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窗帘结构,其是由帘体及左、右托架所组成,其特征在于:帘体绕设呈U状而形成一具若干透孔区及遮蔽区的第一、二遮饰段,并设一卷轴及一挂杆分别固设于帘体的两侧端,于帘体的弯折处置放一保持第一、二遮饰段平整的垂重物,左、右托架的一侧设一槽区,于槽区的一侧壁设一与壁面锁固的固定面,另一侧壁垂直向外设一延伸段,且左、右托架于延伸段的适当处分别相对设若干限位槽及枢孔,各供卷轴两侧的套体的定位肋及连动体的枢柱枢容定位,于延伸段四侧各设一透孔,并于每一透孔的两侧各设有第一限位凸块及第二限位凸块与一具调整孔的调整撑件相配合,于调整撑件的一侧凹设嵌槽供挂杆跨置定位。(*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于一种窗帘结构,尤其涉及一种组装上更为灵活便利而不受任何环境的限制的窗帘结构。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为已知的立体组合图,其帘体10的顶端固设一卷轴11,该卷轴11两侧分别设一受操作体12(可设为珠链)控制的卷收装置13及连动体14,于卷收装置13及连动体14的外侧分别凸设一枢转柱131、141而枢置于窗框两侧托架15的U形枢槽151内,令卷收装置13及连动体14可随操作体12的拉动方向带动卷轴11正转或反转以控制帘体10的往上卷收或往下卷放,其中托架15的预定处凹设有若干弧形串接的定位槽152供二杆状的夹持件16并列跨置,且于一侧直角弯设一具贯孔1531的固定面153与壁面锁固,而帘体10的下段预留一适长的延伸段101,该延伸段101向后弯绕并往上穿透于二夹持件16间而覆盖于卷轴11的上方形成一遮饰盖102,并受夹持件16的夹挤固定,于帘体10的弯折处置放一杆状的垂重物17,令帘体10的前段与延伸段101呈平整状间隔相距而形成一前装饰段103,于延伸段101及前装饰段103的周缘面相对设有若干错置的透孔区1011、1031及遮蔽区1012、1032,而可当帘体10卷收调整至延伸段101及前装饰段103的透光区1011、1031相对时,使部份的太阳光或月光由每一透孔区1011、1031照射入室内,或将透孔区1031、1011与遮蔽区1012、1032调整呈相互错置时,光线受遮蔽区1012、1032的区隔,即可使刺眼的阳光变柔,且当前装饰段103的遮蔽区1032与延伸段101的透孔区1011相对时,则形成全面性的遮蔽效果。如上所述的已知结构,其尚有下列的缺失1.尤指其托架15的固定面153仅能与垂直壁面锁设并无法与水平壁面锁设,以致于使用上及组装上较为受限及不便;2.因其帘体10的末端是受二夹持件16的夹制固定,一旦组装上未确实将帘体10夹制于二夹持件16间,则会于操作上产生跳动不稳的现象,致使组装上及使用上均较为繁琐复杂及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窗帘结构,其利用左、右托架于延伸段四侧角所设置的透孔及第一、二限位凸块以供调整撑件可随左、右托架与壁面的组装位置不同而作活动变换组装位置及与帘体挂杆相配合的设计,令该托架于组装上更为灵活便利而不受任何环境的限制。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窗帘结构,尤指其帘体的末端固设一两端具撑件的挂杆直接与调整撑件的嵌槽相卡制定位的设计,不仅可省略传统帘体须穿绕夹制于二夹持件的组装动作,同时可确实使挂杆于帘体的卷收作动上更为稳固,达最佳使用状态。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窗帘结构,其是由帘体及左、右托架所组成,帘体绕设呈U状而形成一具若干透孔区及遮蔽区的第一、二遮饰段,并设一卷轴及一挂杆分别固设于帘体的两侧端,于帘体的弯折处置放一保持第一、二遮饰段平整的垂重物,左、右托架的一侧设一槽区,于槽区的一侧壁设一与壁面锁固的固定面,另一侧壁垂直向外设一延伸段,且左、右托架于延伸段的适当处分别相对设若干限位槽及枢孔,各供卷轴两侧的套体的定位肋及连动体的枢柱枢容定位,于延伸段四侧各设一透孔,并于每一透孔的两侧各设有第一限位凸块及第二限位凸块与一具调整孔的调整撑件相配合,该调整撑件可随左、右托架与壁面的组装位置不同活动变换组装方向,于调整撑件的一侧凹设嵌槽供挂杆跨置定位。