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U型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576527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16 02: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U型架,包括底板、侧板和弧形梁,所述侧板为两个,两个侧板立在底板的左右两侧,所述弧形梁有多个,每个侧板底边与底板的侧边之间通过一排弧形梁相连,使底板和两个侧板之间形成U形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汽车U型架,U型结构能增强货厢举升强度,车架底部两侧采用的多个弧形梁结构相比于现有技术能够节省材料,从而达到货厢轻量化,同时U型有利于货物下滑,减少卸载造成侧翻的安全事故。

U-frame of automobil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automobile U-shaped frame, which comprises a bottom plate, a side plate and an arc beam. The side plates are two, and the two side plates are standing on the left and right sides of the bottom plate. The arc beams are many, and the bottom edges of each side plate are connected with the side edges of the bottom plate through a row of arc beams, thus forming a U-shaped structure between the bottom plate and the two side plates. The U-shaped structure of the automobile U-shaped frame can enhance the lift of the cargo compartment. Strength,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the multi-arc beam structure on both sides of the bottom of the frame can save material, thus achieving lightweight cargo compartment, while U-shaped is conducive to the slippage of cargo, reducing the safety accident of rollover caused by unload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U型架
本专利技术属于货车强化
,尤其涉及一种汽车U型架。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逐渐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尤其是车辆作为交通运输工具的大范围普及应用,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农村,都已经逐渐取代了人们的步履和畜力运输,为人们创造了快捷、方便、舒适的生活条件,同时为了卸货的方便,目前货车普遍采用翻斗结构,利用液压设备将车架支撑起来至倾斜一定角度,使车厢内的货物自动滑落,现有技术中车架均为平底,底板与侧板之间形成棱角,当装载沙子等物料时,卸货时常出现卡料现象,不便于卸货,需较大倾角才能够满足卸货的要求,容易造成侧翻,而且侧板与底板之间的夹角处产生较强的应力集中,车身承重受限,结构稳定性差,易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U型架,U型结构能增强货厢举升强度,车架底部两侧采用的多个弧形梁结构相比于现有技术能够节省材料,从而达到货厢轻量化,同时U型有利于货物下滑,减少卸载造成侧翻的安全事故,。本专利技术的汽车U型架,包括底板、侧板和弧形梁,所述侧板为两个,两个侧板立在底板的左右两侧,所述弧形梁有多个,每个侧板底边与底板的侧边之间通过一排弧形梁相连,使底板和两个侧板之间形成U形结构。进一步,所述弧形梁与底板和侧板之间均以切线方向相接,实现光滑过度,消除棱角结构,利于卸货。进一步,每排弧形梁均匀排列,相邻两个弧形梁之间的距离不大于50cm,结构合理,整体重量均匀,而且能够均匀受力,同时保证结构强度,提高耐用性。进一步,所述弧形梁采用方钢制成,结构刚性好,抗变形能力强,同时方钢制成的弧形梁能形成弧形的支撑面,与车厢接触面积大,承重能力强。进一步,还包括前横梁,所述前横梁固定于底板前边部,前横梁的两端固定有前立柱,两个前立柱分别与侧板焊接固定,两个前立柱之间固定有前挡板,前挡板高于前横梁并且通过三个支撑柱与前横梁相连,有效的限定了车厢的安装空间,并能够为车厢提供一定的安装基础。进一步,还包括后横梁,所述后横梁固定于底板的后边部,后横梁的两端固定有后立柱,两个后立柱分别与侧板焊接固定,能在整体上对车架进行结构加强,提高车架的抗扭强度,同时为车厢的后侧板提供安装基础。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汽车U型架,U型结构能增强货厢举升强度,车架底部两侧采用的多个弧形梁结构相比于现有技术能够节省材料,从而达到货厢轻量化,同时U型有利于货物下滑,减少卸载造成侧翻的安全事故。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专利技术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汽车U型架,包括底板3、侧板2和弧形梁1,所述侧板2为两个,两个侧板2立在底板3的左右两侧,所述弧形梁1有多个,每个侧板2底边与底板3的侧边之间通过一排弧形梁1相连,使底板3和两个侧板2之间形成U形结构。本实施例中,所述弧形梁1与底板3和侧板2之间均以切线方向相接,实现光滑过度,消除棱角结构,利于卸货。本实施例中,每排弧形梁1均匀排列,相邻两个弧形梁1之间的距离不大于50cm,结构合理,整体重量均匀,而且能够均匀受力,同时保证结构强度,提高耐用性。本实施例中,所述弧形梁1采用方钢制成,结构刚性好,抗变形能力强,同时方钢制成的弧形梁1能形成弧形的支撑面,与车厢接触面积大,承重能力强。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前横梁4,所述前横梁4固定于底板3前边部,前横梁4的两端固定有前立柱5,两个前立柱5分别与侧板2焊接固定,两个前立柱5之间固定有前挡板6,前挡板6高于前横梁4并且通过三个支撑柱7与前横梁4相连,有效的限定了车厢的安装空间,并能够为车厢提供一定的安装基础。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后横梁8,所述后横梁8固定于底板3的后边部,后横梁8的两端固定有后立柱9,两个后立柱9分别与侧板2焊接固定,能在整体上对车架进行结构加强,提高车架的抗扭强度,同时为车厢的后侧板2提供安装基础。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专利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U型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侧板和弧形梁,所述侧板为两个,两个侧板立在底板的左右两侧,所述弧形梁有多个,每个侧板底边与底板的侧边之间通过一排弧形梁相连,使底板和两个侧板之间形成U形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U型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侧板和弧形梁,所述侧板为两个,两个侧板立在底板的左右两侧,所述弧形梁有多个,每个侧板底边与底板的侧边之间通过一排弧形梁相连,使底板和两个侧板之间形成U形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U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梁与底板和侧板之间均以切线方向相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U型架,其特征在于:每排弧形梁均匀排列,相邻两个弧形梁之间的距离不大于50cm。4.根据权利要求3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铁华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省铁华强力专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