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接线的出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495914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3 00: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机高压线束引出线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便于接线的出线装置,包括L形的接线板、客户端接线端子和L形的自留端接线端子,接线板包括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第一固定板的上端面开设有多个第一凹槽,客户端接线端子通过第一螺栓固定连接在第一凹槽内,第一凹槽与客户端接线端子之间设置有L形的连接片,相邻第一凹槽之间设有第二凹槽和第二螺栓;第二固定板的侧壁底端开设有第三凹槽,自留端接线端子通过第三螺栓固定连接在第三凹槽内,第三凹槽的上端与第一凹槽的下端通过连接槽连接,连接片的下端伸入连接槽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无需对高压线束进行弯折,且提高接线端子与连接片的有效接触面积。

An Easy Wiring Output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high-voltage wire harness lead-out of motor, and discloses an easy wiring device, including L-shaped wiring board, client terminal and L-shaped self-retaining terminal. The wiring board includes the first fixing plate and the second fixing plate. The upper end face of the first fixing plate i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first grooves, and the client terminal is fixed by the first bolt. In the first groove, an L-shaped connector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first groove and the client terminal, and a second groove and a second bolt are arranged between the adjacent first groove; the bottom end of the side wall of the second fixing plate is provided with a third groove, and the terminal of the self-retaining terminal is fixed in the third groove through a third bolt, and the upper end of the third groove is connected with the lower end of the first groove through a connecting groove. The lower end of the joint extends into the connection groove. The utility model does not need to bend the high-voltage wire harness, and improves the effective contact area between the terminal and the connecting pie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接线的出线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机高压线束引出线
,具体涉及一种便于接线的出线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的日趋完善,市场和客户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要求也更加严格,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三大部件之一的驱动电机也不例外。而高压线束作为驱动电机高压电的传输通道,与电机连接的安全可靠性尤为重要。在电机设计中,高压线束的引出方式对电机整机的布局有较大的影响,合理的引出方式对优化整机的外形尺寸,提高车间工人或自动化装配效率,提升客户满意度极为有益。常规的驱动电机高压引出线束引出方法为:线圈端部首先沿轴向折弯,通过机壳顶部预先铸造的出线孔,之后对线圈端部再弯折一次,使其与连接片一起,通过锁紧螺母固定在接线板上。常规的高压线束引线时,线圈由线苞引出后需弯折两次,由于高压线束单根线束单相线径较粗,弯折半径比较大,对现场操作人员作业难度大,整体效率较低。此外,由于高压线束经过浸漆工艺后,线束比较硬,一般情况下,高压线束通过接线端子上的穿线孔安装在接线板的接线柱上,三相线靠近端部存在弯折反力,存在装配时接线端子和连接片无法有效贴合的缺陷,即降低接线端子和连接片有效接触面积,短时电流过载时存在烧机的风险。同时,现有的接线方式,将客户端子和自留端子接在同一接线柱上,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接线板的体积,但在客户接线时,存在自留端子松脱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意在提供一种便于接线的出线装置,无需对高压线束进行弯折,且提高接线端子与连接片的有效接触面积;将客户端子与自留端子分开,降低自留端子松脱的风险。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接线的出线装置,包括L形的接线板、客户端接线端子和L形的自留端接线端子,接线板包括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相互垂直,第一固定板的上端面沿水平方向开设有多个第一凹槽,第一凹槽内开设有第一螺栓孔,客户端接线端子通过第一螺栓固定连接在第一凹槽内,第一凹槽与客户端接线端子之间设置有L形的连接片,相邻第一凹槽之间设有第二凹槽和第二螺栓,第二凹槽内开设有第二螺栓孔,第二螺栓穿过第二螺栓孔与电机机壳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板的侧壁底端开设有第三凹槽,第三凹槽与第一凹槽的位置相对应,第三凹槽内开设有第三螺栓孔,自留端接线端子通过第三螺栓固定连接在第三凹槽内,第三凹槽的上端与第一凹槽的下端通过连接槽连接,连接片的下端伸入连接槽内,且连接片的下端固定连接在第三凹槽与自留端接线端子之间。本方案的原理以及安装方法:实际应用时,首先将L形的接线板放置在电机机壳外侧,对准安装的部位,人为采用扳手等工具将第二螺栓拧入第二螺栓孔内,将L形的接线板固定在电机机壳上。然后,将连接片的一端与第一螺栓孔对准,连接片的另一端伸入连接槽内,然后连接片的另一端与第三螺栓孔对准,在连接片的一端上面放置客户端接线端子,将第一螺栓穿过客户端接线端子和连接片,对其进行锁紧固定。