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冲击型多通管接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5187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3 05: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管道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抗冲击型多通管接头,包括半壳体、设于半壳体内部的咬合牙、密封部件、旋转叶、限位件;本发明专利技术一种抗冲击型多通管接头在通道口交汇处或管接头中间设有一可转动的旋转叶,通过旋转叶的旋转卸去水流的冲击力,从而降低水流对外壳壁的压力,从而降低外壳壁破损的可能性和管接头漏水的可能性,且在半壳体内设有对水管进行限位的限位件,避免了套管现象,从而能使得水流更容易进入第三或第四通道口,增加了第三或第四通道口的出水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冲击型多通管接头
本专利技术涉及管道
,特别是一种抗冲击型多通管接头。技术背景在中国,随着城市化的进展,使用自来水的居民越来越多,铺设水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因此,连接不同水管的管接头也就显得极为重要,管接头是管道与管道之间的连接工具,是元件和管道之间可以拆装的连接点,它是液压管道的两个主要构成部分之一。目前,随着城市水网的四通八达,经常需要同时多方位的供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出现了超过两个出水通道的管接头,即多通管接头。不过现在的多通管接头还存在一些缺陷,因为现在城市中普遍是高层建筑,因此对高层的楼层供水需要极大的水压,而较大的水压又会对多通管接头的管壁产生压力,尤其是水流转弯处,而且水压过大也会导致水流难以转弯,致使第三或第四通道的出水量较小,而且设于同一轴向管口的水管大小不同时,很容易形成套管,致使第三或第四管口的出水量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抗冲击型多通管接头,在交汇处或多通管接头的中间处设置旋转叶,用于卸去水流的冲击力,从而降低水流对水管壁的冲击,并在管内设置了限位件,有效避免了套管现象。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抗冲击型多通管接头,由两个半壳体拼合对接而成,所述半壳体内设有用于借助两个半壳体的拼合对接而实现将位于管接头各端管道衔接或对破管堵漏的咬合牙,包括设于半壳体内部边缘的密封槽,用于对水管进行限位的限位件,所述密封槽包括相连通的设于半壳体内部的轴向密封槽部和管口边缘的弧状密封槽部,所述密封部件包括一体相连的轴向密封部和弧状密封部,所述轴向密封部紧紧的设于轴向密封槽中,所述弧状密封部紧紧的设于弧状密封槽中,所述弧状密封部在安装后比咬合牙高1-5mm;所述限位件为设于各管口交汇处边缘并高于咬合牙1-3mm的凸起件。优选的,所述水流转弯处的密封部件为弧形,且所述转弯处的密封部件上设有防漏水加强部。优选的,所述弧状密封部包括第一弧状密封部和第二弧状密封部,第一弧状密封部和轴向密封部围成的区域形成第一堵漏区,第一弧状密封部和第二弧状密封部、轴向密封部形成第二堵漏区。优选的,所述第一弧状密封部与轴向密封部的连接处对应的半壳体位置设有连接部,所述水流转弯处对应的半壳体位置也设有连接部。优选的,所述密封部件为橡胶密封部件。优选的,所述连接部上设有孔,两个半壳体通过孔借助螺栓连接。优选的,还包括旋转叶,所述旋转叶设于各通道口交汇处或多通管接头的中间处,通过旋转叶的旋转卸去水流的冲击力,从而降低水流对半壳体壁的压力。优选的,所述旋转叶包括固定柱、轴承、扇叶,所述固定柱用以将旋转叶固定在多通管接头的内部,所述轴承用以连接固定柱和扇叶。优选的,所述扇叶的数量为4个。优选的,所述扇叶为高强度耐腐蚀扇叶,从而能够承受水流的冲击。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一种多通管接头在通道口交汇处或管接头中间设有一可转动的旋转叶,通过旋转叶的旋转卸去水流的冲击力,从而降低水流对外壳壁的压力,从而降低外壳壁破损的可能性和管接头漏水的可能性,且在半壳体内设有对水管进行限位的限位件,避免了套管现象,从而能使得水流更容易进入第三或第四通道口,增加了第三或第四通道口的出水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抗冲击型多通管接头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抗冲击型多通管接头旋转叶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抗冲击型多通管接头内部剖视图;图中元件的符号为:1-半壳体,11-咬合牙,12-连接部,121-孔,2-密封部件,21-弧状密封部,211-第一弧状密封部,212-第二弧状密封部,22-轴向密封部,23-防漏水加强部,3-旋转叶,31-扇叶,32-轴承,33-固定柱。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和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制于该实施例。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抗冲击型多通管接头,由两个半壳体1拼合对接而成,所述半壳体1内设有用于借助两个半壳体1的拼合对接而实现将位于管接头各端管道衔接或对破管堵漏的咬合牙11,包括设于半壳体1内部边缘的密封槽,用于对水管进行限位的限位件4,所述密封槽包括相连通的设于半壳体1内部的轴向密封槽部和管口边缘的弧状密封槽部,所述密封部件2包括一体相连的轴向密封部22和弧状密封部21,所述轴向密封部22紧紧的设于轴向密封槽中,所述弧状密封部21紧紧的设于弧状密封槽中,所述弧状密封部21在安装后比咬合牙11高1-5mm;所述限位件4为设于各管口交汇处边缘并高于咬合牙1-3mm的凸起件。