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拉门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58935 阅读:2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关于横拉(门)窗,其特征在于能使左右相邻的窗扇在关闭时成一平面嵌装于窗框上,而窗框之深度与各单片的窗扇深度大致相同,只需以往横拉式(门)窗深度的一半。同时,具有双道气密能提高隔热及隔音效果。(*该技术在200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结合单拉式(门)窗及双拉式(门)窗在内的横拉(门)窗[注以下以窗代替(门)窗],其特征在于能使左右相邻的窗扇在关闭时成一平面嵌装于窗框上,窗框的深度与各单片的窗扇深度大致相同,只需以往横拉式窗框构造深度的一半,同时,以窗扇覆盖窗框下部不使阻滞物或尘埃滞留其上。现有技术中横拉门窗是将窗扇设于窗框下部的轨道上。然而因上述横拉窗在窗扇关闭时,窗扇所在位置另侧的窗框下部露出,容易因积尘而弄脏,同时若未注意到有较大的阻滞物滞留于轨道而将窗扇移动作开闭动作时,该阻滞物夹于窗框下部及窗扇下部之间会使窗扇的开闭动作受阻,亦会使窗框下部表面刮伤而留下伤痕影响外观。又,窗扇的辊轮若压到阻滞物会引起故障。特别是安装于海边的铝窗,含有盐分的海砂被风吹送到暴露的窗框下部而很容易堆积起来,这些堆积于窗框下部的海砂较其他一般尘埃更难以清扫。同时,上述窗框下部的伤痕会使阳极氧化膜破裂令铝质底层露出。因此,海砂中的盐离子会与铝离子引起化学反应产生腐蚀作用,铝窗的耐久性会劣化。另外,基于节约能源及防止噪音的理由,目前已有以隔热、隔音为目的各种双重窗。附图说明图1及图2的简图显示了其中一般较具代表性的例子。图1是将二片单层玻璃横拉窗叠合后所形成的双重窗。图2是将分别制成的内窗扇及外窗扇结合成一体令其与单重窗作一样的开闭动作。上述二实施例同样无法避免窗扇所在位置另侧窗框下部露出的问题。此外,窗框的深度D通常与建筑物的墙壁等厚或者较厚,故纳入壁中时显得挤迫。也就是,一般将位于室内的窗周缘A的深度d加深一点,促使窗面从室内壁面B向室外移,以缓和全体壁面的压迫感。但因上述双重窗的深度比墙厚或者等厚,故一般并不加装上述窗周缘A,即使装了也无法取得足够的深度d,在此情况下,窗周缘没有充裕的空间,若房间狭小的话,会令人感受到来自墙壁的压迫感,故,上述设计具有抹杀空间宽畅的缺点。另,通常在装有单重窗的现存建筑物中为了隔热及隔音,有人提出如图3所示。在该单重窗之内侧窗周缘C内部再加装一单层横拉窗,将其改装成与图1同样的双重窗。图1的双重窗因最初深度D较大,故在对墙壁施工时在室内侧预留裕度d使窗外框突出于室外壁面。通常单重窗的深度约为墙厚度的一半(60-70m·m)比较浅,故一般窗扇面与外壁面取齐,或者施工将窗框面如图3所示移至较外壁面凹入的位置。在此情况下室内侧窗周缘的深度无法取大,一般约在40-50m·m左右。在此情况下,若该窗周缘欲与60-70m·m的横拉窗内接的话,外框无法完全纳入窗周缘内,终必向室内突出,此时必需另外加上可以完全包住外框的窗周缘C′,施工上很麻烦。又,如图2实施例所示,左右窗扇为双重窗扇,因外片玻璃与内片玻璃间的空气层厚度d较图1实施例的空气层厚度薄,故隔音、隔热效果较图1实施例差。也就是,当窗周缘的气密构造条件相同时,在理论上隔音与隔热效果与内外玻璃间的空气层厚度成正比,这可由实验中获得证明。虽然将图2窗扇玻璃间的空气层d加厚可以使隔热及隔音效果增大,但左右窗扇增厚时,窗子全体的深度D越大,如上所述由于墙壁的容纳性差,故在右窗扇的空气层d无法加厚,虽然使用了单重窗的双倍玻璃及材料但未能得到预期的理想效果。同时,因左右窗扇较单重窗的窗扇厚,两窗扇并合框柱附近的窗扇面凹凸起伏d很大,会造成过度阴影使外观不佳成为一大缺点。因此,若想将包含玻璃窗扇面在内的建筑物外墙面如玻璃帷幕墙的方式以一整面平滑修饰的话,如前述因为以往重叠式横拉窗扇在左右窗扇并合处会产生凹凸起伏造成过度阴影使外观不佳,故大都使用嵌合式窗型来形成一平面。而在需要通风的场所则必需设置可以轴转的窗型。但是,可以轴转的窗型在制作大型窗扇时构造上较困难,且向内开或可轴转的窗型在开闭时会阻隔室内空间,故以有效利用空间的观点来看,此种设计造成许多不便。为了消除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如前述的横拉窗,该横拉窗在窗扇关闭时左右窗扇成一平面,而且此种横拉窗的窗框与单片窗扇同样的不占空间,只需以往横拉窗一半的深度即可,且窗框下部用窗扇覆盖可防止阻滞物或尘埃滞留其上。