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动体的轴支承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49915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3 02:44
可更可靠地防止或抑制对转动体施加规定以上的载荷时的轴支承部件的损坏。该转动体的轴支承构造具备:内侧轴承部(22),其设置于基座面板(20);及内侧支承轴(45),其设置于杯架(40L)并可转动地支承于内侧轴承部(22)。内侧轴承部(22)在远离基座面板(20)的一侧具有狭缝(24s、26s)。在与该狭缝对置的位置设置有中央罩(80)。杯架(40L)在远离基座面板(20)的一侧受到规定以上的载荷时,内侧支承轴(45)经由狭缝(24s、26s)向从内侧轴承部(22)脱离的方向移动,并且该内侧支承轴(45)从内侧按压中央罩(80)而中央罩(80)向与内侧轴承部(22)分离的方向移动,从而从内侧轴承部脱离(22)。

Shaft Supporting Structure of Rotary Body

It can more reliably prevent or suppress the damage of the bearing parts of the shaft when more than the specified load is applied to the rotating body. The shaft support structure of the rotating body is provided with: an inner bearing part (22), which is arranged on the base panel (20); and an inner supporting shaft (45), which is arranged on the cup rack (40L) and rotatably supported on the inner bearing part (22). The inner bearing portion (22) has a slit (24s, 26s) on the side far from the base panel (20). A central cover (80) is arranged at the position opposite to the slit. When the cup holder (40L) is subjected to more than specified loads on the side far from the base panel (20), the inner support shaft (45) moves through slits (24s, 26s) to the direction of detachment from the inner bearing part (22), and the inner support shaft (45) press the central cover (80) from the inner side and the central cover (80) moves in the direction of detachment from the inner bearing part (2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转动体的轴支承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轴支承构造,具备:轴承部,其设置于基座构件;及支承轴,其设置于转动体并可转动地支承于轴承部,转动体可相对于基座构件绕支承轴转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技术介绍
作为这种轴支承构造,例如公开了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在该文献记载的技术中,在对作为转动体的保持器施加规定以上的载荷时,通过使保持器的支承轴越上在基座构件的正面侧开口的引导槽端部的突起、并脱离引导槽,来防止轴支承部件的损坏。另外,以下,在这种轴支承构造中,将用于防止或抑制轴支承部件的损坏的构造称作“轴支承部故障安全构造”。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40241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然而,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轴支承部故障安全构造中,仅利用设置于引导槽端部的突起来防止支承轴的脱离,因此存在有支承轴脱离引导槽时的载荷的偏差较大的问题。因此,根据该偏差的程度,而存在有保持器的支承轴易于脱离引导槽、或者难以脱离引导槽的可能性。因而,在该文献记载的技术中,在对转动体施加规定以上的载荷时,在可靠地防止或抑制保持器支承轴等轴支承部件的损坏的方面存在有研究的余地。此外,在该文献记载的技术中,引导槽端部朝向正面侧而在可目视确认的位置开口,因此从正面侧观察轴承部的槽时,存在有外观不良的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是着眼于这样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在对转动体施加规定以上的载荷时,可更可靠地防止或抑制转动体的轴支承部件的损坏的转动体的轴支承构造。解决问题的手段为解决所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转动体的轴支承构造,具备:轴承部,其设置于基座构件;及支承轴,其设置于转动体并可转动地支承于所述轴承部,所述转动体可相对于所述基座构件绕所述支承轴转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转动体的轴支承构造的特征在于,具有:狭缝,其设置于所述轴承部并在远离所述基座构件的一侧开口;及限制构件,其以在与该狭缝对置的位置覆盖该狭缝的方式设置,所述转动体构成为,在承受朝向远离所述基座构件的一侧的规定以上的载荷时,所述支承轴经由所述狭缝向脱离所述轴承部内的方向移动,并且进行了该移动的所述支承轴从内侧按压所述限制构件而使所述限制构件向与所述轴承部分离的方向移动,从而所述支承轴从所述轴承部脱离。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转动体的轴支承构造,在所述转动体承受朝向远离基座构件的一侧的规定以上的载荷时,支承轴从轴承部内脱离,因此能够防止或抑制转动体的支承轴等部分的损坏。特别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转动体的轴支承构造,能够提供一种轴支承部故障安全构造,在转动体中,支承轴经由狭缝向从轴承部脱离的方向移动,并且进行了该移动的支承轴按压限制构件而使限制构件向与轴承部分离的方向移动,从而支承轴从轴承部内脱离,因此能够利用设置于轴承部的狭缝和以覆盖该狭缝的方式设置的限制构件的协作,来更可靠地防止或抑制转动体的支承轴等轴支承部件的损坏。也就是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转动体的轴支承构造,例如与所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仅利用设置于引导槽端部的突起来防止支承轴的脱离那样的轴支承部故障安全构造相比,能够构成为仅使由狭缝产生的约束力减小与承担限制构件的保持力相应的量,而易于使支承轴从狭缝脱离。