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可上、下移动的气窗叶片装置,包括一矩形框体与复数叶片,框体左、右内侧各设有一左导槽与一右导槽,该左导槽与右导槽在至少一水平相对位置处上形成有一挂耳槽,复数叶片前后两侧各与一织带连结固定,且复数叶片在左右两端各设有一插轴,而左右两端的该插轴分别插设于左导槽与右导槽上,使复数叶片可自由旋转,且让复数叶片可在框体上下移动,又该插轴可滑入挂耳槽而固定复数叶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克服了现有气窗叶片装置其叶片皆是枢设于框体上固定位置,因而透光性均会受到影响而导致最大光照效果无法满足使用者需求的缺陷,能够让使用者依需求而移动叶片,并且透光性不会受到影响,而可达到最大光照效果,让光照能够满足使用者的需求。(*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气窗叶片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能够让使用者依需求而移动叶片,并且透光性不会受到影响,而可达到最大光照效果,让光照能够满足使用者需求的可上、下移动的气窗叶片装置。
技术介绍
请参阅图1与图2所示,图1是现有习知的气窗叶片呈敞开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习知的气窗叶片呈闭合的结构示意图。现有习知的百叶气窗1,主要包括有一框体2,该框体2中间等距排列有复数个叶片3,该各叶片3的左右端是枢接在框体2上,使叶片3可以旋转,而该各叶片3中间是共同连接一拉杆4,该拉杆4是与各叶片3的前端连结在一起,如此只要向下拉动该拉杆4(如图2所示),就可以使各叶片3同步往下摆,形成倾斜设立如同叠设的鱼鳞片,用以遮蔽光线,而往上推动该拉杆4即可将该各叶片3向上掀形成水平状,让室外的光线由两叶片3的间距空间照射进来,亦可使室外空气流经室内,而可达到通风的效果。为改善前述现有习知的百叶气窗1,其所存在的在拉杆4拉到极限的情况下,该叶片3之间还留有间隙而不能完全贴合,故导致其不能防风的缺陷,请再参阅图3与图4所示,图3是另一现有习知的气窗叶片呈敞开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另一现有习知的气窗叶片呈闭合的结构示意图。该百叶气窗5,包括一矩形中间透空的框体6,该框体6的中空内部由上而下依序等距排列有复数叶片7,该各叶片7的左右两端是分别枢接在框体6的左右内侧上,使该各叶片7得以自由旋转其摆设的角度,该各叶片7的左右侧且各藉设有一环形的织带8圈设固定,使得转动任一叶片7即可藉由该织带8的连动,同步带动所有的叶片7一起旋转,而可达到同步产生斜设、闭合或开启的效果。由于织带8是为柔软性的布材,可以随着任一叶片7的旋转而同向的一起旋转,因而可以形成首尾叠合的斜设状态,如图4所示,能够使两叶片7的间隙达到最小,以达到完全不透风的效果。然而此上述两种现有习知的气窗叶片装置,其叶片皆是永远枢设于该框体上的固定位置,因而其透光性或多或少均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其最大的光照效果无法满足使用者的需求。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气窗叶片装置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气窗叶片装置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是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的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可上、下移动的气窗叶片装置,便成了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有鉴于上述现有的气窗叶片装置存在的缺陷,本设计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其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可上、下移动的气窗叶片装置,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气窗叶片装置,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研究、设计,并经过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气窗叶片装置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可上、下移动的气窗叶片装置,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能够让使用者依需求而移动叶片,而可以让光照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从而更加适于实用。