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495534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3 00: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充电装置,包括设有空腔的充电装置本体;空腔侧边设有封板;空腔内设第一极片与第二极片;充电装置本体形成插孔,插孔开口处设有保护帽;插孔内设极棒;第一极片设有第一极片触点,第二极片设有第二极片触点,第一极片触点与第二极片触点均设于充电装置本体内,第一极片形成向极棒设置方向弯曲的钩状部,第一极片触点与钩状部之间设有弹性装置;弹性装置一端连接于第一极片,另一端连接于封板。该充电装置通过设置保护帽,可将极棒有效保护在保护帽内,避免极棒在不充电状态下裸露在空气中吸附灰尘,需要充电时,只需将保护帽拨开,将插头插入插孔连接在极棒上即可实现充电,能够有效保护充电装置的使用寿命及使用效果。

A Charg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charging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charging device body with a cavity; a sealing plate is arranged on the side of the cavity; a first polar plate and a second polar plate are arranged in the cavity; a jack is formed in the charging device body, and a protective cap is arranged at the opening of the jack; a pole is arranged in the jack; the first polar plate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polar plate contact, the second polar plate is provided with a second polar plate contact, and the first polar plate contact and the second polar plate are arranged. The contact points are all arranged in the charging device body. The first electrode sheet forms a hook-shaped part bending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rod setting. An elastic device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contact points of the first electrode sheet and the hook-shaped part. One end of the elastic device is connected to the first electrode sheet, and the other end is connected to the sealing plate. By setting a protective cap, the charging device can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pole in the protective cap, avoid the pole exposed in the air to absorb dust without charging. When it needs charging, it only needs to pull the protective cap apart and plug the plug into the socket to connect to the pole to realize charging, which can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service life and use effect of the charg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充电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路连接
,具体是一种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在童车或者小家电等带有充电电池的产品上,为了保证充电过程中的安全性,在充电时电池要与内部的电机等用电器断开连接,否则容易造成用电器烧毁等安全隐患,现有的充电装置在充电装置本体的插孔内设有一个极棒,插孔上面设有极片,插孔的下面设有绝缘的顶片,插孔下部的充电装置本体内还设有两个极片,两个极片分别接到内部电机的一个电极和充电电池的一个电极,当有插头插入充电装置进行充电时,插头插入后会使绝缘顶片向下运动,使下面两个极片之间的距离增大,从而使两个极片分开不产生接触,进而将内部电机与充电电池断开连接,这样的设计使得插头上要有四个电机,而且绝缘的顶片一般使用塑料制造,易磨损,使得整个充电装置寿命较短。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专利号为CN201639011U,专利名称为一种充电插座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充电插座,包括插座本体,所述插座本体上设有插孔,所述插孔内设有极棒,所述插座本体上还设有凹腔,所述凹腔与插孔相通,所述凹腔内分别穿设有第一极片、第二极片,所述第二极片设置在第一极片与插孔之间,所述第二极片的顶端与第一极片的中部接触,所述第一极片的前部为钩形,所述第一极片钩形的底部设在插孔内,所述第一极片前部与凹腔顶部之间设有弹性装置,通过将插座上的极片减少为三个,节约了材料,采用了金属制造的极片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延长了插座的使用寿命,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但是,由于插孔处未设置保护装置,插孔内的极棒上极容易吸附灰尘,日积月累充电接口充电接触部位会导致接触不良,从而出现无法充电的现象,影响产品的使用寿命与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充电装置,该充电装置结构巧妙,能够有效避免插孔内积灰,保证该童车充电孔的充电效果及使用寿命,有利于该童车充电孔在市场上的推广及应用。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充电装置,包括充电装置本体;所述充电装置本体设有空腔,所述充电装置本体侧边设有封板,所述封板安装于所述充电装置本体;所述空腔内设第一极片与第二极片,所述第一极片与第二极片均延伸至所述充电装置本体外且外露部分的第一极片与第二极片之间相互平行;所述充电装置本体形成插孔,所述插孔开口处设有保护帽;所述插孔内设极棒;所述极棒一端延伸至所述充电装置本体外,另一端内设于所述插孔内;所述第一极片设有第一极片触点,对应的所述第二极片设有第二极片触点,所述第一极片触点与第二极片触点均设于所述充电装置本体内,所述第一极片形成向所述极棒设置方向弯曲的钩状部,所述第一极片触点与所述钩状部之间设有弹性装置;所述弹性装置一端连接于第一极片,另一端连接于封板。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封板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充电装置本体。