因而,能够将支承轴经由狭缝而从轴承部脱离时的载荷的偏差管理为比较小。此外,能够将由狭缝产生的约束力设为比较小,因此能够减轻支承轴经由狭缝从轴承部脱离时的、狭缝及支承轴承受的力。由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转动体的轴支承构造,作为更可靠防止或抑制转动体的轴支承部件的损坏的轴支承部故障安全构造是优异的。此外,能够简单地用手使脱离状态的转动体返回标准的装配状态。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转动体的轴支承构造,限制构件在与狭缝对置的位置以覆盖该狭缝的方式设置,因此轴支承部的狭缝被覆盖隐藏,因此还能够提高外观品质。此外,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式所涉及的转动体的轴支承构造,具备:两个轴承部,其同轴设置于基座构件上;及两个支承轴,其设置于转动体的左右侧面并分别可转动地支承于所述两个轴承部,所述转动体可相对于所述基座构件绕所述两个支承轴转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转动体的轴支承构造的特征在于,具有设置于所述两个轴承部中的、至少一方的轴承部的可弹性变形的限制部,所述转动体的轴支承构造构成为,在所述转动体承受从另一方的轴承部侧向所述一方的轴承部侧的规定以上的载荷时,所述限制部弹性变形,以使所述转动体向所述一方的轴承部侧移动,并且与所述另一方的轴承部对应的支承轴从所述另一方的轴承部脱离。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式所涉及的转动体的轴支承构造,在转动体承受从另一方的轴承部侧向一方的轴承部侧的规定以上的载荷时,与另一方的轴承部对应的支承轴脱离另一方的轴承部,因此能够防止或抑制转动体的支承轴等轴支承部件的损坏。特别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式所涉及的转动体的轴支承构造,能够提供一种轴支承部故障安全构造,转动体具有设置于两个轴承部中的、至少一方的轴承部的可弹性变形的限制部,在转动体承受从另一方的轴承部侧向一方的轴承部侧的规定以上的载荷时,限制部弹性变形,以使转动体向一方的轴承部侧移动,并且与另一方的轴承部对应的支承轴从另一方的轴承部脱离,因此能够利用设置于轴承部的可弹性变形的限制部和与该限制部的弹性变形时对应的从轴承部的支承轴脱离的协作,可更可靠地防止或抑制因从转动体的侧方作用的载荷而转动体的支承轴等轴支承部件的损坏。也就是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式所涉及的转动体的轴支承构造,例如与所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仅利用设置于引导槽端部的突起来防止支承轴的脱离那样的轴支承部故障安全构造相比,如果仅将另一方的轴承部对转动体的支承轴的保持量减小与承担限制部的弹性变形的轴向移动量对应的量,则能够构成为使支承轴易于从另一方的轴承部脱离。此外,能够简单地用手使脱离状态的转动体返回标准的装配状态。因而,能够将支承轴从另一方的轴承部内脱离时的载荷的偏差管理为比较小。此外,能够利用由限制部的弹性变形产生的向轴向的转动体的移动效果,将由另一方的轴承部产生的约束力设为比较小。因此,能够减轻支承轴从另一方的轴承部内脱离时的、另一方的轴承部及支承轴承受的载荷。由此,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式所涉及的转动体的轴支承构造,作为更可靠地防止或抑制转动体的轴支承部件的损坏的轴支承部故障安全构造是优异的。专利技术效果如以上所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在对转动体施加规定以上的载荷时,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或抑制转动体的轴支承部件的损坏。附图说明图1为对具备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转动体的轴支承构造的折叠工作台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立体图,该图(a)为表示将工作台主体打开的使用姿势,该图(b)表示从该图(a)的背面侧观察到的状态。图2为对图1(a)所示的折叠工作台的杯架的轴支承构造进行说明的立体图,图2(a)表示将基座面板中央的盖体移除的状态,此外,(b)为该图(a)的A部放大图。图3为图1(a)所示的折叠工作台的说明图,图3(a)为从正面稍微上方观察到的图,(b)为主视图。图4为表示从基座面板移除的状态的杯架的立体图。图5为对杯架的轴支承部故障安全构造进行说明的图,该图(a)为图3(b)的Z-Z剖视图,图5(b)为图3(b)的Y-Y剖视图。图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动体的轴支承构造,具备:轴承部,其设置于基座构件;及支承轴,其设置于转动体并可转动地支承于所述轴承部,所述转动体可相对于所述基座构件绕所述支承轴转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转动体的轴支承构造的特征在于,具有:狭缝,其设置于所述轴承部并在远离所述基座构件的一侧开口;及限制构件,其以在与该狭缝对置的位置覆盖该狭缝的方式设置;所述转动体构成为,在承受朝向远离所述基座构件的一侧的规定以上的载荷时,所述支承轴经由所述狭缝向从所述轴承部内脱离的方向移动,并且进行了该移动的所述支承轴从内侧按压所述限制构件而使所述限制构件向与所述轴承部分离的方向移动,从而所述支承轴从所述轴承部脱离。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7.15 JP 2016-1406791.一种转动体的轴支承构造,具备:轴承部,其设置于基座构件;及支承轴,其设置于转动体并可转动地支承于所述轴承部,所述转动体可相对于所述基座构件绕所述支承轴转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转动体的轴支承构造的特征在于,具有:狭缝,其设置于所述轴承部并在远离所述基座构件的一侧开口;及限制构件,其以在与该狭缝对置的位置覆盖该狭缝的方式设置;所述转动体构成为,在承受朝向远离所述基座构件的一侧的规定以上的载荷时,所述支承轴经由所述狭缝向从所述轴承部内脱离的方向移动,并且进行了该移动的所述支承轴从内侧按压所述限制构件而使所述限制构件向与所述轴承部分离的方向移动,从而所述支承轴从所述轴承部脱离。2.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体的轴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构件为覆盖所述轴承部的盖体,且以能够相对于所述基座构件装接的方式被保持。3.一种转动体的轴支承构造,具备:两个轴承部,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平野阳一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利富高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