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耳折弯装置及卷绕机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624653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0 15: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极耳折弯装置及卷绕机,涉及电池制造装备的技术领域。一种极耳折弯装置包括输送机构、推动机构和折弯机构;输送机构位于推动机构与折弯机构之间,用于将电池移送至推动机构与折弯机构之间;推动机构的工作端及折弯机构的工作端能够分别靠近并抵接电池的两端,用于对电池定位;折弯机构能够对定位后的电池上的极耳进行挤压、折弯。一种卷绕机包括极耳折弯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极耳折弯装置及卷绕机,缓解了传统挤压装置无法对电池定位等问题。

Pole Ear Bending Device and Winding Machin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polar ear bending device and a winding machine, which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battery manufacturing equipment. A pole-ear bending device includes a conveying mechanism, a driving mechanism and a bending mechanism; the conveying mechanism is located between the driving mechanism and the bending mechanism to transfer the battery between the driving mechanism and the bending mechanism; the working end of the driving mechanism and the working end of the bending mechanism can be respectively close to and connected to the two ends of the battery for battery positioning; the bending mechanism can locate the positioned battery. The upper ear is extruded and bent. A winding machine includes an ear bend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polar ear bending device and a winding machine, which alleviates the problems that the traditional extrusion device can not locate the batter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极耳折弯装置及卷绕机
本技术涉及电池制造装备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极耳折弯装置及卷绕机。
技术介绍
在极耳焊接前,为了保证极耳焊接质量,需对电池同侧的两个极耳进行挤压,参考图1所示。然而,现有技术中的挤压装置仅能够实现挤压操作,无法对电池进行定位,且无法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特定位置的挤压,从而,易造成产品挤压位置的不一致性,影响极耳折弯品质,进而不利于下一道焊接工序的进行。基于以上问题,提出一种能够对极耳实现精准折弯的折弯装置显得尤为重要。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技术的总体
技术介绍
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极耳折弯装置及卷绕机,以缓解现有技术中的挤压装置无法对电池定位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手段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极耳折弯装置,包括:输送机构、推动机构和折弯机构;所述输送机构位于所述推动机构与所述折弯机构之间,用于将电池移送至所述推动机构与所述折弯机构之间;所述推动机构的工作端及所述折弯机构的工作端能够分别靠近并抵接电池的两端,用于对电池定位;所述折弯机构能够对定位后的电池上的极耳进行挤压、折弯。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输送机构包括输送组件和多组电池支架;多组所述电池支架间隔布置在所述输送组件上,使得所述输送组件能够通过所述电池支架对电池进行输送。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电池支架包括底板和承载结构;所述底板与所述输送组件连接,至少一组所述承载结构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用于承载电池。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推动机构包括承载座、第一驱动件和推动组件;所述推动组件设置在所述承载座上,所述第一驱动件的输出端与所述推动组件传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推动组件相对于所述承载座滑动,使所述推动组件靠近或远离电池。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推动组件包括推板和推杆,所述推杆设置于所述推板的第一侧面;所述推板的第二侧面设置有导杆,所述导杆与所述承载座上的固定座滑动连接。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承载座采用L型结构,且所述L型结构的内侧设置有加强筋板。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折弯机构包括挤压组件,所述挤压组件包括第一夹爪、第二夹爪和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的驱动端与所述第一夹爪、所述第二夹爪分别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夹爪与所述第二夹爪相互靠近或远离,以实现对电池上极耳的挤压或释放。