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入式免焊接型导电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24808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0 15: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压入式免焊接型导电端子,包括基部和插接部,插接部包括第一弹性臂、第二弹性臂以及由二者围成的弹性通孔,通过插接部插入待连接的电器元件并通过插接部的弹性变形将二者固定连接,相较于传统的焊接的方式,减少组装的复杂程度,减少工序和工时,节约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提高组装效率;且弹性通孔的设计可保证回弹,从而增加插接端子的使用寿命。而且插接部的第一弹性臂和第二弹性臂的且对应所述第一弧面的位置具有空心腔,空心腔内皆设有两加强筋组,通过加强筋组的设计能够大大提高导电端子的插接部的强度,避免插接部插于待连接的电器元件时的强度,避免插接部因自身强度不够造成的变形等。

Pressure-free weld-free conductive terminals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press-in type non-weldable conductive terminal, which comprises a base part and a socket part. The socket part includes a first elastic arm, a second elastic arm and an elastic through-hole surrounded by the two. The electrical components to be connected are inserted through the socket part and fixed by the elastic deformation of the socket par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welding method, the assembly complexity is reduced. The design of the elastic through hole can ensure the rebound and increase the service life of the socket terminal. The first elastic arm and the second elastic arm of the insertion part have hollow cavity corresponding to the position of the first arc surface. There are two reinforcement rib groups in the hollow cavity. Through the design of reinforcement rib groups, the strength of the insertion part of the conductive terminal can be greatly improved, the strength of the insertion part when inserting into the electrical components to be connected can be avoided, and the deformation of the insertion part caused by insufficient strength of itself can be avoid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压入式免焊接型导电端子
本技术涉及电子
,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连接的导电端子。
技术介绍
导电端子应用在电子领域,实现两个电子器件之间的电性连接。一般导电端子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其中一个电子器件上,另一端为可断开式接触连接另一个电子器件上。传统的导电端子中,导电端子固定连接于电子器件的一端多采用焊接的方式,因此具有以下缺点:第一、增加焊接工序,增加生产成本;第二、需增加额外组装工时,增加人力成本;第三、焊接会对环境有不可避免的污染;造成效率低、成本高,还破坏环境;第四、采用焊接这种连接方式的导电端子,易形变,保持力不够,连接的可靠性不好。然,卡扣部件的设置不仅增加材料和组装成本,导电端子接触式连接的保持力不够,容易脱落,连接的可靠性不好。为了克服上述缺点,本设计人积极创新研究,以期创设出一种压入式免焊接型导电端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压入式免焊接型导电端子,通过插接部插入待连接的电器元件并通过插接部的弹性变形将二者固定连接,相较于传统的焊接的方式,减少工序和工时,节约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而且插接部的强度高,能够防止变形,还能保证回弹性,提高连接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确保产品满足连接功能要求及满足电性能要求。