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密度卡类连接组件以及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8833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7 20: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密度卡类连接组件以及连接器,属于连接器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一短一长的第一传输针脚和第二传输针脚,使得单边同一列连接端子上至少有两个接触点,在空间大小相同的情况下,端子传输的通道提高一倍,达到节约空间,节省成本的目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第一传输针脚上设置第一扭转部,能够减少使用者插入卡板的力量,使用者能够轻松插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第二传输针脚上设置弹性臂,在适配信号完整性特性阻抗的同时,减少端子永久性屈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传输端子四周设置接地端子和屏蔽片,对信号传输起到良好的屏蔽作用,最大程度消除了传输端子两侧信号差分对传输数据时引起的串扰,达到良好的信号完整性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密度卡类连接组件以及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连接器
,具体涉及一种高密度卡类连接组件以及连接器。
技术介绍
现有的卡类连接器为双面各一排的金手指端子设计,以及对应的插卡也是双面各一排的金手指设计。为了获得更高的传输效率,一般通过增加端子数量,增加单位传输面积内端子密度,但是这就会导致整个连接器长度变长,产品空间结构变大,从而不利于小型化、微型化生产。此外,在现有的连接端子中,连接端子之间设置的插卡间隙一般会略小于卡件厚度,从而使得卡件能够紧紧地插入,以保证连接稳定性,但是这就会导致使用者在插拔的过程中会十分用力,不可避免地对端子造成一定外力损害,久而久之,间隙变得松动,反而起不到稳定连接的作用。再者,现有连接端子组合在一起由于间隔很近,极易引起信号串扰,影响传输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密度卡类连接组件以及连接器。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高密度卡类连接组件,包括:多个间隔布置的连接端子以及设置在连接端子两侧且将多个连接端子固定连接的屏蔽片;连接端子包括位于内侧的多个传输端子以及位于外侧且将多个传输端子夹持在中间的两个接地端子,接地端子与屏蔽片垂直连接,以将多个传输端子限定在由接地端子和屏蔽片围成的空腔内;传输端子和接地端子均包括:第一传输针脚以及长度大于第一传输针脚长度的第二传输针脚,第一传输针脚与第二传输针脚并排设置并且相互独立;第一传输针脚一端设有第一触脚,其另一端设有第一触点,并且第一触脚和第一触点之间设有第一扭转部;第二传输针脚的一端设有第二触脚,其另一端设有第二触点,并且第二触脚和第二触点之间设有第二扭转部,第二触脚和第二触点之间设置弹性臂,第二触脚的底面与第一触脚的底面齐平,并且第二触点和第一触点凸出的方向相同。本技术通过设置一短一长的第一传输针脚和第二传输针脚,使得同一连接端子上至少有两个接触点,在连接端子数量相同的情况下,传到速率提高一倍,即在每列连接端子上触点排布的数量可由2个升级为4个,能够将产品减少约一半的长度,从而达到节约空间,节省成本的目的。连接端子的传输针脚一般为薄片状结构,多个传输针脚并排重复设置形成连接端子,在实际工作时,通过传输针脚的由“长度×厚度”形成的窄面与卡件接触连接,由于针脚厚度尺寸小于其长度和宽度尺寸,因此同样条件下,在针脚与卡件的单位接触面积内形成正向力(垂直于接触面,可理解为接触面的压强)会更大,因而所需插拔的外力也就更大,这就会导致在插的过程中会十分费力,不可避免地对端子造成一定外力损害,久而久之,间隙变得松动,反而起不到稳定连接的作用。因此,本技术通过在第一传输针脚和第二传输针脚上分别设置第一扭转部和第二扭转部,通过扭转部(包含第一扭转部和第二扭转部)将传输针脚(包含第一传输针脚和第二传输针脚)被划分为两部分,并且该两部分各自所在的平面彼此交叉,使得在传输针脚的上半部由“长度×厚度”形成的窄接触面转变为由“长度×宽度”形成的宽接触面,减少针脚本体上部的正向力,从而减少使用者克服该正向力所需的插拔外力,使得使用者能够轻松插入。本技术通过在传输端子四周设置接地端子和屏蔽片,对信号传输起到良好的屏蔽作用,最大程度消除了传输端子两侧信号差分对传输数据时引起的串扰,从而达到良好的信号完整性性能。经模拟分析,本技术的高密度卡类连接组件传输速率可以达到32G速率。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之间的距离为7-8.5mm。本技术将传输信号的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之间的间距设置为7-8.5mm的范围内,以保证良好的信号完整性性能,从而避免因两者距离太大,导致产品结构大,或因距离太小,而导致信号串扰大,而在7-8.5mm的范围内能够同时兼顾传输质量和产品结构大小。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扭转部和第二扭转部的扭转角度分别为45°-135°。本技术优选实施例将扭转角度限定在45°-135°的范围内,使得扭转后的传输针脚上部(触点部分)能够尽可能地与卡件形成线接触,保证传输质量,从而避免因扭转角度太小或太大而导致触点(包括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与卡件为点接触,影响传输质量。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所指“触点”包括但不限于接触点,也涵盖了接触线或接触面,也即是,该触点可以是形成点接触、线接触或面接触的凸起结构。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扭转部和第二扭转部的扭转角度均为90°。在90°的扭转角度下,扭转后的针脚本体上部的触点与卡件之间完全贴合,形成线接触或面接触。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触脚和第二触脚分别呈L字形或倒T字形。