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嘉志专利>正文

一种提压心肺复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572132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16 01: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提压心肺复苏装置,包括底座和把手,把手与底座之间布置有气缸,气缸内布置有活塞机构,气缸下端布置有单向气门,底座中贯穿有若干个第一管道,各第一管道的一端均通向单向气门,各第一管道的另一端均布置有吸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计活塞机构和单向气门紧紧吸附在病人胸部或腹部,活塞机构上下运动可将空气从气缸排出,单向气门可保持住装置与病人胸腹之间的负压;使用时手握把手,手指扣动拉杆即可带动活塞机构向上运动,气缸内的弹性件控制活塞机构向下运动,从而活塞机构完成上下运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既可成对使用,也可单个使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便捷,使用时便于控制吸附力度,可广泛应用于医疗器械领域。

A Pressure-lift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pressurize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base and a handle, a cylinder arranged between the handle and the base, a piston mechanism arranged in the cylinder, a unidirectional valve arranged at the lower end of the cylinder, a number of first pipes running through the base, one end of each first pipe leading to a unidirectional valve, and suckers arranged at the other end of each first pipe. The utility model tightly adsorbs the piston mechanism and the one-way valve on the patient's chest or abdomen by designing the piston mechanism, and the air can be discharged from the cylinder by the up-down motion of the piston mechanism, and the one-way valve can keep the negative pressure between the device and the patient's chest and abdomen; when the piston mechanism is used, the piston mechanism can be driven upward by grasping the handle with the finger, and the elastic parts in the cylinder can control the downward The piston mechanism completes up and down motion; the utility model can be used in pairs or individually.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convenient operation and easy control of adsorption strength when used, and can be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 of medical devic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提压心肺复苏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提压心肺复苏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胸外按压式心肺复苏术最常用的方法,常规做法是在胸前区下1/3中央以30:2的按压比例以及约5cm的按压深度进行,规范的胸外按压可以使心脏骤停的病人及时补充大脑供血,恢复血流循环。然而长期研究发现,胸外按压存在诸多缺点,比如持续的胸外按压易导致病人回心血量不足、肋骨骨折、血气胸等等,针对合并有胸部损伤的病人,特别是肋骨骨折的病人,胸外按压并不适用。另外,在灾难救援现场、战场等恶劣环境中,心脏骤停合并胸部损伤的病人并不少见。因此,针对一些不适合做胸外按压的病人,可以尝试使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并且在腹部被提起过程中,膈肌下移造成的胸腔负压可以增加回心血量,减少心肌损伤,救治效果甚至优于单纯胸外按压。已有的临床应用中也证实,腹部提压确实能有效起到复苏效果。国内公告号CN101926725A公开的一种感控式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器,该装置更适合于在院内救治使用,在院外急救现场往往环境复杂多变,电子驱动的设备无可避免出现续航不足,携带不便的问题,在高原恶寒救治环境中,该装置同样面临重重考验。国内公告号为CN204951568U公开的一种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器,通过推杆电机推动按压吸盘往复运动进行心肺复苏,使用前需要根据患者腰围大小设定宽度,该装置存在以下缺点:由于心脏骤停病人抢救时间窗短暂,而该装置安装调试相对耗时,而且不适用于体型各异的病人,在分秒必争的救治过程中会耽误时间。另外,该装置所述的按压吸盘仅仅利用吸盘自身的吸附作用吸起腹部,由于腹部皮肤皱褶多,单纯的吸盘无法提供足够的吸附力提起腹部皮肤,因此该装置不适用于实际救援场景。国内公告号为CN203564508U公开的一种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器,通过双侧横向提升杆拉动活塞产生负压,从而吸附在腹壁上,但是此装置仅包含一个吸附面,无法有效地吸附体型较大的病人腹壁。而且由于存在不能反复彻底抽气的功能,在提拉一次活塞后,无法保证吸盘可以牢固吸附于皮肤上,其次,该装置虽然结构简单,但是操作很不方便,一个操作者难以独自完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提压心肺复苏装置,该装置便于携带,便于操作,对胸部或腹部吸附效果非常好。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提压心肺复苏装置,包括底座和位于所述底座上方的把手,所述把手与底座之间布置有气缸,所述气缸内布置有可将空气排出气缸的活塞机构,所述气缸下端布置有只允许气体进入气缸的单向气门,所述底座中贯穿有若干个第一管道,各所述第一管道的一端均通向所述单向气门,各所述第一管道的另一端均布置吸盘。进一步,所述单向气门包括贯穿所述气缸底部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靠近所述气缸内部的一端直径大于第二通孔靠近所述气缸外部的一端直径,所述第二通孔靠近所述气缸内部的一端内布置有密封珠,所述密封珠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通孔靠近所述气缸外部的一端直径但小于所述第二通孔靠近所述气缸内部的一端直径。