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钙碳化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47750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2 16: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碳酸钙碳化塔,其包括:底座以及塔体。塔体通过两个支撑柱固定于底座的上方,且塔体包括:第一进料口、第二进料口、排气口、出料口及旋转机构。第一进料口开设于塔体的顶部,且第一进料口用以与第一管道连通;第二进料口开设于塔体的一侧,且第二进料口用以与第二管道连通;排气口开设于塔体的顶部;出料口开设于塔体的底部;及旋转机构能够拆卸地固定于塔体的内部的底部上;其中,第一管道中充满二氧化碳,且第二管道中充满石灰乳浆液;其中,进入塔体的二氧化碳能够推动旋转机构进行旋转,从而对二氧化碳及石灰乳浆液进行搅拌。借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碳酸钙碳化塔,提高了碳化效率,且操作方便、能耗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碳酸钙碳化塔
本技术涉及一种碳酸钙碳化塔。
技术介绍
活性钙粒径分布范围窄、吸水量下降、吸油值降低、与树脂亲和性好,有利于提高制品的抗拉、抗压、耐磨性能,被作为填料而广泛用于橡胶、塑料、电线电缆、油墨等领域。而在活性钙的生产过程中,将石灰乳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的工序必不可少,在现有生产工艺中,这一工序都是在碳化塔里完成的。而目前常用的碳化塔主要包括三类,即搅拌式碳化塔、连续喷雾碳化塔和超重力合成碳化塔。其中,搅拌式碳化塔也称釜式碳化法,是在持续搅拌的条件下通过控制反应温度、浓度、搅拌速度和反应时间等条件完成碳化反应,反应较均匀,目前国内生产厂家普遍采用这种设备,但是这种设备存在的缺点是搅拌时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操作复杂,二氧化碳吸收不充分,碳化时间长;连续喷雾碳化塔制备的产品的粒度细小且均匀,平均粒径可以达到30纳米至40纳米,且微粒晶型可以调节控制,其不足之处是设备投资较大,喷头容易堵塞,技术较复杂,操作难度大,不适合生产,工业应用推广受到限制;超重力合成碳化塔利用旋转产生的比地球重力加速度大得多的重力环境,在分子尺度上有效控制碳化反应和结晶过程,制得粒度小、分布均匀的纳米粉体碳酸钙,但其技术复杂,设备投资和能耗较大,操作控制困难,反应装置小,生产能力小,生产成本大,难以应用于生产。因此,研究具有投资少、易于操作、反应快速高效、能耗低的碳化塔具有重要的意义。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碳酸钙碳化塔,从而克服现有碳酸钙碳化塔投资多,不易操作,反应慢且高能耗的缺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碳酸钙碳化塔,其包括:底座以及塔体。塔体通过两个支撑柱固定于底座的上方,且塔体包括:第一进料口、第二进料口、排气口、出料口及旋转机构。第一进料口开设于塔体的顶部,且第一进料口用以与第一管道连通;第二进料口开设于塔体的一侧,且第二进料口用以与第二管道连通;排气口开设于塔体的顶部;出料口开设于塔体的底部;及旋转机构能够拆卸地固定于塔体的内部的底部上;其中,第一管道中充满二氧化碳,且第二管道中充满石灰乳浆液;其中,进入塔体的二氧化碳能够推动旋转机构进行旋转,从而对二氧化碳及石灰乳浆液进行搅拌。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碳酸钙碳化塔还包括:储料箱以及观察窗。储料箱固定于底座的顶部,且储料箱的顶部与出料口连通;观察窗开设于塔体的另一侧。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旋转机构包括:旋转轴、至少三个第一旋转桨以及至少三个第二旋转桨。旋转轴受二氧化碳推动进行旋转;至少三个第一旋转桨设置于旋转轴的一侧;至少三个第二旋转桨设置于旋转轴的另一侧;其中,第一旋转桨的长度大于第二旋转桨的长度。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进料口上设置有第一阀门,且第二进料口上设置有第二阀门。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出料口上设置有第三阀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碳酸钙碳化塔,提高了碳化效率,且操作方便、能耗低,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碳酸钙碳化塔的结构示意图。主要附图标记说明:1-底座,11-支撑柱,12-储料箱,2-塔体,21-第一进料口,211-第一阀门,22-第二进料口,221-第二阀门,23-排气口,24-出料口,241-第三阀门,3-旋转机构,31-旋转轴,32-第一旋转桨,33-第二旋转桨,4-观察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组成部分。