还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一字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技术的教导下做任意合理的变形。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传输端子表面包覆有绝缘层,并且绝缘层覆盖在第一触点与第一触脚之间以及第二触点与第二触脚之间。本技术通过设置绝缘层,能够隔绝相邻传输端子之间信号通路,避免相互串扰,而且由于绝缘层的存在,可以直接将多个传输端子紧密叠加在一起,利于端子定位组装,同时达到模块化设计的目的,即根据客户的需求灵活生产,节省成本。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二传输针脚包括支撑臂以及与支撑臂连接且相对于支撑臂倾斜设置的弹性臂,第二触脚设置在支撑臂远离弹性臂的端部,第二触点设置在弹性臂上。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弹性臂包括主弹臂和副弹臂,主弹臂和副弹臂均与支撑臂连接,主弹臂和副弹臂均从连接处向远离支撑臂的方向延伸并且彼此间隔,第二触点设置在主弹臂远离副弹臂的一侧。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屏蔽片包括本体以及开设在本体上的安装槽,安装槽与接地端子卡接。屏蔽片通过安装槽与外侧的接地端子卡接,生产、装配都十分方便,有利于产品的大批量生产。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安装槽包括条形卡槽以及至少两个与卡槽相交的横向槽,横向槽与条形槽连通并且在交汇处形成多个凸起。本技术在卡槽的基础上增加与卡槽相交的横向槽,由此在两者交汇处形成多个凸起,使得接地端子在卡入卡槽后,通过凸起使屏蔽片与接地端子紧紧相连,以保证屏蔽片与接地端子充分相连。由于凸起的存在,既可以避免因单一卡槽与接地端子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而导致安插装配困难,又可以避免因单一卡槽与接地端子采用间隙配合的方式而导致接触不良。本技术通过在安装槽内设置凸起,既能够方便装配,并且还可以保证接地端子和屏蔽片连接紧密,保证信号传输质量。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横向槽与卡槽向垂直,并且卡槽呈U字形。还可以是一字型、T字形,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技术的教导下做任意合理的变形。同时,卡槽的数量至少2,可以3、4、5,甚至更多。一种高密度卡类连接器,包括外壳以及多个上述的连接组件,多个连接组件排列成一排,连接组件设置在外壳内。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相邻两个连接组件的屏蔽片彼此连接。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连接端子结构简单,能够实现信号的高效率传输,并且传输性能稳定,能够避免连接端子之间产生信号串扰,并且能够在相同连接长度下获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密度卡类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间隔布置的连接端子以及设置在所述连接端子两侧且将多个连接端子固定连接的屏蔽片;所述连接端子包括位于内侧的多个传输端子以及位于外侧且将多个传输端子夹持在中间的两个接地端子,所述接地端子与所述屏蔽片垂直连接,以将多个传输端子限定在由所述接地端子和所述屏蔽片围成的空腔内;所述传输端子和所述接地端子均包括:第一传输针脚以及长度大于所述第一传输针脚长度的第二传输针脚,所述第一传输针脚与所述第二传输针脚并排设置并且相互独立;所述第一传输针脚一端设有第一触脚,其另一端设有第一触点,并且所述第一触脚和第一触点之间设有第一扭转部;所述第二传输针脚的一端设有第二触脚,其另一端设有第二触点,并且所述第二触脚和所述第二触点之间设有第二扭转部,所述第二触脚和所述第二触点之间设置弹性臂,所述第二触脚的底面与所述第一触脚的底面齐平,并且所述第二触点和所述第一触点凸出的方向相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密度卡类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间隔布置的连接端子以及设置在所述连接端子两侧且将多个连接端子固定连接的屏蔽片;所述连接端子包括位于内侧的多个传输端子以及位于外侧且将多个传输端子夹持在中间的两个接地端子,所述接地端子与所述屏蔽片垂直连接,以将多个传输端子限定在由所述接地端子和所述屏蔽片围成的空腔内;所述传输端子和所述接地端子均包括:第一传输针脚以及长度大于所述第一传输针脚长度的第二传输针脚,所述第一传输针脚与所述第二传输针脚并排设置并且相互独立;所述第一传输针脚一端设有第一触脚,其另一端设有第一触点,并且所述第一触脚和第一触点之间设有第一扭转部;所述第二传输针脚的一端设有第二触脚,其另一端设有第二触点,并且所述第二触脚和所述第二触点之间设有第二扭转部,所述第二触脚和所述第二触点之间设置弹性臂,所述第二触脚的底面与所述第一触脚的底面齐平,并且所述第二触点和所述第一触点凸出的方向相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密度卡类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点和所述第二触点之间的距离为7-8.5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密度卡类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扭转部和所述第二扭转部的扭转角度分别为45°-13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密度卡类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端子表面包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涛
申请(专利权)人:安费诺商用电子产品成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