进一步,所述活塞机构包括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下端伸入所述气缸的内部,所述活塞杆的下端布置有排气组件,所述排气组件的侧壁与所述气缸的内侧壁相匹配,所述气缸内部被所述排气组件分为上气腔和下气腔。进一步,所述排气组件与所述气缸上端内壁之间布置有弹性件。进一步,所述排气组件包括密封框、位于所述密封框上方的上挡板和位于所述密封框下方的下挡板;所述密封框的上端面与所述上挡板的下端面之间存有缝隙,所述密封框的下端面与所述下挡板的上端面之间存有缝隙;所述密封框的上端面与所述上挡板的下端面贴合时,所述上气腔和所述下气腔连通,所述密封框的下端面与所述下挡板的上端面贴合时,所述上气腔与所述下气腔隔断。进一步,所述密封框的外侧壁与所述气缸的内侧壁接触,所述下挡板的侧壁与所述气缸的内侧壁之间存有缝隙,该缝隙的宽度小于所述密封框外侧壁与内侧壁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所述上挡板上布置有至少一个第一通孔,所述上挡板的下端面与所述密封框的上端面贴合时,所述上气腔与所述下气腔之间通过各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下挡板与所述气缸内侧壁之间的缝隙连通。进一步,各所述第一管道贯穿所述底座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各所述第一管道位于所述底座上端面的出口均与所述第二孔连通,各所述吸盘分别布置在各所述第一管道位于所述底座下端面的出口。进一步,所述把手内布置有可被使用者触碰到的拉杆,所述拉杆布置在所述活塞杆的顶端。进一步,所述单向气门的上方布置有可封住所述第一孔的密封片,所述密封片的侧壁与所述气缸的内壁之间存有缝隙。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设计活塞机构和单向气门将该装置紧紧吸附在病人腹部或胸部;在气缸中设计可上下运动的活塞机构将空气从气缸上部排出;在气缸底部设计具有第二通孔和可以封住第二通孔的密封珠、密封片等结构的单向气门,可保持住装置与病人胸腹之间形成的负压;使用时手握把手,手指扣动拉杆即可带动活塞机构向上运动,气缸内的弹性件控制活塞机构向下运动,从而活塞机构完成上下运动;本技术通常为成对使用,可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调整装置吸附的位置,若病人为儿童或体型较小,也可使用单个装置。本技术结构简单,操作便捷,使用时便于控制吸附力度,可广泛应用于医疗器械领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上视图;图4为活塞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图1至图4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一种提压心肺复苏装置,该装置通常为成对使用。每一个均包括底座5和位于所述底座5上方的把手1,所述把手1与底座5之间布置有气缸3,所述气缸3下端布置有只允许气体进入气缸3的单向气门,所述单向气门将布置在底座5上的各吸盘51与所述气缸3连通。所述气缸3内布置有上下运动的活塞机构,所述活塞机构包括活塞杆22。所述活塞杆22下端从所述气缸3的顶部伸入所述气缸3内部,所述活塞杆22的下端布置有排气组件,所述排气组件的侧壁与所述气缸3的内侧壁相匹配,所述气缸3内部被所述排气组件分为上气腔和下气腔。本实施例中,所述气缸3的内部为一圆柱腔体。所述把手1为方形环状结构,大小正好适合成年人的手伸入环状结构内手持,把手1上用于手持处为波浪形曲面,并且该处覆盖有硅胶,使得抓持后与手掌受力面相适,增加舒适性和防滑。所述把手1下端则与所述气缸3抵接,所述气缸3顶部布置有第一开孔,所述活塞杆22的下端穿过所述第一开孔,所述活塞杆22的下端位于所述气缸3内,所述活塞杆22的上端位于所述把手1内。所述排气组件与所述气缸3上端内壁之间布置有弹性件。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为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套在所述活塞杆上,所述压缩弹簧的上端与所述气缸3上端内壁抵接,所述压缩弹簧的下端与所述排气组件的上端抵接。所述把手1内布置有可被使用者触碰到的拉杆21,所述拉杆21可带动所述活塞机构向上运动,所述拉杆21布置在所述活塞杆22的顶端。本实施例中,使用者握持所述把手1时,使用者的手指可扣动拉杆21使其向上运动,进而将所述活塞机构拉动向上运动,手指松开后,所述活塞机构受压缩弹簧的挤压向下运动。所述排气组件包括密封框、位于所述密封框上方的上挡板23和位于所述密封框下方的下挡板25,所述上挡板23和下挡板25均是固定在所述活塞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提压心肺复苏装置,包括底座(5)和位于所述底座(5)上方的把手(1),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1)与底座(5)之间布置有气缸(3),所述气缸(3)内布置有可将空气排出气缸(3)的活塞机构,所述气缸(3)下端布置有只允许气体进入气缸(3)的单向气门,所述底座(5)中贯穿有若干个第一管道,各所述第一管道的一端均通向所述单向气门,各所述第一管道的另一端均布置有吸盘(5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压心肺复苏装置,包括底座(5)和位于所述底座(5)上方的把手(1),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1)与底座(5)之间布置有气缸(3),所述气缸(3)内布置有可将空气排出气缸(3)的活塞机构,所述气缸(3)下端布置有只允许气体进入气缸(3)的单向气门,所述底座(5)中贯穿有若干个第一管道,各所述第一管道的一端均通向所述单向气门,各所述第一管道的另一端均布置有吸盘(5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压心肺复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气门包括贯穿所述气缸(3)底部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为阶梯孔,所述阶梯孔包括靠近所述气缸(3)内部的第一孔和靠近所述气缸(3)外部的第二孔,且所述第一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孔的直径,所述第二通孔靠近所述气缸(3)内部的一端内布置有密封珠(42),所述密封珠(42)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通孔靠近所述气缸(3)外部的一端直径但小于所述第二通孔靠近所述气缸(3)内部的一端直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提压心肺复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机构包括活塞杆(22),所述活塞杆(22)的下端伸入所述气缸(3)的内部,所述活塞杆(22)的下端布置有排气组件,所述排气组件的侧壁与所述气缸(3)的内侧壁相匹配,所述气缸(3)内部被所述排气组件分为上气腔和下气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提压心肺复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组件与所述气缸(3)上端内壁之间布置有弹性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提压心肺复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组件包括密封框、位于所述密封框上方的上挡板(23)和位于所述密封框下方的下挡板(2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嘉志陈心语李嘉伟崔嘉晗张旺明
申请(专利权)人:陈嘉志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