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纱窗,它包括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网体设置于框体及配置于框体上的卷收机构之间;框体一端的两侧分别设有具凹陷槽的固定部,且于框体两侧分别设有导轨;卷收机构系配置于框体一端两侧的固定部中,其包括内设致动元件的轴体及分别组设于轴体两端的调整结构及拆装结构;网体的一端系配置于轴体的外侧缘,其另一端设有两端滑设于框体两侧的导轨中的导杆。(*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纱窗,特别是一种电动纱窗。
技术介绍
一般习用的滚筒式纱窗包括壳体、枢设于壳体内部的纱窗组件、两固定座及具有固掣块的弹掣组件。壳体内部的一侧设有嵌设毛刷条的容置槽。纱窗组件至少包括中心杆及纱网。纱网的外侧端系卡塞于接板片的孔槽内。中心杆的一端塞掣塞块,弹掣组件系组设于中心杆的另一端的内部,并令其上固掣块塞于中心杆内,且与位于此端的固定座固定。两固定座以其上锁接孔锁固于壳体上、下侧。弹掣组件与相对应侧固定座一并卷绕过回转而具弹性回复力,以借固定座而锁固于壳体上,使纱网向外拉时具有自动收回的功能,其特征为塞设于中心杆两端的塞块及固掣块系于其外缘对应轴向设有适可套掣包覆中心杆两外端以形成封闭的外环部;拉板片的孔槽为内具数条凸且,以使纱窗塞入后再行压掣,以增加咬掣稳固。虽然习知的滚筒式纱窗可借拉板片施以外力将纱网拉出,并借弹掣组件与固定座一并卷绕回转而具弹性回复力后,使纱网向外拉出时具自动收回的功能,但是由于每个使用者将纱网拉出时的力道并不相同,若施力太大即造成弹掣组件损坏,进而使纱网拉至一半卡住;或纱网根本无法拉出壳体内的现象,导致使用上的不方便,而且,当滚筒式纱窗结构损坏时,使用者必须将整个纱窗结构的各元件拆解,才可进行损坏部分的拆换及修理,故,习用的滚筒式纱窗并不能符合使用者所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卷收网体、可调整卷收机构水平位置、易拆卸的电动纱窗。本技术包括框体、卷收机构及网体;框体一端的两侧分别设有具凹陷槽的固定部,且于框体两侧分别设有导轨;卷收机构系配置于框体一端两侧的固定部中,其包括内设致动元件的轴体及分别组设于轴体两端的调整结构及拆装结构;网体设置于框体及配置于框体上的卷收机构之间,其一端系配置于轴体的外侧缘,其另一端设有两端滑设于框体两侧的导轨中的导杆。其中调整结构包括固设于轴体一端的接合部及设置于框体一端侧固定部凹陷槽中且与接合部套接的调整件。接合部一端的端面设有可供轴体一端插设的套接部,接合部另一端的端面设有可与调整件套接的凸出部。调整件的中央处开设借以与接合部的凸出部套接的贯穿孔,并于调整件的底部设有轴向贯穿贯穿孔且为内六角螺丝的顶掣元件。拆装结构包括固设于轴体另一端的套筒、部分露出状设于套筒内的杆体及设于套筒内并顶持于套筒与杆体之间的弹性元件;杆体的露出套筒部分套设借以组设于框体固定部的凹陷槽内的轴承。杆体的露出套筒部分套设借以防止拆装结构于运用途脱落的套件。由于本技术包括框体、卷收机构及网体;框体一端的两侧分别设有具凹陷槽的固定部,且于框体两侧分别设有导轨;卷收机构系配置于框体一端两侧的固定部中,其包括内设致动元件的轴体及分别组设于轴体两端的调整结构及拆装结构;网体设置于框体及配置于框体上的卷收机构之间,其一端系配置于轴体的外侧缘,其另一端设有两端滑设于框体两侧的导轨中的导杆。使用时,使卷收机构轴体内致动元件连接外部电源而被启动,以使卷收机构的轴体旋转作卷收动作,并带动于两端分别配置于轴体的侧缘及设有滑设于框体两侧导轨内导杆的网体平整地往上拉引并卷收。当本技术使用一段时间后或因配置而致使卷收机构倾斜而无法与框体保持水平时,使用者可借调整结构达到将卷收机构调整至水平位置或所需的位置。当本技术使用一段时间后欲更换网体时,或因故必须拆卸卷收机构时,使用者仅需将卷收机构的轴体往框体装设拆装结构端施以外力,借由拆装结构即可将卷收机构自框体上卸下或将卷收机构组设于框体上,达到易于拆装的功效。