于驱动较大负载的设备。同时考虑电机惯量控制装置的安装拆卸的便利性,惯量轴与电机为可拆卸式连接,第一惯量盘2与惯量轴为可拆卸式连接。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惯量盘2为圆盘状结构,第一惯量盘2套设于惯量轴上且第一惯量盘2与惯量轴为同轴设置。惯量轴是通过多个螺栓与电机进行连接,第一惯量盘2是通过多个螺栓与负载设备进行连接,拆装方便简单,效率高。第一惯量盘2具有让螺栓插入的内螺纹孔,内螺纹孔设置多个且所有内螺纹孔为在第一惯量盘2上以第一惯量盘2的轴线为中心线沿周向均匀分布,提高与负载设备连接的可靠性。如图1至图3所示,作为优选的,第一惯量盘2与惯量轴之间设有胀紧套,第一惯量盘2具有容纳胀紧套的容置腔,该容置腔为设置于第一惯量盘2的内部中心处的圆形腔体。惯量轴包括传动轴1和第二惯量盘3,第二惯量盘3设置于传动轴1的一端且第二惯量盘3与电机连接,第一惯量盘2设置于传动轴1的另一端。胀紧套是由胀紧套内环4和胀紧套外环5组成,胀紧套外环5套设于胀紧套内环4上,胀紧套外环5嵌入第一惯量盘2的容置腔中且胀紧套外环5与第一惯量盘2为紧配合,胀紧套内环4套设于传动轴1上。胀紧套外环5为内部中空的圆环形结构,胀紧套外环5的中心孔为锥形孔,胀紧套的内圆面为锥形面,胀紧套外环5的中心孔沿靠近支撑机构的方向其孔径呈逐渐缩小的趋势。胀紧套内环4为内部中空的圆环形结构,胀紧套内环4的外圆面为锥形面,胀紧套内环4的中心孔为圆形孔,胀紧套内环4的远离支撑机构的一端设有凸缘,凸缘为圆环形结构且凸缘沿胀紧套内环4的径向朝向胀紧套内环4的外侧凸出,该凸缘具有让螺栓10穿过的通孔,胀紧套内环4的外圆面沿远离凸缘的方向其孔径也呈逐渐缩小的趋势;胀紧套外环5的外圆面与第一惯量盘2的容置腔中的内圆面贴合,胀紧套内环4的内圆面与传动轴1的外圆面贴合,胀紧套内环4的外圆面与胀紧套外环5的内圆面贴合,胀紧套外环5抱紧胀紧套内环42,胀紧套内环4抱紧传动轴1,从而实现了锁紧,使得第一惯量盘2与惯量轴能够同步旋转。胀紧套内环4并通过多个螺栓10与胀紧套外环5固定连接,螺栓10的轴线与传动轴1的轴线相平行,胀紧套外环5具有让螺栓10插入的内螺纹孔,螺栓10穿过胀紧套内环4的凸缘上设置的通孔后拧入胀紧套外环5的内螺纹孔中,从而将胀紧套内环4和胀紧套外环5迫紧,实现了将惯量轴与第一惯量盘2以紧配合形式装配在一起的目的。第一惯量盘2的一端部靠近支撑机构,另一端部远离支撑机构,第一惯量盘2的容置腔在第一惯量盘2的远离支撑机构的端部的端面上形成有让胀紧套通过的开口,拆卸时,先将螺栓10拧下并取出,紧接着将胀紧套内环4从传动轴1上取下,最后可将第一惯量盘2从传动轴1上取下,操作省时、省力,而且不会损坏各部件彼此之间配合面。如图1至图3所示,第二惯量盘3为圆盘状结构,第二惯量盘3与传动轴1和第一惯量盘2为同轴设置,第一惯量盘2的直径大于第二惯量盘3的直径。传动轴1为圆轴,传动轴1的一端是在第二惯量盘3的中心处与第二惯量盘3固定连接,第一惯量盘2套设于传动轴1的另一端,胀紧套也设置在传动轴1的该端,第一惯量盘2和第二惯量盘3的直径大于传动轴1的直径。第二惯量盘3是通过多个螺栓与电机进行连接,拆装方便简单,效率高。第二惯量盘3具有让螺栓插入的内螺纹孔,内螺纹孔设置多个且所有内螺纹孔为在第二惯量盘3上以第二惯量盘3的轴线为中心线沿周向均匀分布,提高与电机连接的可靠性。第二惯量盘3的设置,是用于进一步增加电机惯量,而且两端盘形设计不但可以有效的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电机惯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旋转设置且用于与电机连接的惯量轴和设置于惯量轴上且用于与负载设备连接的第一惯量盘,惯量轴和第一惯量盘位于电机的外部。
【技术特征摘要】
1.电机惯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旋转设置且用于与电机连接的惯量轴和设置于惯量轴上且用于与负载设备连接的第一惯量盘,惯量轴和第一惯量盘位于电机的外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惯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惯量轴与所述电机为可拆卸式连接,所述第一惯量盘与惯量轴为可拆卸式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惯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惯量盘为圆盘状结构,第一惯量盘套设于所述惯量轴上且第一惯量盘与惯量轴为同轴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惯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惯量盘与所述惯量轴之间设有胀紧套。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电机惯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惯量轴包括传动轴和第二惯量盘,第二惯量盘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荣,张薛峰,高鹏,
申请(专利权)人:吉孚动力技术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