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可上、下移动的气窗叶片装置,其包括一框体,该框体的左、右内侧各设有一左导槽与一右导槽,该左导槽与右导槽在至少一水平相对位置处上形成设有一挂耳槽;复数叶片,该复数叶片的前后两侧各与一织带相连结固定,且该复数叶片在左右两端各设有一插轴,而左右两端的该插轴分别插设于该左导槽与右导槽上,复数叶片,该复数叶片的前后两侧各与一织带相连结固定,并且该复数叶片在左右两端各设有一插轴,而左右两端的该插轴分别插设于该左导槽与右导槽上,形成使该复数叶片可以自由旋转,且让该复数叶片可在框体上下移动,又该插轴可滑入挂耳槽而固定复数叶片的结构,借此而形成一可上、下移动的气窗叶片装置。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前述的可上、下移动的气窗叶片装置,其中所述的左导槽与右导槽的顶端处到位于最上方的挂耳槽的距离设置为可容纳全部的复数叶片。前述的可上、下移动的气窗叶片装置,其中所述的左导槽与右导槽的底端处到位于最下方的挂耳槽的距离设置为可容纳全部的复数叶片。前述的可上、下移动的气窗叶片装置,其更包括一框罩,该框罩设置于框体的左右两侧,并遮挡住该左导槽与右导槽。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可上、下移动的气窗叶片装置,其包括一矩形的框体与复数叶片,该框体的左、右内侧各设有一左导槽与一右导槽,该左导槽与右导槽在至少一水平相对位置处上形成设有一挂耳槽,该复数叶片的前后两侧各与一织带相连结固定,且该复数叶片在左右两端各设有一插轴,而左右两端的该插轴分别插设于左导槽与右导槽上,使该复数叶片可以自由旋转,且让该复数叶片可在框体上下移动,又该插轴可滑入挂耳槽而固定复数叶片。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可上、下移动的气窗叶片装置至少具有下列优点本技术使用时,使用者可依需求自由转动其中一个叶片,即可带动其他叶片同步转动,而可改变两叶片的间隙大小。要将叶片下移时只需将最上方叶片的插轴滑出最上方挂耳槽即可让叶片下移,并至所需高度选择其中一个挂耳槽并让插轴滑入该挂耳槽即可固定;使用者亦可直接将复数叶片堆叠于最下方,并将最上方叶片的插轴滑入最下方挂耳槽,让框体上无叶片遮挡,而可得到最大的日照与通气的效果。使用者要将叶片上移时,只需将最下方叶片上移,并至所需高度选择其中一个挂耳槽,并让最下方叶片插轴滑入该挂耳槽即可固定;使用者亦可直接将复数叶片堆叠于最上方处,先将最上方叶片的插轴滑出最上方挂耳槽后,再将最下方叶片的插轴滑入最上方挂耳槽,同样可让框体上无叶片遮挡,而可得到最大的日照与通气效果。因此,本技术克服了现有的气窗叶片装置其叶片皆是永远枢设于框体上固定位置,因而透光性或多或少均会受到影响而导致最大光照效果无法满足使用者需求的缺陷,能够让使用者依需求而移动叶片,并且其透光性不会受到影响,而可达到最大的光照效果,而可让光照能够完全满足使用者的需求,非常适于实用。综上所述,本技术特殊结构的可上、下移动的气窗叶片装置,其具有上述特殊优点及实用价值,并在同类产品中未见有类似的结构设计公开发表或使用而确属创新,其不论在产品结构或功能上皆有较大改进,在技术上有较大进步,并产生了好用及实用的效果,且较现有的气窗叶片装置具有增进的功效,从而更加适于实用,且具有产业的广泛利用价值,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习知的气窗叶片呈敞开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习知的气窗叶片呈闭合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另一现有习知的气窗叶片呈敞开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另一现有习知的气窗叶片呈闭合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可上、下移动的气窗叶片装置的气窗叶片的结构分解立体示意图。图6-1是本技术可上、下移动的气窗叶片装置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上、下移动的气窗叶片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框体(10),该框体(10)的左、右内侧各设有一左导槽(12)与一右导槽(13),该左导槽(12)与右导槽(13)在至少一水平相对位置处上形成设有一挂耳槽(14);复数叶片(20),该复数叶片(20)的前后两侧各与一织带(30)相连结固定,并且该复数叶片(20)在左右两端各设有一插轴(21),而左右两端的该插轴(21)分别插设于该左导槽(12)与右导槽(13)上,形成使该复数叶片(20)可以自由旋转,且让该复数叶片(20)可在框体(10)上下移动,又该插轴(21)可滑入挂耳槽(14)而固定复数叶片(20)的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柏宇,
申请(专利权)人:洪锦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