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山地车运动的塑料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47406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2 15: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山地车运动的塑料瓶,所述的塑料瓶从上至下包括依次相连的瓶颈、瓶肩、瓶身和瓶底,所述的瓶肩和瓶身的连接处设有连续的波纹区,将塑料壶竖直放置在水平面上时,所述的波纹区的底端到瓶底的高度(h1)为塑料壶高度(h0)的3/5‑3/4;所述的塑料瓶只有一个对称面,位于对称面上的两侧的塑料瓶瓶壁,其中一侧的瓶壁与瓶底垂直,相对的另一侧的外侧壁为向外凸出的凸出壁,水平方向上所述的凸出壁到瓶底圆心的最大距离D1为瓶底半径R的1.25‑1.5倍。所设计的塑料瓶能够增加其应力承受力和扩大塑料瓶的容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山地车运动的塑料瓶
本技术属于塑料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山地车运动的塑料瓶。
技术介绍
骑行山地车进行户外旅游和城市探索正越来越受到年青人的追捧,年青人在户外骑行山地车的过程中需要准备足够的饮用水,通常所用的塑料瓶放置在山地车的车架上通过水壶固定架进行固定。防止在水壶固定架上的塑料瓶通常有两个问题,第一所用的塑料瓶采用的是圆柱体,并不匹配固定架的结构,为了防止在骑行的过程中为了防止塑料瓶由于行车的颠簸而掉落,通常需要将塑料瓶紧固在固定架上,塑料瓶与固定架的接触位置通常是固定的,在该接触的位置塑料瓶会由于长期被挤压而发生损坏。同时,由于骑行者在野外活动,所使用的塑料瓶需要能够容纳足够多的饮用水,所以需要尽可能的扩大塑料瓶的容量。因此本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用于山地车运动的塑料瓶。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用于山地车运动的塑料瓶。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用于山地车运动的塑料瓶,所述的塑料瓶从上至下包括依次相连的瓶颈、瓶肩、瓶身和瓶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瓶肩和瓶身的连接处设有连续的波纹区,所述的瓶底为底部平坦的圆形结构,将塑料壶竖直放置在水平面上时,所述的波纹区的底端到瓶底的高度(h1)为塑料壶高度(h0)的3/5-3/4;所述的塑料瓶只有一个对称面,位于对称面上的两侧的塑料瓶瓶壁,其中一侧的瓶壁与瓶底垂直,相对的另一侧的外侧壁为向外凸出的凸出壁,水平方向上所述的凸出壁到瓶底圆心的最大距离D1为瓶底半径R的1.25-1.5倍。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波纹区的水平截面为圆形结构,其截面的半径小于或者等于瓶底半径,所述的波纹区的宽度为0.5-1.2cm。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包括一个所述的凸出壁,所述的凸出壁位于瓶身处;所述的瓶颈为完全对称结构。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包括两个所述的凸出壁,分别位于瓶身和瓶肩。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与瓶底垂直的外侧壁在水平方向上对应的圆心角为20°-4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塑料瓶的壁厚为120-200um,优选为150um。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塑料瓶采用的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作。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山地车运动的塑料瓶,通过在塑料瓶与水壶固定架接触相配合的位置上设置纹区,所述的波纹区的壁厚大于塑料壶的整体壁厚,不仅可以增加摩擦力,而且可以提高了塑料瓶的应力承受力。同时将塑料瓶设置成不对称的形状,使得塑料瓶一侧与车杆平行接触,未与车杆接触的一侧具有向外凸起的结构能够增大山地车塑料瓶的容量,满足运动需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中沿着塑料瓶对称面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第二种实施例中沿着塑料瓶对称面的剖视图;图3是沿着图1或图2中A-A线的塑料瓶的剖面图;图4为制作图1所示的塑料瓶所使用的模具的切面图;图5为制作图2所示的塑料瓶所使用的模具的切面图;图6为位于瓶底模具的蚊香盘形冷却机构的管路排布示意图;图7为冷却机构的“Z”字形管路排布示意图;其中:1-塑料瓶,11-瓶颈,12-瓶肩,13-瓶身,131-凸出壁,14-瓶底,15-波纹区,2-模具,21-外侧模,22-内侧模,23-连接件,24-加热机构,25-冷却机构。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应用原理作详细的描述。