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33256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3 00: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沉淀池,包括:池体,其上部边缘形成若干溢流口;污水进管,其污水进管上端形成污水进口,用于通入污水,所述污水进管侧壁形成有多个污水出口,每个污水出口上均连接有一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的自由端朝向所述池体上部;隔泥壳体,其下端边缘与所述池体的内壁固定,所述隔泥壳体的侧壁上分布有鱼鳞孔,所述鱼鳞孔的开口朝向所述池体中心;多个隔泥罩,所述多个隔泥罩分别与每个导流管的自由端位置对应,所述隔泥罩包括支撑杆和罩体,所述支撑杆垂直固定在所述池体底部,所述罩体呈上小下大的伞状结构,所述罩体通过螺孔与所述支撑杆螺纹连接,所述罩体侧壁上分布有十字形滤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沉淀速度快,较易清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沉淀池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领域。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沉淀池。
技术介绍
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会污染环境,特别是污染水体后会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设立污水处理装置是解决污染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沉淀池应用沉淀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在污水处理装置中处于不可缺少的地位。但是目前的沉淀池中,存在进水口和出水口相互影响、沉淀速度慢、结构复杂、不易清理等缺陷。因此,亟需设计一种新的沉淀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沉淀池,其结构简单,沉淀速度快,较易清理。为了实现根据本技术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沉淀池,包括:池体,其为上端开口的圆柱状结构,所述池体上部边缘形成若干溢流口;污水进管,其垂直设置在所述池体底部中心,所述污水进管上端形成污水进口,用于通入污水,所述污水进管侧壁形成有多个污水出口,每个污水出口上均连接有一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的自由端朝向所述池体上部,并且所述导流管的轴线与所述污水进管的轴线呈70~75°角;隔泥壳体,其为上小下大的圆台状结构,所述隔泥壳体上下两端均开口,所述隔泥壳体的下端边缘与所述池体的内壁固定,并且固定位置位于所述若干溢流口下方,所述隔泥壳体的侧壁上分布有鱼鳞孔,所述鱼鳞孔的开口朝向所述池体中心,所述隔泥壳体所在的圆台中母线与下底面的夹角为30°,并且上底面半径为下底面半径的3/4;多个隔泥罩,所述多个隔泥罩分别与每个导流管的自由端位置对应,所述隔泥罩包括支撑杆和罩体,所述支撑杆垂直固定在所述池体底部,所述支撑杆靠近上端的部位设置有螺纹,所述罩体呈上小下大的伞状结构,所述罩体内部顶部设有螺孔,所述罩体通过螺孔与所述支撑杆螺纹连接,所述罩体侧壁上分布有十字形滤孔。优选的是,所述的沉淀池,所述池体底部中间高、四周低。优选的是,所述的沉淀池,所述导流管的自由端与所述池体底部的间距不大于20厘米。优选的是,所述的沉淀池,所述导流管的自由端位于所述罩体正下方,所述支撑杆的高度不大于100厘米,所述罩体在所述池体底部的投影半径不小于150厘米。优选的是,所述的沉淀池,所述池体底部边缘设置有多个排泥口,所述池体底部形成有多个排泥沟,所述排泥沟与所述排泥口连通。优选的是,所述的沉淀池,所述池体底部和内部侧壁涂有聚四氟乙烯涂层。本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污水进管设置在沉淀池中心,溢流口位于沉淀池边缘,结构简单,沉淀均匀,沉淀时间易控制。隔泥罩设置在每个导流管上方,部分抵消新入污水的冲击力,促进新入污水的沉淀,并避免新入污水向上运动大幅度干扰净水区,并引导新入污水向四周移动并沉淀。池体的内壁上设置有隔泥壳体,当污水由中心向四周流动时,受到隔泥壳体的阻挡,进一步避免新入污水干扰上部净水区,而隔泥壳体上的鱼鳞孔能够起到对污水的进一步过滤作用,提高沉淀池的净化效果。本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如图1、2所示,本技术提供沉淀池,包括:池体1,其为上端开口的圆柱状结构,所述池体1上部边缘形成若干溢流口;污水进管2,其垂直设置在所述池体1底部中心,所述污水进管2上端形成污水进口21,用于通入污水,所述污水进管2侧壁形成有多个污水出口,每个污水出口上均连接有一导流管3,所述导流管3的自由端略微朝向所述池体1上部,并且所述导流管3的轴线与所述污水进管2的轴线呈70~75°角,导流管3的略微朝上,便于污水的分散而便于沉降;隔泥壳体4,其为上小下大的圆台状结构,所述隔泥壳体4上下两端均开口,所述隔泥壳体4的下端边缘与所述池体1的内壁固定,并且固定位置位于所述若干溢流口下方,所述隔泥壳体4的侧壁上分布有鱼鳞孔41,所述鱼鳞孔41的开口朝向所述池体1中心,所述隔泥壳体4所在的圆台中母线与下底面的夹角为30°,并且上底面半径为下底面半径的3/4,即圆台的上底面半径为池底半径的3/4;多个隔泥罩5,所述多个隔泥罩5分别与每个导流管3的自由端位置对应,所述隔泥罩5包括支撑杆52和罩体51,所述支撑杆52垂直固定在所述池体1底部,所述支撑杆52靠近上端的部位设置有螺纹,所述罩体51呈上小下大的伞状结构,所述罩体51内部顶部设有螺孔,所述罩体51通过螺孔与所述支撑杆52螺纹连接,所述罩体51侧壁上分布有十字形滤孔。