以下参考附图就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详加说明。图1、图2、图3是现有技术横拉窗的横断面图。图4、图6、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正视图。图5、图7、图9是沿上述各正视图中X-X断面线的横断面图。图10是沿图8中Y-Y断面线的纵断面图。图11是沿图4中Y-Y断面线的横断面图。图12及图13是驱动装置的顶视图。图14及图15是并合框柱的横断面图。图16及图17是对应于图14及图15驱动装置的正视图。图18是包含外框下部一部分断面的立体图。图4及图5各为横拉窗的左窗扇L与右窗扇R在关闭状态下成一平面的正视图及横断面图。图6及图7是分别为将设于右窗扇R的并合框柱42上的杆柄63转动解除锁扣后,将窗扇R拉离窗框使之向室内移动,进而将其拉至与左窗扇L的并合框柱43重叠位置状态下的正视图及横断面图。图8及图9是分别为将上述右窗扇R拉离窗框并向室内移动,且将左窗扇L向右方横拉状态下的正视图及横断面图。窗扇R与设置于窗框下部14及窗框上部3的连杆28a、28b、28c、28d(容后叙述)以可随意枢动的方式枢结,藉该等连杆的连杆运动可随意结合或脱离的方式嵌装于窗框内。在杆柄63转动后将窗扇R自关闭状态向室内方向拉动可以使它脱离窗框并向左移动,同时,左窗扇L向右横移成为相互叠合状态。接着,就图示的实施例说明使上述动作成为可能的窗型结构及其附属配件。在图10中,左右窗扇R、L各是由分别制造的外窗扇1a、1b及内窗扇2合成一整片的双重玻璃窗扇,而且外窗扇1a、1b为了隔热,在室外侧其四周的框料以铝制成、在室内侧则以木材制成并并合成一体。内窗扇2为木制内框且玻璃G嵌装于其四边的框内,而外窗扇的上部横料9及下部横料12具有玻璃嵌槽10,玻璃G藉玻璃压条11嵌于嵌槽10内,窗框上部突条4及窗框下部突条16以可任意结合或脱离的方式在同一平面上将气密材料7抵压于窗扇上部9及窗扇下部12的周边上。窗框上部3及窗框下部14与上述外窗扇一样由铝及木材制成并合成一体,在窗框上部3及窗框下部14上具有收容室26a、26b。而用来支承窗扇R的滑走体25a、25c系分别内接于窗框14、3并沿窗框14、3作横方向自由滑走。辊轮22a、22b装有可承受推力负荷的止推抽承,而辊轮22a、22b藉轴24a、24b配装于滑走体25a、25c上,而该等辊轮可自由回转地嵌装于收容室26a、26b内的导槽21上。28a、28c是连杆,该两连杆以可任意枢动的方式与滑走体25a、25c枢结,而连动杆31a及31b以枢销30a、30c可自由枢动地枢结于连杆前端。树脂块33a、33b可与连动杆31a、31b自上下方向以任意分离或卡合的方式嵌合,该等树脂块在外窗扇下部35及外窗扇上部37各固定有二个,而外窗扇下部的树脂块固定于上述枢销头部29上方。树脂块33a、33b在水平断面上具有凸出形状(参照图12),其凸出部34(容后说明)嵌入上述连动杆32的刃边切除槽53(容后说明)内,藉此当窗扇R作横向拉动时,可以防止树脂块33a、33b作横向滑动。另,右窗扇R横架于连杆28a、28b上,同时窗扇上端藉角刃38使其无法作前后倾斜,进而使窗扇R保持垂直姿态。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横拉式(门)窗,其特征在于:沿材料长轴方向可自由滑走地嵌装于(门)窗框上部(3)与(门)窗框下部(14)的滑走体(25c)、(25d)及(25a)、(25b)可分成(门)窗框上部侧的滑走体(25c)、(25d)及(门)窗框下部侧的滑走体(25a)、(25b)等两组滑走体;其中每组滑走体被制成构成该组的各滑走体间的间隔保持一定且成一体连续滑走;同时,上述滑走体(25a)、(25b)及(25c)、(25d)分别与(门)窗框下部侧连杆(28a)、(28b)及(门)窗框上部连杆(28c)、(28d)枢结;该等连杆另一端的间隔保持与上述各连杆的枢结点(19a)、(19b)间及(19c)、(19d)间的间隔相同,同时令右(门)窗扇的外框上部与外框下部(37)、(35)分别与上述该等连杆的另一端枢结;藉将右(门)窗扇向前后推拉可以使右(门)窗扇经由上述连杆的连杆运动任意嵌入或脱离窗框。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富田胜秋
申请(专利权)人:友溢贸易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