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入土送气送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657841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7 13: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螺旋入土送气送料装置,包括驱动马达、进气进料管和送气送料机构,送气送料机构包括马达接头(4)、入土头(2)和入土筒体(1),马达接头(4)连接驱动马达,入土筒体(1)底部设入土头(2),外侧设有入土筒体外螺纹(1.4),内部设有送气送料通道(1.1),入土筒体(1)上还设有连通送气送料通道(1.1)的进气进料口(1.2)和排气排料口(1.3),进气进料口(1.2)连通进气进料管,进气进料口(1.2)的横截面积之和、排气排料口(1.3)的横截面积之和、送气送料通道(1.1)的横截面积相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驱动马达带动入土筒体旋转入土,提高入土效率,且整个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螺旋入土送气送料装置
本技术涉及农业种植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螺旋入土送气送料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为解决农田土壤板结和实现深耕深施保护性耕作方式,在土壤内采用气压劈裂或气爆原理实现松土的新技术正在兴起。专利号为201611092217.5的专利《冲击式松耕装置》、专利号为201510934742.6的专利《自动喷爆松施头》、专利号为201510152027.7的专利《土壤松土头》、专利号为201521047256.4的专利《气流喷爆式松施装置》,均提出了目前的气爆头或气爆枪等入土装置一般采用的扦插式、冲击钻方式,这种方式对于土质较硬的土壤、板结的土壤存在以下不足:(1)通过冲击或扦插方式入土,所需动力较大,耗能较大;(2)对该类装置前端的入土头磨损较大,降低了使用寿命;(3)整个入土装置不断受到冲击,对该装置的结构、材质等要求较高,且使该装置的厚度、重量、体积较大;(4)入土时间较长且需要人工向下用力;(5)送气腔内径大小不恒定,易造成高压气体波动和压力损失;(6)取出入土头时也较为费力、麻烦。上述六点不足之处使该类装置需要花费更多的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且操作不便、耗时费力,不利于该类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有效减小土壤阻力且低成本的螺旋入土送气送料装置。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螺旋入土送气送料装置,包括驱动马达、进气进料管和送气送料机构,送气送料机构包括马达接头、入土头和入土筒体,马达接头连接驱动马达,所述入土头设于入土筒体底部,所述入土筒体外侧设有入土筒体外螺纹,入土筒体内部设有送气送料通道,入土筒体上还设有至少一个进气进料口以及至少一个排气排料口,进气进料口连通进气进料管,送气送料通道分别连通进气进料口、排气排料口,进气进料口的横截面积之和、排气排料口的横截面积之和均与送气送料通道的横截面积相等。所述的螺旋入土送气送料装置还包括限位台,所述限位台固定安装于入土筒体顶部,限位台的顶部连接马达接头。所述驱动马达为电动马达或气动马达。所述进气进料口与进气进料管螺纹连接。所述的入土头为锥形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所述入土筒体外侧设有入土筒体外螺纹,则在驱动马达的驱动作用下,入土筒体可通过配合入土筒体外螺纹旋向的旋转方式进入土中,有利于减少土壤阻力,降低使用成本;在入土过程中,没有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冲击方式,有效减少了对入土头的冲击损耗,延长入土头的使用寿命,再者,由于减少了冲击的影响,降低了对整个装置的材质要求,则可进一步减少入土装置的厚度、重量和体积,使得入土装置结构更加简单、小巧、轻便、耐用,也相应减少了制造成本。2)所述进气进料口的横截面积之和、排气排料口的横截面积之和均与送气送料通道的横截面积相等,则气体或物料从进气进料口进入,然后进入送气送料通道,最后从排气排料口排出所经过的区域的横截面积均相等,在压力与流速不变的情况下,减少了气体或物料在流通过程中的压力波动和压降,当横截面积不变时,流量与压力成正比,则在进行土壤高压气爆松土时,有利于保持较高出气压力,提高气爆作业效果。3)送气送料通道、进气进料口、排气排料口三者在入土筒体上形成一个完整的输送通道,向土壤中送入气体或物料,可在不破坏土壤表层的情况下向土壤深部输送氧气、水、肥料或药剂,使其直达作物根部,利于作物吸收和生长,另外的,也可采用负压方式抽出土壤中的气体或细小物料,为作物营造最佳的生长环境,且收集抽出的气体或物料进行储存,可减少浪费,节约成本。