其中,所述弧状密封部21是位于通道口位置的弧形密封部件,所述轴向密封部22是位于半壳体1内部的轴向密封部件。上述结构中,所述多接管接头外壳优选为不锈合金外壳,尤其是水压较大的地方,对外壳具有较大的压力,因此水压较大的地方尽量采用金属外壳。当然,在一些水压不大的地方,外壳可以选择塑料材料的,同时为了提高管接头外壳的耐腐蚀性,还可以在外壳内外部喷涂耐腐蚀涂料。所以为了保证密封部件2能牢牢的卡于多通管半壳体1中,且密封槽的大小与密封部件2的大小相同或密封槽的大小略大。为了进一步加强密封部件2与半壳体1连接的稳固性,密封槽边缘还可设有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一端可翻转连接于密封槽的一侧,另一端可螺接于密封槽的另一侧,从而能够有效的防止密封部件2脱落。本例中,所述水流转弯处的密封部件2为弧形,且所述转弯处的密封部件2上设有防漏水加强部23。其中防漏水加强部23也不宜过宽,以免影响出水优选的,所述弧状密封部21包括第一弧状密封部211和第二弧状密封部212,第一弧状密封部211和轴向密封部22围成的区域形成第一堵漏区,第一弧状密封部211和第二弧状密封部212、轴向密封部22形成第二堵漏区。采用双层堵漏区的构造能具有更好的密封性,使得即使第一堵漏区不能完全堵漏,还有第二堵漏区作为第二重保障。本例中,所述第一弧状密封部21与轴向密封部22的连接处对应的半壳体1位置设有连接部12,所述水流转弯处对应的半壳体1位置也设有连接部12。本例中,所述密封部件2为橡胶密封部件2。采用橡胶密封部件2能保证密封部件2的抗冲击能力,且能够紧紧的贴合在水管外壁上,从而保证了密封性。本例中,所述连接部12上设有孔121,两个半壳体1通过孔121借助螺栓连接。两半壳体1之上优选的设有螺纹孔,设有螺纹孔是为了采用螺杆对两外壳进行螺接,并能调节贴合的松紧程度,也使得两半壳体1能够随时拆卸,从而使得多通管接头内部出现问题后能拆卸多通管接头并进行检查。上述只是其中一种连接方式,还可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连接,比如两半壳体1上不设螺纹孔,两半壳体1通过两紧固件螺接压迫半壳体1紧紧贴合的方式进行连接,所述紧固件为呈弧形且能贴合多通管外壳壁的弧条形结构,在紧固件的两端设有片状的连接面,所述连接面上设有螺纹孔,通过螺杆对紧固件进行连接,其中,紧固件可以不仅仅为两个,还可以为超出两个的偶数个。本例中,还包括旋转叶,所述旋转叶3设于各通道口交汇处或多通管接头的中间处,通过旋转叶3的旋转卸去水流的冲击力,从而降低水流对外壳体壁的压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冲击型多通管接头,由两个半壳体(1)拼合对接而成,所述半壳体(1)内设有用于借助两个半壳体(1)的拼合对接而实现将位于管接头各端管道衔接或对破管堵漏的咬合牙(11),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半壳体(1)内部边缘的密封槽,用于对水管进行限位的限位件(4),所述密封槽包括相连通的设于半壳体(1)内部的轴向密封槽部和管口边缘的弧状密封槽部,所述密封部件(2)包括一体相连的轴向密封部(22)和弧状密封部(21),所述轴向密封部(22)紧紧的设于轴向密封槽中,所述弧状密封部(21)紧紧的设于弧状密封槽中,所述弧状密封部(21)在安装后比咬合牙(11)高1‑5mm;所述限位件(4)为设于各管口交汇处边缘并高于咬合牙(11)1‑3mm的凸起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冲击型多通管接头,由两个半壳体(1)拼合对接而成,所述半壳体(1)内设有用于借助两个半壳体(1)的拼合对接而实现将位于管接头各端管道衔接或对破管堵漏的咬合牙(11),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半壳体(1)内部边缘的密封槽,用于对水管进行限位的限位件(4),所述密封槽包括相连通的设于半壳体(1)内部的轴向密封槽部和管口边缘的弧状密封槽部,所述密封部件(2)包括一体相连的轴向密封部(22)和弧状密封部(21),所述轴向密封部(22)紧紧的设于轴向密封槽中,所述弧状密封部(21)紧紧的设于弧状密封槽中,所述弧状密封部(21)在安装后比咬合牙(11)高1-5mm;所述限位件(4)为设于各管口交汇处边缘并高于咬合牙(11)1-3mm的凸起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冲击型多通管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流转弯处的密封部件(2)为弧形,且所述转弯处的密封部件(2)上设有防漏水加强部(2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抗冲击型多通管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弧状密封部(21)包括第一弧状密封部(211)和第二弧状密封部(212),第一弧状密封部(211)和轴向密封部(22)围成的区域形成第一堵漏区,第一弧状密封部(211)和第二弧状密封部(212)、轴向密封部(22)形成第二堵漏区。4.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建川
申请(专利权)人:福州鸿宇通管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