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封板形成凸棱,所述充电装置本体形成凹槽,所述凸棱与所述凹槽相适配。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凸棱与凹槽均呈条形。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弹性装置为弹簧,所述封板形成柱状的定位凸起,弹簧一端抵接于第一极片,另一端套装于定位凸起外。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保护帽可拆卸安装于所述插孔开口处。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保护帽包括盖板部与内嵌部,所述内嵌部嵌设于所述插孔内。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盖板部与内嵌部一体成型。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保护帽由弹性橡胶材料制成。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极片触点与第二极片触点均为银触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一种充电装置,通过在插孔处设置保护帽,可将极棒有效保护在保护帽内,避免极棒在不充电状态下裸露在空气中吸附灰尘,需要充电时,只需将保护帽拨开,将插头插入插孔连接在极棒上即可实现充电,能够有效保护该童车充电孔的使用寿命及使用效果,有利于充电装置在市场上的推广及应用。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中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中充电装置的结构剖视图;图3是实施例充电装置中充电装置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充电装置中封板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充电装置本体;11、空腔;12、插孔;13、凹槽;2、第一极片;21、钩状部;3、第二极片;4、极棒;5、第一极片触点;6、第二极片触点;7、弹性装置;8、保护帽;81、盖板部;82、内嵌部;9、封板;91、定位凸起;92、凸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作详细说明。实施例: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充电装置,包括充电装置本体1,充电装置本体1上形成供其他充电装置部件放置的空腔11,在空腔11内设有第一极片2与第二极片3,第一极片2与第二极片3均延伸至上述充电装置本体1外且外露部分的第一极片2与第二极片3之间相互平行,便于接线接在第一极片2与第二极片3上,且避免接线与接线之间相互摩擦造成磨损。在上述充电装置本体1上形成插孔12,在插孔12内设极棒4,充电电池与电机共用一个电极,都接在极棒4上,充电电池的另一个电极与第一极片2相连,电机的另一个电极与第二极片3相连,为了便于充电电池与电机与极棒4连接,极棒4一端延伸至上述充电装置本体1外,便于连接线的绕制,极棒4的另一端内设在插孔12内,一方面保护极棒4端头不被损坏,另一方面插孔12呈圆孔结构,起一定的导向作用,能够方便插头的插接,有效保证插头与极棒4连接处的结构强度。第一极片2上设有第一极片触点5,对应的第二极片3上设有第二极片触点6,充电电池未处于充电状态下时,第一极片触点5与第二极片触点6相触,由充电电池给电机供电,以保证产品的正常运作。为了保证第一极片2与第二极片3接触处的导电性,避免外界灰尘等因素对第一极片触点5与第二极片触点6造成影响,第一极片触点5与第二极片触点6均设置在充电装置本体1内部。第一极片触点5与第二极片触点6均为银触点,银触点广泛指的是电子电器的断开和闭合时,进行相互分离和接触的交点,由于金属导体端子在接触的瞬间容易产生瞬间的发热和火花,促使其接触点在使用的多频率过程中,容易产生氧化和电解,故而将其接触点加大加厚,或是采用高分子金属制造(以铜和银两种材料为多),于是,便将这个以高分子金属制成的接触点,或是以同种材料加大加厚的点称为银触点,银触点加大了导体的使用频率,增加了接触效果,增强了导体的性能,银触点可以运用的材料有银、铜、铁、铝等,一般需要将其镀银,以加强其导电功效和防止氧化,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极片触点5与第二极片触点6均是铜材料,并在其表面镀银制成的,与纯银制成的第一极片触点5与第二极片触点6相比,成本较低,进而使该充电装置制作成本低,有利于该充电装置在市场上的推广及应用,且铜材料同样具有导电性优,耐磨损等优点。当插头插入插孔进行充电时,为了保证充电安全,在充电时,充电电池要与内部的电机等用电器断开连接,即第一极片触点5与第二极片触点6之间相互断开,否则易造成用电器烧毁等安全隐患,为了便于将第一极片触点5与第二极片触点6分离,将第一极片2设置成具有钩状部21的结构形式,该钩状部21具有呈弧线型的凸出部,凸出部向极棒4设置方向弯曲,当插头插入插孔连接在极棒4上时,插头抵接在凸出部处使第一极片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电装置,包括充电装置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装置本体(1)设有空腔(11),所述充电装置本体(1)侧边设有封板(9);所述空腔(11)内设第一极片(2)与第二极片(3),所述第一极片(2)与第二极片(3)均延伸至所述充电装置本体(1)外且外露部分的第一极片(2)与第二极片(3)之间相互平行;所述充电装置本体(1)形成插孔(12),所述插孔(12)开口处设有保护帽(8);所述插孔(12)内设极棒(4);所述极棒(4)一端延伸至所述充电装置本体(1)外,另一端内设于所述插孔(12)内;所述第一极片(2)设有第一极片触点(5),对应的所述第二极片(3)设有第二极片触点(6),所述第一极片触点(5)与第二极片触点(6)均设于所述充电装置本体(1)内,所述第一极片(2)形成向所述极棒(4)设置方向弯曲的钩状部(21),所述第一极片触点(5)与所述钩状部(21)之间设有弹性装置(7);所述弹性装置(7)一端连接于第一极片(2),另一端连接于封板(9)。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装置,包括充电装置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装置本体(1)设有空腔(11),所述充电装置本体(1)侧边设有封板(9);所述空腔(11)内设第一极片(2)与第二极片(3),所述第一极片(2)与第二极片(3)均延伸至所述充电装置本体(1)外且外露部分的第一极片(2)与第二极片(3)之间相互平行;所述充电装置本体(1)形成插孔(12),所述插孔(12)开口处设有保护帽(8);所述插孔(12)内设极棒(4);所述极棒(4)一端延伸至所述充电装置本体(1)外,另一端内设于所述插孔(12)内;所述第一极片(2)设有第一极片触点(5),对应的所述第二极片(3)设有第二极片触点(6),所述第一极片触点(5)与第二极片触点(6)均设于所述充电装置本体(1)内,所述第一极片(2)形成向所述极棒(4)设置方向弯曲的钩状部(21),所述第一极片触点(5)与所述钩状部(21)之间设有弹性装置(7);所述弹性装置(7)一端连接于第一极片(2),另一端连接于封板(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板(9)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充电装置本体(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绍玉
申请(专利权)人:平湖市新仓镇汪氏电子厂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