而在连接片的另一端的上表面放置自留端接线端子,将第三螺栓穿过自留端接线端子和连接片,对其进行锁紧固定,这样对出线装置已经安装完成。将电机内的高压线束的线端根据三相线的分布,直接分别与客户端接线端子和自留端接线端子连接,无需进行弯折。有益效果:1)本技术提供的出线装置,与现有的平面接线板相比,该L形的接线板存在一定的高度差,可以适应高压线束的三相线布线要求,无需对高压线束进行弯折;同时,高压线束的端部引出后与接线板的侧壁平行,自留端接线端子的形状为L形,这样在将高压线束接到自留端接线端子上时,就无需对其进行弯折,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装配现场工人的接线难度,并通过L型接线板的特殊结构,保证了接线端子和连接片的接触可靠性。2)本技术设置L形的接线板,与现有的平面接线板相比,L形的接线板存在一定的高度差,可以将客户端接线端子的方向根据需要进行方向的调节,不会受自留端接线端子的高压线束的限制,调节空间更大,也满足了不同客户对不同出线方向的需求。3)本技术将客户端接线端子和自留端接线端子布置在不同位置,互不干扰,与现有的将客户端接线端子和自留端接线端子接在同一接线柱上相比,可以有效避免同一接线柱因客户装配不当,而导致的自留端接线端子松脱现象。4)接线板的两种接线端子安装位设计为第一凹槽和第三凹槽,不仅可以保证相邻接线端子足够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而且也保证了L形的连接片装配牢固性,还可以防止两种接线端子左右摇摆,提高整体装配的可靠性。5)本技术中,采用将连接片设置成L形,且连接片伸入连接槽内,与现有的直线形的连接片直接连接两侧的接线柱相比,该连接片的结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配合L形的接线板的设计,另一方面,连接片伸入连接槽内,增加了爬电距离,且可以防止在安装过程中,连接片掉落到电机里面,提高安装的可靠性。优选的,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之间设有隔板,第一凹槽的高度低于第二凹槽的高度,第一凹槽的宽度大于第二凹槽的宽度,第一螺栓孔的高度与第二螺栓孔的高度相同;第二螺栓孔周向开设有圆形凹槽,圆形凹槽的直径大于第二凹槽的宽度,圆形凹槽包括第一圆弧段和第二圆弧段,第一圆弧段的上端延伸至隔板的侧壁上表面,第一圆弧段与第二圆弧段首尾相接。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之间设置隔板,起到增加爬电距离的作用。其中,第一凹槽的高度与第二凹槽的高度不一致,是为了保证结构强度。由于第一凹槽的宽度大于第二凹槽的宽度,第二凹槽内通过扳手拧紧第二螺栓时,操作空间比较小,所以在第二螺栓孔的周向开设圆形凹槽,可以扩大安装空间;同时,第二螺栓的头部比较大,比如:法兰西螺栓,需要一定的安装空间,所以在第二螺栓孔的周向开设圆形凹槽。优选的,连接片包括水平边和竖向边,水平边的长度小于竖向边的长度,水平边的端部和竖向边的端部均开设有键槽形通孔。在连接片两端设置键槽形通孔,使得水平边的键槽形通孔与第一螺栓孔对准之后,可以使得竖向边的键槽形通孔与第三螺栓孔上的第三螺栓相配合,存在一定的调整空间,可以避免加工误差。优选的,水平边和竖向边固定连接,水平边和竖向边的连接处圆弧过渡。通过水平边和竖向边固定连接,可以增加连接片的结构强度,水平边和竖向边的连接处圆弧过渡,可以避免连接片的局部位置应力集中,防止水平边和竖向边的连接处的断裂情况,增加连接片的结构稳定性。优选的,接线板位于第二螺栓孔的下方对应开设有通槽,通槽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弧形。首先,在保证接线板结构强度的前提下,会将通槽挖空,最大限度的去除重量,从而减少整个电机的重量,以便有效提高汽车的整体性能。另一方面,现在的接线板固定连接在电机端盖的上面,而L形的接线板本身有一定高度,在第二螺栓孔的下方对应开设有通槽,便于将接线板与端盖进行安装。优选的,接线板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BMC和玻璃纤维的复合层,客户端接线端子、自留端接线端子和连接片的外表面均固定连接有紫铜层。通过上述设置,材料比较普遍,取材方便,价格适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接线板未安装接线端子的立体图;图2为图1中接线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接线板的俯视图;图4为图1中在接线板一侧后端安装客户端接线端子,接线板另一侧安装自留端接线端子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中接线板一侧前端安装客户端接线端子,接线板另一侧安装自留端接线端子的结构示意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接线的出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L形的接线板、客户端接线端子和L形的自留端接线端子,所述接线板包括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相互垂直,第一固定板的上端面沿水平方向开设有多个第一凹槽,第一凹槽内开设有第一螺栓孔,客户端接线端子通过第一螺栓固定连接在第一凹槽内,第一凹槽与客户端接线端子之间设置有L形的连接片,相邻第一凹槽之间设有第二凹槽和第二螺栓,第二凹槽内开设有第二螺栓孔,第二螺栓穿过第二螺栓孔与电机机壳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侧壁底端开设有第三凹槽,第三凹槽与第一凹槽的位置相对应,第三凹槽内开设有第三螺栓孔,自留端接线端子通过第三螺栓固定连接在第三凹槽内,第三凹槽的上端与第一凹槽的下端通过连接槽连接,连接片的下端伸入连接槽内,且连接片的下端固定连接在第三凹槽与自留端接线端子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接线的出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L形的接线板、客户端接线端子和L形的自留端接线端子,所述接线板包括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相互垂直,第一固定板的上端面沿水平方向开设有多个第一凹槽,第一凹槽内开设有第一螺栓孔,客户端接线端子通过第一螺栓固定连接在第一凹槽内,第一凹槽与客户端接线端子之间设置有L形的连接片,相邻第一凹槽之间设有第二凹槽和第二螺栓,第二凹槽内开设有第二螺栓孔,第二螺栓穿过第二螺栓孔与电机机壳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侧壁底端开设有第三凹槽,第三凹槽与第一凹槽的位置相对应,第三凹槽内开设有第三螺栓孔,自留端接线端子通过第三螺栓固定连接在第三凹槽内,第三凹槽的上端与第一凹槽的下端通过连接槽连接,连接片的下端伸入连接槽内,且连接片的下端固定连接在第三凹槽与自留端接线端子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接线的出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之间设有隔板,第一凹槽的高度低于第二凹槽的高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永琛王庆斌钟少武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精传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