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压入式免焊接型导电端子,包括基部和插接部,所述基部与所述插接部一体成型连接,定义基部所在的一侧为上,所述插接部包括第一弹性臂、第二弹性臂以及由所述第一弹性臂和所述第二弹性臂围成的弹性通孔,所述弹性通孔为中间宽两端渐窄的异形孔,所述第一弹性臂和所述第二弹性臂以所述弹性通孔的中心线为轴对称,所述第一弹性臂的外侧面从上到下包括第一竖直面、第一斜面、第二竖直面和外凸的第一弧面,所述基部与所述第一竖直面之间具有向内凹的第一过渡弧面,所述第一竖直面与所述第一斜面之间具有向内凹的第二过渡弧面,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竖直面之间具有外凸的第三过渡弧面,所述第二竖直面和所述第一弧面之间具有外凸的第四过渡弧面,所述第一弹性臂的第一弧面的端部和所述第二弹性臂的第一弧面的端部逐渐形成尖端且二者之间通过第一平面连接,所述第一竖直面和所述第一斜面之间形成第一钝角,所述第一钝角为165-168°,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竖直面之间形成第一优角,所述第一钝角为190-195°,所述第一竖直面的高度为0.65-0.70mm,所述第一斜面的高度为0.16-0.20mm,所述第二竖直面的高度为0.66-0.70mm,所述第一弧面所在圆的半径为7.83-7.85mm,且所对应的圆心角为200-202°,所述第一平面的宽度为0.30-0.34mm,所述插接部的最宽处的宽度为1.1-1.3mm,所述基部的宽度为1.25-1.35mm;所述第一弹性臂的内侧面从上到下包括第二斜面、第三竖直面和第三斜面,所述第二斜面和所述第三竖直面之间形成第二钝角,所述第二钝角为173-175°,所述第三竖直面和所述第三斜面之间形成第三钝角,所述第三钝角为171-172.5°,所述弹性通孔的宽度为0.36-0.37mm;所述第一弹性臂和所述第二弹性臂内且对应所述第一弧面的位置具有空心腔,每一所述空心腔内皆设有两加强筋组,其中一为第一加强筋组,且另一为第二加强筋组,所述第一加强筋组包括多根沿导电端子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组包括三根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弧面的形状一致。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导电端子的基材是C2680R型号的黄铜端子,且所述黄铜端子的表面依次镀有铜层和金层,所述铜层的厚度为0.1-1.0μm,所述金层的厚度为2-4μm。进一步地说,每一所述第一加强筋和所述第二加强筋的截面形状均为圆形。进一步地说,所述第一加强筋和所述第二加强筋的直径均为0.1-0.15mm。进一步地说,两相邻所述第一加强筋之间的间距为0.3-0.35mm。进一步地说,所述第一加强筋和所述第二加强筋均为钢筋。进一步地说,所述导电端子的厚度为0.64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包括基部和插接部,插接部包括第一弹性臂、第二弹性臂以及由二者围成的弹性通孔,通过插接部插入待连接的电器元件并通过插接部的弹性变形将二者固定连接,相较于传统的焊接的方式,减少组装的复杂程度,减少工序和工时,节约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提高组装效率;且弹性通孔的设计可保证回弹,从而增加插接端子的使用寿命;而且插接部的第一弹性臂和第二弹性臂的且对应所述第一弧面的位置具有空心腔,每一空心腔内皆设有两加强筋组,其中一为第一加强筋组,且另一为第二加强筋组,所述第一加强筋组包括多根沿导电端子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弧面的形状一致,通过加强筋组的设计能够大大提高导电端子的插接部的强度,避免插接部插于待连接的电器元件时的强度,避免插接部因自身强度不够造成的变形等,进一步提高提高连接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确保产品满足连接功能要求及满足电性能要求;再者,本技术的导电端子的形状、尺寸等设计合理,使得本实用的导电端子的强度、防变形能力和回弹性均俱佳,保证最佳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电性要求;再者,本技术的导电端子的基材是C2680R型号的黄铜端子,且黄铜端子的表面依次镀有铜层和金层,铜层的厚度为0.1-1.0μm,金层的厚度为2-4μm,即镀层包括两层,通过内层的镀层能提高外层的镀层与基体的结合力,另外,外层的镀金层能够提高导电性,确保产品满足连接功能要求及满足电性能要求。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附图说明图1.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1.2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1.3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之三;图2是本技术的图1.2的A-A向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侧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组装示意图;附图中各部分标记如下:导电端子100、基部1、插接部2、第一弹性臂3、第二弹性臂4、弹性通孔5、第一竖直面6、第一斜面7、第二竖直面8、第一弧面9、第一过渡弧面10、第二过渡弧面11、第三过渡弧面12、第四过渡弧面19、第一平面13、第二斜面14、第三竖直面15、第三斜面20、空心腔16、第一加强筋17、第二加强筋18、第一钝角α1、第一优角β1、第一竖直面的高度h1、所述第一斜面的高度h2、所述第二竖直面的高度h3、所述第一平面的宽度w1、所述插接部的最宽处的宽度w2、所述基部的宽度w3、第二钝角α2、第三钝角α3、弹性通孔的宽度w4、所述导电端子的厚度d1。