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折弯机构还包括移送组件;所述移送组件与所述挤压组件传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挤压组件靠近或远离电池。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夹爪的夹持端面以及所述第二夹爪的夹持端面均采用弧形面,且两组所述弧形面相匹配。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卷绕机包括所述的极耳折弯装置。本技术提供的极耳折弯装置的具体工作过程为:将多个电池依次放置在输送机构上,通过输送机构实现对电池的运输,待电池移送到推动机构的工作端及折弯机构的工作端之间时,推动机构的工作端朝向电池的第一端面运动,与此同时,折弯机构的工作端朝向电池的第二端面运动,使得电池的两个端面分别通过推动机构的工作端及折弯机构的工作端固定在预设位置,然后,折弯机构朝向远离电池第二端面的方向移动一定距离,并在到达下一个预设位置后停止移动,即,折弯机构移动到与电池第二端面相抵后再向后退预设距离;折弯机构对电池端部的极耳上的特定位置进行挤压,实现极耳的折弯操作;折弯完成后,折弯机构释放极耳,并远离极耳,退回到初始位置,同时,推动机构退回到初始位置;输送机构将折弯完成的电池移走,再将下一个电池运送到推动机构与折弯机构之间,以便于对该电池上的极耳进行折弯操作;如此循环,依次完成各个电池上极耳的折弯过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极耳折弯装置及卷绕机所具有的技术优势为:本技术提供的极耳折弯装置,通过输送机构能够将电池依次运送至推动机构和折弯机构之间,并通过推动机构和折弯机构的相互配合使用对电池的两端(正极、负极)分别进行定位,对电池进行定位后,根据实际需求将弯折机构远离电池端面一定距离,然后再通过折弯机构对电池端部的极耳进行挤压、折弯,增加了折弯位置的精确度,并且,通过输送机构、推动机构及折弯机构三者的相互配合使用,能够保证极耳折弯位置的一致性,有利于提高下一道极耳焊接工序的质量。优选地,电池支架能够承载电池,且在电池支架的束缚作用下,电池不至于发生位置偏移,有效缓解了由于电池位置偏移而影响定位精度的问题。优选地,推板通过导杆与固定座滑动连接,提高了推板的移动精度,进一步保证了推板上推杆的移动精度。优选地,将承载座设计成L型结构,并增设加强筋板,保证了整个推动机构的稳定性,以缓解在对电池定位过程中,推动机构发生偏移影响电池定位精度的问题。优选地,第一夹爪及第二夹爪的夹持端面采用相互匹配的弧形面,以使得折弯后的极耳不易恢复至原状。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卷绕机,包括上述极耳折弯装置,由此,该卷绕机所达到的技术优势及效果包括上述极耳折弯装置所达到的技术优势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电池上极耳折弯前后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极耳折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推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折弯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极耳折弯装置状态一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极耳折弯装置状态二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极耳折弯装置状态三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极耳折弯装置状态四的示意图。图标:100-输送机构;110-输送组件;120-电池支架;121-底板;122-承载结构;1221-弧形承载面;1222-安装孔;200-推动机构;210-承载座;220-推动组件;221-推板;222-推杆;223-导杆;230-固定座;240-加强筋板;300-折弯机构;310-第一夹爪;311-第一弧形面;320-第二夹爪;321-第二弧形面;330-第二驱动件;400-电池;410-极耳。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极耳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输送机构、推动机构和折弯机构;所述输送机构位于所述推动机构与所述折弯机构之间,用于将电池移送至所述推动机构与所述折弯机构之间;所述推动机构的工作端及所述折弯机构的工作端能够分别靠近并抵接电池的两端,用于对电池定位;所述折弯机构能够对定位后的电池上的极耳进行挤压、折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极耳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输送机构、推动机构和折弯机构;所述输送机构位于所述推动机构与所述折弯机构之间,用于将电池移送至所述推动机构与所述折弯机构之间;所述推动机构的工作端及所述折弯机构的工作端能够分别靠近并抵接电池的两端,用于对电池定位;所述折弯机构能够对定位后的电池上的极耳进行挤压、折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耳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机构包括输送组件和多组电池支架;多组所述电池支架间隔布置在所述输送组件上,使得所述输送组件能够通过所述电池支架对电池进行输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耳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支架包括底板和承载结构;所述底板与所述输送组件连接,至少一组所述承载结构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用于承载电池。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耳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机构包括承载座、第一驱动件和推动组件;所述推动组件设置在所述承载座上,所述第一驱动件的输出端与所述推动组件传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推动组件相对于所述承载座滑动,使所述推动组件靠近或远离电池。5.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