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弃锚器强度加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536174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9 06: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弃锚器强度加强结构,在锚链筒壁上且在圆筒型舾装结构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以圆筒型舾装结构的横向中轴线对称的水平加筋;上下两个水平加筋之间且位于圆筒型舾装结构两侧均设置有垂向加筋;在圆筒型舾装结构筒壁左右两侧与垂向加筋之间均设置有水平肘板,水平肘板一端与垂向加筋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在圆筒型舾装结构的筒壁上;上下两个水平加筋之间还设置有垂向肘板,垂向肘板包括圆筒型舾装结构筒壁与环形水平加筋之间的第一垂向肘板部分,以及位于圆筒型舾装结构内的第二垂向肘板部分。本发明专利技术将弃锚器端部的集中力,通过增加肘板和加筋,将集中力逐步释放到加强构件上,从而有效地保护弃锚器和连带的锚链筒壁结构。

A Strength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of Abandoned Anchor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strength strengthening structure of an anchor discarder, in which horizontal stiffeners symmetrical to the transverse central axis of the cylindrical outfitting structure are arranged on the wall of the anchor chain cylinder and on both sides of the cylindrical outfitting structure; vertical stiffeners are arranged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horizontal stiffeners and on both sides of the cylindrical outfitting structure; and vertical stiffeners are arranged between the left and right sides of the cylindrical outfitting structure cylinder wall and the vertical stiffeners. Horizontal elbows are provided, one end of the horizontal elbow plate is fixed with vertical stiffeners, the other end is fixed on the cylinder wall of the cylindrical outfitting structure; vertical elbows are also arranged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horizontal stiffeners. The vertical elbows include the first vertical elbow plate between the cylinder wall of the outfitting structure and the horizontal ring stiffeners, and the second vertical elbow plate located in the cylindrical outfitting structure. Points. By increasing the elbow plate and reinforcement, the concentrated force at the end of the anchor discarder is gradually released to the reinforced member, thereby effectively protecting the anchor discarder and the associated anchor chain barrel wall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弃锚器强度加强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船舶制造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弃锚器强度加强结构。
技术介绍
弃锚器是船舶上遇突发性险情紧急弃锚的装置。弃锚器有多种形式,简易弃锚器,螺旋弃锚器,插闩式弃锚器。它们的主要功能当船舶在海上抛锚时,在特殊倩况下需应急起锚,如果当时锚机发生故障不能及时起锚将威胁船舶的安全,船员必需立即到锚链舱外侧操作弃锚器,使末端链环与弃锚器脱开起到弃锚的功能保证船舶安全航行。因此弃锚器是锚设备中的主要部件。目前业界普遍使用的弃锚器原理大同小异,但是整体操作起来比较繁琐,链环与弃锚器的连接与脱开过程较为费时费力。弃锚器固定在船舶锚链筒壁上,以往弃锚器的端部很少增加适当的结构加强结构,当遇到危险状况时,弃锚器及其连带的锚链筒壁很容易被破坏,即结构强度无法满足要求。现有的弃锚器遇到特殊紧急状况时,当锚链承受力很大时,弃链器很容易发生很大变形甚至被拉断,弃锚器及其连带构件很容易被破坏,当弃锚器端部变形很大时很容易被拉飞,危险性很大。如图1所示,圆筒型舾装结构3的位移很大时,锚链筒壁1被极大地破坏,此时圆筒型舾装结构的插销4及锚链2等很容易被拉飞,装置的总体可靠性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在此提供一种弃锚器结构加强形式,使弃锚器在危险状况时也能满足结构强度的要求,提高弃锚器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提高弃锚器及其连带构件的结构强度。具体方案如下:一种弃锚器强度加强结构,弃锚器包括锚链、插销和圆筒型舾装结构,插销安装在圆筒型舾装结构中,锚链插在插销上,圆筒型舾装结构固定在锚链筒壁的外表面,在锚链筒壁上且在圆筒型舾装结构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以圆筒型舾装结构的横向中轴线对称的水平加筋,上下两个水平加筋与圆筒型舾装结构的上下两侧留有距离;上下两个水平加筋之间且位于圆筒型舾装结构两侧均设置有垂向加筋;在圆筒型舾装结构筒壁左右两侧与垂向加筋之间均设置有水平肘板,水平肘板一端与垂向加筋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在圆筒型舾装结构的筒壁上;上下两个水平加筋之间还设置有垂向肘板,垂向肘板包括圆筒型舾装结构筒壁与环形水平加筋之间的第一垂向肘板部分,以及位于圆筒型舾装结构内的第二垂向肘板部分,第一垂向肘板部分的两端分别与环形水平加筋、圆筒型舾装结构固定连接,第二垂向肘板部分的两端与圆筒型舾装结构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一垂向肘板部分和第二垂向肘板部分处于同一直线上。进一步的,上下两个水平加筋之间设有偶数个关于圆筒型舾装结构纵向中轴线对称的垂向肘板。进一步的,所述环形水平加筋为扁钢或T型材。进一步的,垂向加筋、垂向肘板与水平加筋、圆筒型舾装结构的接触端部与水平加筋、圆筒型舾装结构齐平。进一步的,水平肘板与垂向加筋、圆筒型舾装结构的接触端部与垂向加筋、圆筒型舾装结构齐平。