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优点及功效。本技术也可以其它不同的方式予以实施,即,在不背离本技术所揭示的范畴下,能予不同的修饰与改变。实施例:一种压入式免焊接型导电端子,如图1.1到图3所示,包括基部1和插接部2,所述基部与所述插接部一体成型连接,定义基部所在的一侧为上,所述插接部包括第一弹性臂3、第二弹性臂4以及由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压入式免焊接型导电端子(100),其特征在于:包括基部(1)和插接部(2),所述基部与所述插接部一体成型连接,定义基部所在的一侧为上,所述插接部包括第一弹性臂(3)、第二弹性臂(4)以及由所述第一弹性臂和所述第二弹性臂围成的弹性通孔(5),所述弹性通孔为中间宽两端渐窄的异形孔,所述第一弹性臂和所述第二弹性臂以所述弹性通孔的中心线为轴对称,所述第一弹性臂的外侧面从上到下包括第一竖直面(6)、第一斜面(7)、第二竖直面(8)和外凸的第一弧面(9),所述基部与所述第一竖直面之间具有向内凹的第一过渡弧面(10),所述第一竖直面与所述第一斜面之间具有向内凹的第二过渡弧面(11),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竖直面之间具有外凸的第三过渡弧面(12),所述第二竖直面和所述第一弧面之间具有外凸的第四过渡弧面(19),所述第一弹性臂的第一弧面的端部和所述第二弹性臂的第一弧面的端部逐渐形成尖端且二者之间通过第一平面(13)连接,所述第一竖直面和所述第一斜面之间形成第一钝角(α1),所述第一钝角(α1)为165‑168°,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竖直面之间形成第一优角(β1),所述第一钝角(β1)为190‑195°,所述第一竖直面的高度(h1)为0.65‑0.70mm,所述第一斜面的高度(h2)为0.16‑0.20mm,所述第二竖直面的高度(h3)为0.66‑0.70mm,所述第一弧面所在圆的半径为7.83‑7.85mm,且所对应的圆心角为200‑202°,所述第一平面的宽度(w1)为0.30‑0.34mm,所述插接部的最宽处的宽度(w2)为1.1‑1.3mm,所述基部的宽度(w3)为1.25‑1.35mm;所述第一弹性臂的内侧面从上到下包括第二斜面(14)、第三竖直面(15)和第三斜面(20),所述第二斜面和所述第三竖直面之间形成第二钝角(α2),所述第二钝角(α2)为173‑175°,所述第三竖直面和所述第三斜面之间形成第三钝角(α3),所述第三钝角(α3)为171‑172.5°,所述弹性通孔的宽度(w4)为0.36‑0.37mm;所述第一弹性臂和所述第二弹性臂内且对应所述第一弧面的位置具有空心腔(16),每一所述空心腔内皆设有两加强筋组,其中一为第一加强筋组,且另一为第二加强筋组,所述第一加强筋组包括多根沿导电端子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加强筋(17),所述第二加强筋组包括三根第二加强筋(18),所述第二加强筋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弧面的形状一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入式免焊接型导电端子(100),其特征在于:包括基部(1)和插接部(2),所述基部与所述插接部一体成型连接,定义基部所在的一侧为上,所述插接部包括第一弹性臂(3)、第二弹性臂(4)以及由所述第一弹性臂和所述第二弹性臂围成的弹性通孔(5),所述弹性通孔为中间宽两端渐窄的异形孔,所述第一弹性臂和所述第二弹性臂以所述弹性通孔的中心线为轴对称,所述第一弹性臂的外侧面从上到下包括第一竖直面(6)、第一斜面(7)、第二竖直面(8)和外凸的第一弧面(9),所述基部与所述第一竖直面之间具有向内凹的第一过渡弧面(10),所述第一竖直面与所述第一斜面之间具有向内凹的第二过渡弧面(11),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竖直面之间具有外凸的第三过渡弧面(12),所述第二竖直面和所述第一弧面之间具有外凸的第四过渡弧面(19),所述第一弹性臂的第一弧面的端部和所述第二弹性臂的第一弧面的端部逐渐形成尖端且二者之间通过第一平面(13)连接,所述第一竖直面和所述第一斜面之间形成第一钝角(α1),所述第一钝角(α1)为165-168°,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竖直面之间形成第一优角(β1),所述第一钝角(β1)为190-195°,所述第一竖直面的高度(h1)为0.65-0.70mm,所述第一斜面的高度(h2)为0.16-0.20mm,所述第二竖直面的高度(h3)为0.66-0.70mm,所述第一弧面所在圆的半径为7.83-7.85mm,且所对应的圆心角为200-202°,所述第一平面的宽度(w1)为0.30-0.34mm,所述插接部的最宽处的宽度(w2)为1.1-1.3mm,所述基部的宽度(w3)为1.25-1.35mm;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瑞东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福丰联合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