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池体1可以由混凝土制成,为中空圆柱状,池体1的上端边缘设置有溢流口,用于流出经过沉淀处理得到的净水,池体1中部设置有用于通入污水的污水进管2,调节沉淀速度只需要调节污水进管2的流速即可,调节方便。污水进管2也可以由混凝土制成,污水从污水进管2上端进入,污水可以泵入或者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入,污水进管2的侧壁设置污水出口,污水从污水出口进入池体1内。污水出口处连接导流管3,导流管3将污水导流至池体1内,避免污水无序的运动。导流管3的自由端上方设置隔泥罩5,隔泥罩5呈伞状,导流管3中流出污水,污水受到隔泥罩5的阻挡,而沿着罩体51向四周扩散,而不是向上运动,隔泥罩5减缓了污水的冲击力,避免冲击已经经过沉淀的上部净水区的净水,隔泥罩5还辅助大颗粒悬浮物沉降,提高沉降速度。隔泥壳体4设置在池体1内壁,隔泥壳体4具有特定的尺寸和角度,当新入污水受到罩体51的引导进一步向池体1四周运动时,进一步受到隔泥壳体4的阻挡,避免新入污水对从溢流口流出的净水造成影响,也进一步促进新入污水的沉降。鱼鳞孔41和十字形滤孔都起到污水的过滤作用,十字形滤孔还对污水进行分隔和引流,避免污水过于集中而不利于沉降,鱼鳞孔41还起到改变水流方向的作用,使得从隔泥壳体4下部上升来的污水有向池体1中部运动的趋势,使污水在中部进一步沉降,提高沉淀效果。隔泥罩5和隔泥壳体4可以从池体1内拆卸后进行清洗,鱼鳞孔41和十字形滤孔还起到方便冲洗的作用。可以看出,本技术方案能够避免新入污水对净水区的净水产生干扰,并且引导污水较有规律地从中间向四周扩散并沉降,沉降均匀,并且新入污水对上部净水影响较小以及隔泥罩5和隔泥壳体4的阻挡作用,沉降速度快,并且隔泥罩5和隔泥壳体4均可拆卸后清洗和更换,降低了清理难度。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沉淀池,所述池体1底部中间高、四周低。这里,底部也引导污水由中间向四周扩散,避免污水直接冲击净水区。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沉淀池,所述导流管3的自由端与所述池体1底部的间距不大于20厘米。这里,20厘米为优选距离,可以尽可能减少新入污水的干扰。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沉淀池,所述导流管3的自由端位于所述罩体51正下方,所述支撑杆52的高度不大于100厘米,所述罩体51在所述池体1底部的投影半径不小于150厘米。这里,提供了罩体51的优选高度和投影面积,能够更好地引导新入污水,促使新入污水较缓慢地上升。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沉淀池,所述池体1底部边缘设置有多个排泥口,所述池体1底部形成有多个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其为上端开口的圆柱状结构,所述池体上部边缘形成若干溢流口;污水进管,其垂直设置在所述池体底部中心,所述污水进管上端形成污水进口,用于通入污水,所述污水进管侧壁形成有多个污水出口,每个污水出口上均连接有一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的自由端朝向所述池体上部,并且所述导流管的轴线与所述污水进管的轴线呈70~75°角;隔泥壳体,其为上小下大的圆台状结构,所述隔泥壳体上下两端均开口,所述隔泥壳体的下端边缘与所述池体的内壁固定,并且固定位置位于所述若干溢流口下方,所述隔泥壳体的侧壁上分布有鱼鳞孔,所述鱼鳞孔的开口朝向所述池体中心,所述隔泥壳体所在的圆台中母线与下底面的夹角为30°,并且上底面半径为下底面半径的3/4;多个隔泥罩,所述多个隔泥罩分别与每个导流管的自由端位置对应,所述隔泥罩包括支撑杆和罩体,所述支撑杆垂直固定在所述池体底部,所述支撑杆靠近上端的部位设置有螺纹,所述罩体呈上小下大的伞状结构,所述罩体内部顶部设有螺孔,所述罩体通过螺孔与所述支撑杆螺纹连接,所述罩体侧壁上分布有十字形滤孔。

【技术特征摘要】
1.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其为上端开口的圆柱状结构,所述池体上部边缘形成若干溢流口;污水进管,其垂直设置在所述池体底部中心,所述污水进管上端形成污水进口,用于通入污水,所述污水进管侧壁形成有多个污水出口,每个污水出口上均连接有一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的自由端朝向所述池体上部,并且所述导流管的轴线与所述污水进管的轴线呈70~75°角;隔泥壳体,其为上小下大的圆台状结构,所述隔泥壳体上下两端均开口,所述隔泥壳体的下端边缘与所述池体的内壁固定,并且固定位置位于所述若干溢流口下方,所述隔泥壳体的侧壁上分布有鱼鳞孔,所述鱼鳞孔的开口朝向所述池体中心,所述隔泥壳体所在的圆台中母线与下底面的夹角为30°,并且上底面半径为下底面半径的3/4;多个隔泥罩,所述多个隔泥罩分别与每个导流管的自由端位置对应,所述隔泥罩包括支撑杆和罩体,所述支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心宽康志磊汪善波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川东环保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