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梁顶板模板支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0644193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3 02: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箱梁顶板模板支架系统,其包括顶板模板系统、支架主体和顶托;所述顶托包括用以支撑所述顶板模板系统的上顶托,以及用以支撑箱梁内侧壁的侧顶托;所述支架主体包括若干横梁、纵梁正交组成的立体式钢管支架,以及设于所述立体式钢管支架底部的移动轮;所述立体式钢管支架最靠近顶板模板系统以及箱梁内侧壁的横梁与纵梁连接处采用套式连接头,以实现所述支架主体与顶托的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箱梁顶板模板支架系统结构灵活,能够循环利用,且搭设方便,大大提高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箱梁顶板模板支架系统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箱梁顶板的支架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箱梁顶板的支架系统多采用人工散拼散装或支架吊装的方法。然而,人工散拼散装的方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工,且模板周转率低,不利于工程整体施工进度。而吊车吊装移动的方法虽然方便,但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将无法采用吊车进行吊装,存在周转困难的问题。此外,现有的箱梁顶板的支架系统多为一次性使用,二次利用难度大,存在资源浪费。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循环利用且安装高效的箱梁顶板的支架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合理循环利用且安装高效的箱梁顶板模板支架系统。为实现该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箱梁顶板模板支架系统,包括顶板模板系统、支架主体和顶托;所述顶托包括用以支撑所述顶板模板系统的上顶托,以及用以支撑箱梁内侧壁的侧顶托;所述支架主体包括若干横梁、纵梁正交组成的立体式钢管支架,以及设于所述立体式钢管支架底部的移动轮;所述立体式钢管支架最靠近顶板模板系统以及箱梁内侧壁的横梁与纵梁连接处采用套式连接头,以实现所述支架主体与顶托的连接。优选地,所述顶托包括顶托连接部、设于所述顶托连接部上方且正交设置的承重梁和分配梁、以及设于所述分配梁上方的竹胶板。优选地,所述套式连接头为六通管接头,且相邻的两个接头相互垂直。优选地,所述套式连接头上设有若干与所述顶托连接部相匹配的顶托接口,以及若干与所述立体式钢管支架的横梁和/或纵梁相匹配的支架接口。优选地,所述顶托接口与所述顶托连接部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或焊接。优选地,所述支架接口与立体式钢管支架的横梁和/或纵梁的连接方式为套接。优选地,所述移动轮通过顶部设置的支撑架与所述立体式钢管支架连接,所述支撑架为至少一组由竖杆和斜撑组成的三角支架。优选地,每个所述移动轮上方设置两组间隔且平行的三角支架。优选地,所述移动轮至少设有四个,且所述移动轮设于所述立体式钢管支架底部的四角处。优选地,所述竖杆和斜撑均由两段钢管组成,两段所述钢管之间为螺纹连接或卡套式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备如下优点:1.本技术的箱梁顶板模板支架系统中,支架主体与顶托通过套式连接头实现了可拆卸连接方式,结构灵活,通过调整顶托的长度,能够调整其尺寸,便于循环利用,提高施工效率。2.本技术的箱梁顶板模板支架系统中,所采用的套式连接头不仅结构简单,而且能够固定支架主体中横梁与纵梁的连接处,还能够轻易实现顶托与支架主体的连接,其应用于箱梁顶板模板支架系统中,便于支架系统的高效率搭设。3.本技术的箱梁顶板模板支架系统中,支架主体的底部设置移动轮,使得搬运支架主体时能够通过移动轮实现水平的移动,为支架系统的安装提供了便利。【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箱梁顶板模板支架系统的一个典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箱梁顶板模板支架系统中A部位的套式连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箱梁顶板模板支架系统中B部位的套式连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C部位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示例性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描述,其中附图中相同的标号全部指的是相同的部件。此外,如果已知技术的详细描述对于示出本技术的特征是不必要的,则将其省略。参见图1,一种箱梁顶板模板支架系统,包括顶板模板系统30、支架主体10和顶托20。顶板模板系统30安装前,在箱梁底板钢筋(未示出)上放置型钢,然后放置支架主体10,最后搭设顶托20。所述顶托20包括用以支撑所述顶板模板系统30的上顶托200,以及用以支撑箱梁内侧壁40的侧顶托210;所述支架主体10包括若干横梁、纵梁正交组成的立体式钢管支架101,以及设于所述立体式钢管支架101底部的移动轮102;所述立体式钢管支架101最靠近顶板模板系统30以及箱梁内侧壁40的横梁与纵梁连接处采用套式连接头103,以实现所述支架主体10与顶托20的连接。