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所述触控面板包括触控层、设于所述触控层一侧的盖板及设于所述触控层另一侧的显示模组,所述触控层包括具有增透性的基板,所述基板的一侧与显示模组粘合。通过设置所述触控层包括具有增透性的基板及设于所述基板上的触控电极,相对于现有技术中设置普通基板加一层具有增透效果的透明膜层,大大降低了触控面板的厚度,提升了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本技术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触控面板(英文全称为TouchPanel),又称触摸屏、触控屏,可形成在图像显示装置显示面上,利用人体或电容笔等导体进行指令输入,在目前市场上,为了提升显示效果,通常会在触控层和显示模组之间增加一层具有增透效果的透明膜材,其能够有效的增加透射光线,使显示屏幕更加亮黑。然而,该层透明膜材增加了触控面板的厚度,用户体验感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可降低触控面板的厚度,提升用户的体验感。本技术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可降低触控面板的厚度,提升用户的体验感。本技术的目的之一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触控面板,包括触控层、设于所述触控层一侧的盖板及设于所述触控层另一侧的显示模组,所述触控层包括基板及设于所述盖板与基板之间的触控电极,所述基板内设有增透子层。进一步地,所述基板还包括设于增透子层与显示模组之间的基材、设于所述增透子层与盖板之间的消影层及设于所述消影层与所述盖板之间的硬敷层。进一步地,所述触控触控电极设于所述硬敷层与所述盖板之间。进一步地,所述基板的厚度为40μm-120μm。进一步地,所述基板的厚度为75μm。进一步地,所述触控电极阵列分布在所述基板上。进一步地,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第一粘合层及第二粘合层。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粘合层设于所述触控层接近所述显示模组的一侧,所述第二粘合层设于所述触控层远离所述显示模组的一侧。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粘合层及所述第二粘合层均为OCA光胶或者水胶。本技术的目的之二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前述的触控面板。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所述触控层包括具有基板及设于所述基板上的触控电极,所述基板内设有增透子层,相对于现有技术中设置普通基板加一层具有增透效果的透明膜层,大大降低了触控面板的厚度,提升了用户体验。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叠层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基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实施例一如图1及图2所示,一种触控面板,包括触控层20、设于所述触控层20一侧的盖板10及设于所述触控层20另一侧的显示模组30,所述触控层20包括基板202及设于所述盖板10与基板202之间的触控电极201,所述基板202内设有增透子层2022。较佳地,所述触控层20用于实现所述触控面板的触控功能,通过设置所述触控层20包括基板202及所述基板202内设有增透子层2022,相对于现有技术中设置普通基板加一层具有增透效果的透明膜层,大大降低了触控面板的厚度,提升了用户体验。较佳地,所述基板202包括设于增透子层2022与显示模组30之间的基材2021、设于所述增透子层2022与盖板10之间的消影层2023及设于所述消影层2023与所述盖板10之间的硬敷层2024。所述基材2021用于起平坦支撑作用,优选地,所述基材2021可为高透明的玻璃或者PET(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类塑料);所述增透子层2022用于增加透视光且降低反射光,实现增透效果。优选地,所述增透子层2022的材料可为氟化镁、氧化钛、硫化铅、硒化铅等。所述消影层2023用于实现对触控电极201进行消影,所述消影层2023的材料可为五氧化二铌膜层和二氧化硅膜层组成的复合膜层。所述硬敷层2024用于实现小型化且防止触控电极的表面损坏。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增透子层2022在接收到光线入射时,因透射层2022的材料为具备增透性的材料,透射层2022的表面所反射的光线占入射光线的比例会明显减少,在不考虑吸收、散射等其他因素时,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所述透射光则会明显增加,也即是说,透射层2022可将入射光线进行二次分配,降低反射光且增加透射光的通过量,从而实现增透效果。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当所述增透子层2022采用氟化镁为基材的材料时,所述增透子层2022的透过率不小于百分之九十五,大大提升了显示效果。较佳地,所述触控电极201设于所述硬敷层2024与所述盖板10之间。进一步地,所述触控层20可为单层或者双层结构,当所述触控层20为单层结构时,所述基板202的一侧设有与所述触控电极201相对应的凹槽,所述触控电极201内置在所述基板202的凹槽内,进一步实现触控面板厚度的减小;当所述触控层20为双层结构时,所述基板202的两侧均为光滑平面状,所述触控电极设于所述基板202的一侧上,该种结构方式基板202的整体厚度一致,使得整体增透效果较平均,整体显示效果较好。较佳地,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第一粘合层(未图示)及第二粘合层(未图示)。所述第一粘合层设于所述触控层20接近所述显示模组30的一侧,所述第二粘合层设于所述触控层20远离所述显示模组30的一侧。本实施例中,所述基板202远离所述触控电极201的一侧与所述显示模组30直接贴合,省略了实现增透效果的膜层,减少了整体触控面板的厚度,并且,因减少了一膜层,使得在生产时也减少了一道工艺,节省成本。较佳地,所述基板202的厚度为40μm-120μm。当所述基板202厚度在40μm-120μm的范围区间时,所述基板202的增强透射光线的效果较好。较佳地,所述基板202的厚度为75μm,当所述基板202的厚度为75μm,所述基板202的增强透射光线的效果为最优,屏幕亮黑效果达到最优。较佳地,所述触控电极201阵列分布在所述基板202上,而在现有技术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增透效果,也可选择在所述基板上继续增加一层具有增透性的膜层,而本申请直接在所述基板202上制作触控电极膜,经图案化得到所述触控电极201,使得在达到相同于现有技术的增透效果时,整个触控面板的厚度会大大低于现有的触控面板厚度,同时还降低制作成本。较佳地,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第一粘合层(未图示)及第二粘接层(未图示),所述第一粘合层及第二粘接层用于粘接触控层20与盖板10及触控层20与显示模组30,使得盖板10、触控层20及显示模组30稳固的粘合成一体,避免因膜层脱落而造成触控面板的损坏。优选地,所述触控层20接近所述显示模组30的一侧与所述显示模组30通过所述第一粘合层直接粘合,所述触控层20远离所述显示模组30的一侧与所述显示模组30通过所述第二粘合层直接粘合。优选地,所述第一粘合层及第二粘接层均为OCA光胶或者水胶,所述OCA光胶或者水胶透明性及粘接性较高,使得粘合层的存在不影响所述触控层20的增透性。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前述的触控面板。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技术所要求保护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触控面板,包括触控层、设于所述触控层一侧的盖板及设于所述触控层另一侧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层包括基板及设于所述盖板与基板之间的触控电极,所述基板内设有增透子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面板,包括触控层、设于所述触控层一侧的盖板及设于所述触控层另一侧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层包括基板及设于所述盖板与基板之间的触控电极,所述基板内设有增透子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还包括设于增透子层与显示模组之间的基材、设于所述增透子层与盖板之间的消影层及设于所述消影层与所述盖板之间的硬敷层。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电极设于所述硬敷层与所述盖板之间。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的厚度为40μm-120μm。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文涛,刘小桢,梁剑新,徐周,邵国峰,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深越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