进一步的,水平加筋与垂向加筋、垂向肘板的接触部分设有水平向前延伸的帽檐结构。本专利技术将弃锚器端部的集中力,通过增加肘板和加筋,将集中力逐步释放到加强构件上,从而有效地保护弃锚器和连带的锚链筒壁结构。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当前弃锚器的示意图;图2为一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弃锚器强度加强结构的主视图;图3为一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弃锚器强度加强结构的侧视图;图4为一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弃锚器强度加强结构的立体图;图5为一实施例中,弃锚器强度加强结构的水平加筋具有加强帽檐结构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专利技术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专利技术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专利技术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为了彻底理解本专利技术,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步骤以及详细的结构,以便阐释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专利技术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弃锚器强度加强结构,弃锚器包括锚链2、插销4和圆筒型舾装结构3,插销安装在圆筒型舾装结构3中,锚链插在插销上,圆筒型舾装结构3固定在锚链筒壁的外表面,在锚链筒壁上且在圆筒型舾装结构3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以圆筒型舾装结构3的横向中轴线对称的环形水平加筋6,上下两个水平加筋6与圆筒型舾装结构3的上下两侧留有距离;上下两个水平加筋6之间且位于圆筒型舾装结构3两侧均设置有垂向加筋8;在圆筒型舾装结构筒壁左右两侧与垂向加筋8之间均设置有水平肘板7,水平肘板7一端与垂向加筋8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在圆筒型舾装结构3的筒壁上;上下两个水平加筋6之间还设置有垂向肘板5,垂向肘板5包括圆筒型舾装结构3筒壁与环形水平加筋6之间的第一垂向肘板部分5a,以及位于圆筒型舾装结构3内的第二垂向肘板部分5b,第一垂向肘板部分5a的两端分别与环形水平加筋6、圆筒型舾装结构3固定连接,第二垂向肘板部分5b的两端与圆筒型舾装结构3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一垂向肘板部分5a和第二垂向肘板部分5b处于同一直线上。本专利技术将弃锚器端部的集中力,通过增加肘板和加筋,将集中力逐步释放到加强构件上,从而有效地保护弃锚器和连带的锚链筒壁结构。在本专利技术一可选的实施例中,上下两个水平加筋6之间设有偶数个关于圆筒型舾装结构3纵向中轴线对称的垂向肘板5。在本专利技术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环形水平加筋6为扁钢或T型材。在本专利技术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垂向加筋8、垂向肘板5与水平加筋6、圆筒型舾装结构3的接触端部与水平加筋6、圆筒型舾装结构3齐平。在本专利技术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水平肘板7与垂向加筋8、圆筒型舾装结构3的接触端部与垂向加筋8、圆筒型舾装结构3齐平。进一步如图5所示,在水平加筋6与垂向加筋8、垂向肘板5的接触部分还可以设有前凸20mm的帽檐结构6a,同时边缘设置有扁钢,两端通过削斜光滑过渡到环形加筋6,可以进一步加强整体结构,同时减少材料使用量,控制成本。本专利技术通过肘板和加筋结构,增大弃锚器固定装置的结构强度;增强弃锚器的可靠性,有效降低弃锚器被拉飞时的危险。以上对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其中未尽详细描述的设备和结构应该理解为用本领域中的普通方式予以实施;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
技术实现思路
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这并不影响本专利技术的实质内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弃锚器强度加强结构,弃锚器包括锚链、插销和圆筒型舾装结构(3),插销安装在圆筒型舾装结构(3)中,锚链插在插销上,圆筒型舾装结构(3)固定在锚链筒壁的外表面,其特征在于,在锚链筒壁上且在圆筒型舾装结构(3)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以圆筒型舾装结构(3)的横向中轴线对称的水平加筋(6),上下两个水平加筋(6)与圆筒型舾装结构(3)的上下两侧留有距离;上下两个水平加筋(6)之间且位于圆筒型舾装结构(3)两侧均设置有垂向加筋(8);在圆筒型舾装结构(3)筒壁左右两侧与垂向加筋(8)之间均设置有水平肘板(7),水平肘板(7)一端与垂向加筋(8)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在圆筒型舾装结构(3)的筒壁上;上下两个水平加筋(6)之间还设置有垂向肘板(5),垂向肘板(5)包括圆筒型舾装结构(3)筒壁与环形水平加筋(6)之间的第一垂向肘板部分(5a),以及位于圆筒型舾装结构(3)内的第二垂向肘板部分(5b),第一垂向肘板部分(5a)的两端分别与环形水平加筋(6)、圆筒型舾装结构(3)固定连接,第二垂向肘板部分(5b)的两端与圆筒型舾装结构(3)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一垂向肘板部分(5a)和第二垂向肘板部分(5b)处于同一直线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弃锚器强度加强结构,弃锚器包括锚链、插销和圆筒型舾装结构(3),插销安装在圆筒型舾装结构(3)中,锚链插在插销上,圆筒型舾装结构(3)固定在锚链筒壁的外表面,其特征在于,在锚链筒壁上且在圆筒型舾装结构(3)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以圆筒型舾装结构(3)的横向中轴线对称的水平加筋(6),上下两个水平加筋(6)与圆筒型舾装结构(3)的上下两侧留有距离;上下两个水平加筋(6)之间且位于圆筒型舾装结构(3)两侧均设置有垂向加筋(8);在圆筒型舾装结构(3)筒壁左右两侧与垂向加筋(8)之间均设置有水平肘板(7),水平肘板(7)一端与垂向加筋(8)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在圆筒型舾装结构(3)的筒壁上;上下两个水平加筋(6)之间还设置有垂向肘板(5),垂向肘板(5)包括圆筒型舾装结构(3)筒壁与环形水平加筋(6)之间的第一垂向肘板部分(5a),以及位于圆筒型舾装结构(3)内的第二垂向肘板部分(5b),第一垂向肘板部分(5a)的两端分别与环形水平加筋(6)、圆筒型舾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茂生赵文斌高峰冯伟韩斌高嵩胡伟成叶旭尤恽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六零四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