4)所述的入土头为锥形结构,便于入土时将来自动力装置的力集中到锥头,快速进入土中,利于入土工作,在特殊狭窄空间,也能够通过尖端体积较小的锥头使得整个入土头的入土深度更深,便于向特定的深度输送气体或物料。5)所述进气进料口与进气进料管螺纹连接,可增加进气进料口与进气进料管连接处的牢固度,避免在进行高压气体或物料的输送时损坏装置或发生泄漏事故。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剖视图;图2为图1的A-A视图;图3为图1的B-B视图;图4为图1的C-C视图:图中,1-入土筒体,1.1-送气送料通道,1.2-进气进料口,1.3-排气排料口,1.4-入土筒体外螺纹,2-入土头,3-限位台,4-马达接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螺旋入土送气送料装置,包括驱动马达、进气进料管和送气送料机构,输送的气体可为高压气体,也可为常压或低压气体,输送的物料可为固体物料,也可为液体物流。所述驱动马达为电动马达或气动马达,通过电动驱动马达或气动驱动马达提供所需动能,不会给环境带来污染。所述送气送料机构包括马达接头4、入土头2和入土筒体1,马达接头4连接驱动马达,马达接头4可为方柱结构,也可为棱形、多边柱形、椭圆柱形、不规则形;进一步,所述马达接头4可为实心结构、中空结构或带插销的结构。所述入土头2设于入土筒体1底部,所述的入土头2为锥形结构,便于入土时将来自动力装置的力集中到锥头,快速进入土中,利于入土工作,在特殊狭窄空间,也能够通过尖端体积较小的锥头使得整个入土头2的入土深度更深,便于向特定的深度输送气体或物料。所述入土筒体1外侧设有入土筒体外螺纹1.4,则在驱动马达的驱动作用下,入土筒体1可通过配合入土筒体外螺纹1.4旋向的旋转方式进入土中,有利于减少土壤阻力,降低使用成本;在入土过程中,没有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冲击方式,有效减少了对入土头2的冲击损耗,延长入土头2的使用寿命,再者,由于减少了冲击的影响,降低了对整个装置的材质要求,则可进一步减少入土装置的厚度、重量和体积,使得入土装置结构更加简单、小巧、轻便、耐用,也相应减少了制造成本,采用驱动马达作为动力源,不需人为向下使力,或仅需使用较小的力量,入土筒体1即可通过螺旋方式自行入土,有效减轻了劳动强度。所述入土筒体外螺纹1.4可为右螺纹,也可为左螺纹,入土时根据不同螺纹方向采用相应转动的驱动马达带动旋转入土,退出时采用反向旋转方向退出即可。所述入土筒体1内部设有送气送料通道1.1,送气送料通道1.1可为圆柱形,也可为方柱形、棱柱形、多边柱形、椭圆柱形、不规则形;入土筒体1上还设有至少一个进气进料口1.2以及至少一个排气排料口1.3,进气进料口1.2连通进气进料管,送气送料通道1.1分别连通进气进料口1.2、排气排料口1.3,则送气送料通道1.1、进气进料口1.2、排气排料口1.3三者在入土筒体1上形成一个完整的输送通道,向土壤中送入气体或物料,可在不破坏土壤表层的情况下向土壤深部输送氧气、水、肥料或药剂,使其直达作物根部,利于作物吸收和生长,另外的,也可采用负压方式抽出土壤中的气体或细小物料,为作物营造最佳的生长环境,且收集抽出的气体或物料进行储存,可减少浪费,节约成本。另外的,当所述排气排料口1.3仅为一个时,则可通过旋转将该排气排料口1.3旋至预定的位置进行定向送气或定向输送水、肥料、药剂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螺旋入土送气送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马达、进气进料管和送气送料机构,所述的送气送料机构包括马达接头(4)、入土头(2)和入土筒体(1),马达接头(4)连接驱动马达,所述入土头(2)设于入土筒体(1)底部,所述入土筒体(1)外侧设有入土筒体外螺纹(1.4),入土筒体(1)内部设有送气送料通道(1.1),入土筒体(1)上还设有至少一个进气进料口(1.2)以及至少一个排气排料口(1.3),进气进料口(1.2)连通进气进料管,送气送料通道(1.1)分别连通进气进料口(1.2)、排气排料口(1.3),进气进料口(1.2)的横截面积之和、排气排料口(1.3)的横截面积之和均与送气送料通道(1.1)的横截面积相等。

【技术特征摘要】
1.螺旋入土送气送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马达、进气进料管和送气送料机构,所述的送气送料机构包括马达接头(4)、入土头(2)和入土筒体(1),马达接头(4)连接驱动马达,所述入土头(2)设于入土筒体(1)底部,所述入土筒体(1)外侧设有入土筒体外螺纹(1.4),入土筒体(1)内部设有送气送料通道(1.1),入土筒体(1)上还设有至少一个进气进料口(1.2)以及至少一个排气排料口(1.3),进气进料口(1.2)连通进气进料管,送气送料通道(1.1)分别连通进气进料口(1.2)、排气排料口(1.3),进气进料口(1.2)的横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涂杰张建军岁立云刘继李云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