不仅可卷收网体,而且可调整卷收机构水平位置、易拆卸,从而达到本技术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分解结构示意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使用状态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调整结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拆装结构使用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包括框体1、卷收机构2及网体3。如图2所示,框体1一端的两侧分别设有具凹陷槽111、111a的固定部11、11a,且于框体1两侧分别设有导轨12。卷收机构2系配置于框体1一端两侧的固定部11、11a中,其包括内设致动元件24的轴体21及分别组设于轴体21两端的调整结构22及拆装结构23。调整结构22包括固设于轴体21一端的接合部221及设置于框体1一端侧固定部11a凹陷槽111a中且与接合部221套接的调整件224。接合部221一端的端面设有可供轴体21一端插设的套接部222,接合部221另一端的端面设有可与调整件224套接的凸出部223。调整件224的中央处开设借以与接合部221的凸出部223套接的贯穿孔225,并于调整件224的底部设有轴向贯穿贯穿孔225的顶掣元件226,顶掣元件226可为内六角螺丝。拆装结构23包括固设于轴体21另一端的套筒231、部分露出状设于套筒231内的杆体232及设于套筒231内并顶持于套筒231与杆体232之间的弹性元件233。杆体232的露出套筒231部分套设套件235及借以组设于框体1固定部11的凹陷槽111内的轴承234。借由套件235防止拆装结构23的杆体232于运用途中受挤压而内缩进而导致卷收机构2脱落的情形发生。致动元件24供连接外部电源,借以使卷收机构2作卷收动作。如图3所示,网体3的一端系配置于轴体21的外侧缘,其另一端设有导杆31,导杆31的两端滑设于框体1两侧的导轨12中。使用时,如图3所示,致动元件24连接外部电源而被启动,以使卷收机构2作转动轴体21的卷收动作,并带动于两端分别配置于轴体21的侧缘及设有滑设于框体1两侧导轨12内导杆31的网体3平整地往上拉引并卷收。如图4所示,当本技术使用一段时间后或因配置而致使卷收机构2倾斜而无法与框体1保持水平时,使用者仅需以与轴向设置于调整件224上顶掣元件226相配合的工具4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顶掣元件226,以使顶掣元件226作升、降动作,又因调整件224上的贯穿孔225系与接合部221的凸出部223套接,因此,当顶掣元件226借由工具4作上升动作时,顶掣元件226即会顶掣于凸出部223的底部,顶掣元件226推动卷收机构2而调整至所需的位置;反之当顶掣元件226借由工具4作下降动作时,由于顶掣元件226原本即顶掣于凸出部223的底部,因此,当顶掣元件226下降时轴体21一端接合部221上的凸出部223亦会随之下降,便可连带使卷收机构2被调整至所需位置,如此,即可使本技术借调整结构22达到将卷收机构2调整至水平位置或所需的位置。如图5所示,当本技术使用一段时间后欲更换网体3时,或因故必须拆卸卷收机构2时,使用者仅需将卷收机构2的轴体21往框体1装设拆装结构23端施以外力,使拆装结构23的套筒231往框体1固定部11方向移动,压缩设置于套筒231与杆体232之间的弹性元件233而使杆体232外露于套筒231的部分的杆体232内缩,轴体21连同调整结构22往框体1装设拆装结构23侧的固定部11移动,由于调整件224的贯穿孔225与接合部221的凸出部223系呈相互套接状态,故当轴体21往框体1装设拆装结构23侧的固定部11移动时,接合部221的凸出部223即会自调整件224的贯穿孔225中被拉出而形成分离状态,如此,即可将卷收机构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诺伯特利禾,
申请(专利权)人:诺伯特利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