一种用于山地车运动的塑料瓶1,所述的塑料瓶1从上至下包括依次相连的瓶颈11、瓶肩12、瓶身13和瓶底14,所述的瓶肩12和瓶身13的连接处设有连续的波纹区15,所述的波纹区15设置的位置对应于水壶架上端限制塑料瓶1滑动的紧固件的位置。所述的瓶底14为底部平坦的圆形结构,将塑料壶竖直放置在水平面上时,所述的波纹区15的底端到瓶底14的高度(h1),即瓶身13的高度为塑料壶高度(h0)的3/5-3/4。为了既满足将塑料瓶1平稳的固定在山地车上,又需要增加塑料瓶1的容量,本实用所设计的塑料瓶1只有一个对称面,位于对称面上的两侧的塑料瓶1瓶壁,其中左侧的瓶壁与瓶底14垂直,安放塑料瓶1时将塑料壶的左侧紧靠车架的一侧固定,相对的位于塑料瓶1右侧的外侧壁为向外凸出的凸出壁131。如图3所示水平方向上所述的凸出壁131到瓶底14圆心的最大距离D1为瓶底14半径R的1.25-1.5倍,所述的凸出壁131上任何一点的曲率小于瓶底14圆的曲率。这一方面能够增加塑料瓶1的容量,另一方面通过曲率的缓慢变化减少塑料瓶1瓶壁的屈服应力。在本技术中所述的波纹区15的水平截面为圆形结构,其截面的半径小于或者等于瓶底14半径,所述的波纹区15的宽度为0.5-1.2cm。所述的波纹区15两端分别与瓶颈11的底端和瓶身13的顶端连接。如图1所示的本技术的第一种实施中包括一个所述的凸出壁131,所述的凸出壁131位于瓶身13处;所述的瓶颈11采用的完全对称结构。优选的为如图2所示的本技术的第二种实施中包括两个所述的凸出壁131,分别位于瓶身13和瓶肩12。不仅能够增加塑料瓶1容量,同时波纹区15的被限制在两侧的凸出壁131起到紧固作用。所述的与瓶底14垂直的外侧壁在水平方向上对应的圆心角为20°-40°,所设定的圆心角的大小能够确保塑料瓶1的左侧能够与山地车紧密相接触,塑料壁的其它部位采用外扩的方式。本技术中,所述的塑料瓶1的壁厚为120-200um,优选为150um,其中在塑料瓶1的底部和波纹区15的厚度可以大于塑料瓶1其它部位的壁厚,以增加塑料瓶1的耐摩擦性和耐用性。以上所述的塑料瓶1采用的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通过吹塑成型工艺制作的,用于制作所述的模具2如图4-5所示。如图4和图5可以看出,所述的模具2包括在吹塑成型过程中可进行拆模和合模的三个部分:瓶底模具,和用于制造塑料瓶1上端的以塑料瓶1的对称面为分界面的呈镜面对称的位于左右两侧的两个分模模具。所述的模具2的内表面对应于塑料瓶1的外表面。在吹塑成型过程中,所述的模具2通过设置在模具2上的加热机构24和冷却机构25控制成型件形成过程中的聚合物的硬化过程和结晶变化,从而控制塑料瓶1的应力分布。所述的模具2包括外侧模21和内侧模22,所述的内侧模22通过连接件23可拆卸与外侧模21相连。其中,所述内侧模22的内表面与塑料瓶1的外表面对应。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的加热装置与外侧模21相连,通过热传递使模具2内侧的温度升高对聚合物进行吹塑成型。吹塑成型完成后通过冷却机构25对模具2内成型的塑料瓶1进行降温。如图6-7所示,所述的冷却机构25包括双层并排的不锈钢导热管,其一端为与冷却水相连的流入端,另一端为流出端,位于两个不同的不锈钢导热管中的冷却水的流动方向是相向的。本技术根据塑料瓶1的厚度和瓶壁弯曲的弧度在内侧膜中设置了不同管路分布的冷却机构25。例如,本技术的瓶底14模具2为一体结构的圆形结构,所述的冷却机构25的管路的分布形状为蚊香盘状。在上端的两侧的分模模具中,所述的冷却机构25采用的是“Z”字型分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山地车运动的塑料瓶,所述的塑料瓶从上至下包括依次相连的瓶颈、瓶肩、瓶身和瓶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瓶肩和瓶身的连接处设有连续的波纹区,所述的瓶底为底部平坦的圆形结构,将塑料壶竖直放置在水平面上时,所述的波纹区的底端到瓶底的高度(h1)为塑料壶高度(h0)的3/5‑3/4;所述的塑料瓶只有一个对称面,位于对称面上的两侧的塑料瓶瓶壁,其中一侧的瓶壁与瓶底垂直,相对的另一侧的外侧壁为向外凸出的凸出壁,水平方向上所述的凸出壁到瓶底圆心的最大距离D1为瓶底半径R的1.25‑1.5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山地车运动的塑料瓶,所述的塑料瓶从上至下包括依次相连的瓶颈、瓶肩、瓶身和瓶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瓶肩和瓶身的连接处设有连续的波纹区,所述的瓶底为底部平坦的圆形结构,将塑料壶竖直放置在水平面上时,所述的波纹区的底端到瓶底的高度(h1)为塑料壶高度(h0)的3/5-3/4;所述的塑料瓶只有一个对称面,位于对称面上的两侧的塑料瓶瓶壁,其中一侧的瓶壁与瓶底垂直,相对的另一侧的外侧壁为向外凸出的凸出壁,水平方向上所述的凸出壁到瓶底圆心的最大距离D1为瓶底半径R的1.25-1.5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山地车运动的塑料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波纹区的水平截面为圆形结构,其截面的半径小于或者等于瓶底半径,所述的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礼江丙云潘衡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澎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