如图1所示,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碳酸钙碳化塔的结构示意图,根据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一种碳酸钙碳化塔,其包括:底座1以及塔体2。塔体2通过两个支撑柱11固定于底座1的上方,且塔体2包括:第一进料口21、第二进料口22、排气口23、出料口24及旋转机构3。第一进料口21开设于塔体2的顶部,且第一进料口21用以与第一管道连通;第二进料口22开设于塔体2的一侧,且第二进料口22用以与第二管道连通;排气口23开设于塔体2的顶部;出料口24开设于塔体2的底部;及旋转机构3能够拆卸地固定于塔体2的内部的底部上;其中,第一管道中充满二氧化碳,且第二管道中充满石灰乳浆液;其中,进入塔体2的二氧化碳能够推动旋转机构3进行旋转,从而对二氧化碳及石灰乳浆液进行搅拌。优选地,碳酸钙碳化塔还包括:储料箱12以及观察窗4。储料箱12固定于底座1的顶部,且储料箱的顶部与出料口24连通;观察窗4开设于塔体2的另一侧。优选地,旋转机构3包括:旋转轴31、至少三个第一旋转桨32以及至少三个第二旋转桨33。旋转轴31受二氧化碳推动进行旋转;至少三个第一旋转桨32设置于旋转轴31的一侧;至少三个第二旋转桨33设置于旋转轴31的另一侧;其中,第一旋转桨32的长度大于第二旋转桨33的长度;第一进料口21上设置有第一阀门211,且第二进料口22上设置有第二阀门221;出料口24上设置有第三阀门241。在实际应用中,首先打开第一阀门211,从而使第一管道中的二氧化碳进入塔体2中,再打开第二阀门221,从而使第二管道中的石灰乳浆液进入塔体2中,此时二氧化碳气体推动旋转机构3的旋转轴31进行旋转,旋转轴31带动第一旋转桨32和第二旋转桨33一同旋转,从而使石灰乳浆液和二氧化碳悬浮并充满整个塔体2进行谈话反应,反应期间可通过观察窗4随时观察反应进展。工作结束后,关闭第一阀门211和第二阀门221,停止通入二氧化碳及石灰乳浆液,此时旋转机构3也停止工作,待浆液沉至塔体2底部的出料口24时,打开排气口23将多余的二氧化碳排出,并打开出料口24上的第三阀门241,从而使已碳化的浆液进入至储料箱12中,已备后续工艺使用(也可直接将碳化的浆液输送至下一处理工序的设备上)。总之,本技术的碳酸钙碳化塔,将碳化时间由现有的10小时至12小时降低为5小时至6小时,大大提高了碳化效率,且操作方便、能耗低,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前述对本技术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技术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技术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技术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本技术的范围意在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碳酸钙碳化塔,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以及塔体,其通过两个支撑柱固定于所述底座的上方,且所述塔体包括:第一进料口,其开设于所述塔体的顶部,且所述第一进料口用以与第一管道连通;第二进料口,其开设于所述塔体的一侧,且所述第二进料口用以与第二管道连通;排气口,其开设于所述塔体的顶部;出料口,其开设于所述塔体的底部;及旋转机构,其能够拆卸地固定于所述塔体的内部的底部上;其中,所述第一管道中充满二氧化碳,且所述第二管道中充满石灰乳浆液;其中,进入所述塔体的所述二氧化碳能够推动所述旋转机构进行旋转,从而对所述二氧化碳及所述石灰乳浆液进行搅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酸钙碳化塔,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以及塔体,其通过两个支撑柱固定于所述底座的上方,且所述塔体包括:第一进料口,其开设于所述塔体的顶部,且所述第一进料口用以与第一管道连通;第二进料口,其开设于所述塔体的一侧,且所述第二进料口用以与第二管道连通;排气口,其开设于所述塔体的顶部;出料口,其开设于所述塔体的底部;及旋转机构,其能够拆卸地固定于所述塔体的内部的底部上;其中,所述第一管道中充满二氧化碳,且所述第二管道中充满石灰乳浆液;其中,进入所述塔体的所述二氧化碳能够推动所述旋转机构进行旋转,从而对所述二氧化碳及所述石灰乳浆液进行搅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酸钙碳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晓忠李世令
申请(专利权)人:桂林金山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