挂杆为中空管。挂杆的两侧各设一套接口与一撑件相配合。撑件的一侧设一较小径的套接段,另一侧设一与挂杆同径的撑段,且于撑段的中段处凹设一环形卡槽。左、右托架的槽区设呈]状。左、右托架的固定面贯设若干锁固孔。托架的每一限位槽呈十字相接而形成ㄩ状。左、右托架的第一限位凸块设于透孔的水平侧。左、右托架的第二限位凸块设于透孔的垂直侧。由此,使本技术组装上更为灵活便利而不受任何环境的限制,且利用帘体末端直接固设于一两端具卡槽的挂杆而与调整撑件的嵌槽相配合的设计,可省略传统帘体须穿绕于二夹持件的组装动作,组装上更为简易迅速。附图说明图1为已知的立体组合图。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组合于垂直壁面的使用状态图。图4为图3的局部组合放大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另一立体组合状态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组合于水平壁面的局部组合放大示意图。附图标号20......帘体21......第一遮饰段22......第二遮饰段 211、221......透孔区212、222......遮蔽区23......卷轴 231......套体 2311......定位肋232......连动体2321......枢柱233......操作体24......挂杆241......套接口25......垂重物26......撑件 261......套接段262......撑段 263......卡槽30......左、右托架 31......槽区32......固定面 321......锁固孔33......延伸段 331......限位槽331’......枢孔332......透孔333......第一限位凸块 334......第二限位凸块34......调整撑件 341......调整孔342......嵌槽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其是由帘体20及左、右托架30所组成,其中帘体20绕设呈U状而形成第一遮饰段21及第二遮饰段22,该第一、二遮饰段21、22的表面设有若干呈相对错置的透孔区211、221及遮蔽区212、222,并设一卷轴23及一挂杆24分别固设于帘体20的两侧端,于帘体20的弯折处置放一杆状的垂重物25,而卷轴23两侧各设一组设一具定位肋2311的套体231及一具枢柱2321的连动体232,并设一操作体233(可设为珠链)带动卷轴23旋动,挂杆24可设为中空管,于两侧各设一套接口241,并设一撑件26套固于挂杆24的两侧,该撑件26的一侧设一较小径的套接段261与套接口241相套设定位,另一侧设一与挂杆24同径的撑段262,且于撑段262的中段处凹设一环形卡槽263,左、右托架30的一侧设一呈]状的槽区31,于槽区31的一侧壁设为固定面32,且贯设若干锁固孔321,另一侧壁垂直向外设一延伸段33,且左、右托架30的延伸段33适当处设若干呈十字相接的ㄩ状限位槽331及枢孔331’,而每一枢孔331’各相对于一限位槽331的末端段,于延伸段33四侧壁各设一透孔332,且透孔332的一垂直侧及一水平侧各设有第一限位凸块333及第二限位凸块334与一调整撑件34相配合,该调整撑件34的一侧设一椭圆状调整孔341,另一侧凹设U状嵌槽342。其欲组装时,如图3所示,为本技术组合于垂直壁面的使用状态图,先将二调整撑件34的调整孔341与左、右托架30一侧的透孔332及第一限位凸块333相对而贴合于延伸段33的内壁,使调整撑件34凸伸于槽区31内恰受第一限位凸块333的挡卡,再予以螺丝锁固,随后依卷轴23的尺寸位置将左右托架30的固定面32相对贴靠于垂直壁面,并由锁固孔321予以螺丝锁固,令左、右托架30的其中一限位槽331恰与一枢孔331’相对,以供套体231的定位肋2311及连动体2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粘效维,
申请(专利权)人:粘效维,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