其中,所述上顶托200竖直设置,所述侧顶托210垂直于箱梁内侧壁40。横梁、纵梁采用φ48×3mm无缝钢管,立体式钢管支架101的纵横间距均为60×60cm。继续参见图1,所述顶托20包括顶托连接部201、设于所述顶托连接部201上方且正交设置的承重梁202和分配梁203、以及设于所述分配梁203上方的竹胶板(未示出)。优选地,承重梁202和分配梁203采用10×10cm方木,承重梁202间距60cm,分配梁203间距30cm。顶托连接部201用于连接支架主体10,优选地,顶托连接部201采用与横梁、纵梁相同规格的φ48×3mm钢管,所述顶托连接部201通过套式连接头103与支架主体10连接。结合图2-3,所述套式连接头103为六通管接头,且相邻的两个接头相互垂直,具体地,六通管接头具有六个接头且六个接头的开口分别朝向上、下、前、后、左、右。其中套式连接头103上设有若干与所述顶托连接部201相匹配的顶托接口1031,以及若干与所述立体式钢管支架101的横梁和/或纵梁相匹配的支架接口1032。顶托接口1031与所述顶托连接部201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或焊接;支架接口1032与立体式钢管支架101的横梁和/或纵梁的连接方式为套接,必要时加以焊接。其中,套式连接头103的接口可根据需要设置内螺纹。优选地,所述顶托连接部201的端部设置外螺纹,顶托接口1031处设置与顶托连接部201端部的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以实现顶托20与支架主体10的螺纹连接。由于支架接口1032与立体式钢管支架101的横梁和/或纵梁的连接方式为套接,支架接口1032处可不设置螺纹。套式连接头103除了能够用于连接顶托20,还能够用于实现移动轮102与支架主体10的连接,当套式连接头103用以连接移动轮102时,其中的接口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螺纹。套式连接头103不仅结构简单,而且能够固定支架主体10中横梁与纵梁的连接处,还能够轻易实现顶托20与支架主体10的连接,其应用于箱梁顶板模板支架系统中,便于支架系统的高效率搭设。立体式钢管支架101与顶托20通过套式连接头103实现了可拆卸连接方式,结构灵活,通过调整顶托20的长度,能够调整其尺寸,便于循环利用,提高施工效率。参见图1和图4,移动轮102通过顶部设置的支撑架104与所述立体式钢管支架101连接。所述支撑架104为至少一组由竖杆1041和斜撑1042组成的三角支架,所述三角支架下方安装轮架(未标出),用以安装和固定移动轮102。结合图3,优选地,套式连接头103还设有用以连接移动轮102的竖杆接口1033,其中竖杆1041能够与所述竖杆接口1033连接以实现移动轮102与支架主体10的连接,斜撑1042通过焊接固定在立体式钢管支架101底部。优选的,每个所述移动轮102上方设置两组间隔且平行的三角支架,以加固移动轮102与支架主体10的连接。优选地,为了能实现本技术箱梁顶板模板支架系统竖直方向高度的调整,所述竖杆1041和斜撑1042可分别由两段钢管组成,两段所述钢管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或卡套式连接。具体地,竖杆1041包括第一竖杆10411和第二竖杆10412,斜撑1042包括第一斜撑10421和第二斜撑10422。所述第一竖杆10411的一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箱梁顶板模板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顶板模板系统、支架主体和顶托;所述顶托包括用以支撑所述顶板模板系统的上顶托,以及用以支撑箱梁内侧壁的侧顶托;所述支架主体包括若干横梁、纵梁正交组成的立体式钢管支架,以及设于所述立体式钢管支架底部的移动轮;所述立体式钢管支架最靠近顶板模板系统以及箱梁内侧壁的横梁与纵梁连接处采用套式连接头,以实现所述支架主体与顶托的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箱梁顶板模板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顶板模板系统、支架主体和顶托;所述顶托包括用以支撑所述顶板模板系统的上顶托,以及用以支撑箱梁内侧壁的侧顶托;所述支架主体包括若干横梁、纵梁正交组成的立体式钢管支架,以及设于所述立体式钢管支架底部的移动轮;所述立体式钢管支架最靠近顶板模板系统以及箱梁内侧壁的横梁与纵梁连接处采用套式连接头,以实现所述支架主体与顶托的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箱梁顶板模板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托包括顶托连接部、设于所述顶托连接部上方且正交设置的承重梁和分配梁、以及设于所述分配梁上方的竹胶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箱梁顶板模板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套式连接头为六通管接头,且相邻的两个接头相互垂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箱梁顶板模板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套式连接头上设有若干与所述顶托连接部相匹配的顶托接口,以及若干与所述立体式钢管支架的横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怀刚张红阳高世强肖向荣陶坡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路桥华南工程有限公司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