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46570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2 12: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折弯装置,包括:机箱、显示屏、控制按键、刻度尺、开关、剥线刀模;所述机箱顶侧设置有显示屏,且显示屏通过镶嵌方式与机箱相连接;所述显示屏的右侧设置有控制按键,且控制按键通过嵌入方式与机箱相连接;所述控制按键的右侧设置有开关,且开关通过嵌入方式与机箱相连接;所述机箱顶侧边缘设置有刻度尺,且刻度尺通过铆合方式与机箱相连接;所述机箱的前端设置有前盖,且前盖通过螺栓与机箱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对折弯装置的改进,具有导线输入时进行校直,切割后的距离相等,节约资源,可适合不同规格导线等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背景技术一项中提出的问题和不足。

A Bend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bending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chassis, a display screen, a control key, a scale, a switch and a stripping tool mould; a display screen is arranged on the top side of the chassis, and the display screen is connected with the chassis by a mosaic way; a control key is arranged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display screen, and the control key is connected with the chassis by an embedded way; and the right side of the control key is provided with a control key; A switch is arranged, and the switch is connected with the chassis by means of embedding; the top edge of the chassis is provided with a scale, and the scale is connected with the chassis by riveting; the front end of the chassis is provided with a front cover, and the front cover is connected with the chassis by bolts. By improving the bend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traightening the wire when it is input, equal distance after cutting, saving resources and being suitable for different specifications of the wire, thus effectively solving th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raised in the background technology item of the utility mode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折弯装置
本技术涉及导线折弯
,更具体的说,尤其涉及一种折弯装置。
技术介绍
在电力行业中,对于一些机械装置内置的电气线路需要对导线进行折弯,导线是电力传输的必要工具,但在高低压柜中抑或其他特殊场合,导线走线的路径不同,则需要对导线进行折弯再排放,因此对导线折弯的角度和长度要求严格,合理的角度和长度可大大节省排放的空间,使得导线具有一定的弯折角度。经检索分析,申请号:CN201620816432.4公开的一种导线折弯机,包括具有平整的表面的底座,表面上设置有圆形的固定折弯治具,以及一活动折弯治具,活动折弯治具可改变与固定折弯治具的相对位置,活动折弯治具通过连接杆连接第一电机,第一电机设置在第一轨道上并可沿第一轨道行走,连接杆为具有伸缩功能的连接杆,第一电机用于改变活动折弯治具的水平位置,连接杆用于改变活动折弯治具的竖直位置,还包括一折弯装置,折弯装置包折弯刀头,折弯刀头通过伸缩杆设置在第二电机上,并通过第二轨道改变水平方向的位置,折弯刀头配合活动折弯治具用于折弯导线。该导线折弯机,通过调整活动折弯治具的位置,能够获取不同折弯角度的导线。基于上述,本申请人发现,上述提到的一种导线折弯机,存在以下两种缺点:1、导线在输入时,压紧装置进行压紧切割,由于输入时导线未经校直,导线的弯曲会导致被切割后导线的长短距离不同,造成部分导线无法使用,造成浪费;2、只能对一种规格的导线进行折弯,使用不便,造成工作的延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问题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输入时校直、切割后的距离相等、节约资源,可适合不同规格导线的折弯装置,旨在通过该技术,达到解决问题与提高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弯装置,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输入导线时未经校直,导致被切割后的距离长短不一,造成浪费,由于只能对单一规格的导线进行折弯,造成使用不便的问题和不足。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折弯装置,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一种折弯装置,包括:机箱、显示屏、控制按键、刻度尺、开关、剥线刀模、剥线夹、折弯器、底座、前盖、固定夹、送线轮、调节旋钮、线套、固定座、导线、下固定块、下校直轮、过线咀、调节螺栓、上校直轮、上固定块、提手、切刀;所述机箱顶侧设置有显示屏,且显示屏通过镶嵌方式与机箱相连接;所述显示屏的右侧设置有控制按键,且控制按键通过嵌入方式与机箱相连接;所述控制按键的右侧设置有开关,且开关通过嵌入方式与机箱相连接;所述机箱顶侧边缘设置有刻度尺,且刻度尺通过铆合方式与机箱相连接;所述机箱的前端设置有前盖,且前盖通过螺栓与机箱相连接;所述前盖的前端面左侧设置有下固定块,且下固定块通过螺栓与前盖相连接;所述下固定块的前端设置有下校直轮,且下校直轮通过螺纹拧接与下固定块相连接;所述下固定块的左端设置有过线咀,且过线咀通过焊接方式与下固定块相连接;所述下固定块的顶端设置有上固定块,且上固定块通过调节螺栓与下固定块相连接;所述下固定块的前端面设置有上校直轮,且上校直轮通过螺纹拧接与下固定块相连接;所述上校直轮与下校直轮之间设置有导线,且导线的外壁通过贴合方式与上校直轮及下校直轮相连接;所述下固定块的右端设置有固定座,且固定座通过螺栓与前盖相连接;所述固定座内设置有线套,且线套的右端通过贯穿方式与固定座相连接;所述线套的右侧设置有送线轮,且送线轮通过螺纹拧接与前盖相连接;所述送线轮的上方设置有调节旋钮去,且调节旋钮通过嵌入方式与机箱相连接;所述送线轮的右侧设置有固定夹,且固定夹通过螺栓与前盖相连接;所述固定夹的右侧设置有剥线刀模,且剥线刀模通过螺栓与前盖相连接;所述剥线刀模的右侧壁设置有剥线夹,且剥线夹通过螺栓与剥线刀模相连接;所述剥线夹一侧设置有切刀,且切刀通过螺栓与剥线刀模相连接;所述剥线夹的右侧设置有折弯器,且折弯器通过活动连接与机箱相连接;所述机箱底侧设置有底座,且底座通过螺栓与机箱相连接;所述机箱的左右两侧外壁设置有提手,且提手通过螺栓与机箱相连接。优选的,所述下校直轮与上校直轮均设置有N个,且下校直轮与上校直轮均呈线性阵列设置。优选的,所述下校直轮与上校直轮为上下交错式设置,且下校直轮与上校直轮为平行设置。优选的,所述上校直轮通过调节螺栓调节上固定块为上下移动装置。优选的,所述送线轮呈矩形阵列设置有四个,且送线轮为导线的导向装置。优选的,所述显示屏及控制按键与机箱呈倾斜状设置,且显示屏与控制按键的倾斜角度为150度。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1、本技术通过下校直轮与上校直轮均设置有N个,且下校直轮与上校直轮均呈线性阵列设置,并且下校直轮与上校直轮为上下交错式设置,有利于下校直轮与上校直轮能够有效的对导线进行校直,便于被切割后导线的长度距离相等。2、本技术通过上校直轮通过调节螺栓调节上固定块为上下移动装置的设置,有利于装置可以对不同规格的导线进行折弯,增加装置的实用性,使用方便。3、本技术通过显示屏及控制按键与机箱呈倾斜状设置,且显示屏与控制按键的倾斜角度为150度的设置,有利于工作人员的操作。4、本技术通过对折弯装置的改进,具有导线输入时进行校直,切割后的距离相等,节约资源,可适合不同规格导线等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本技术在
技术介绍
一项中提出的问题和不足。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上校直轮与下校直轮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折弯后导线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机箱1、显示屏2、控制按键3、刻度尺4、开关5、剥线刀模6、剥线夹7、折弯器8、底座9、前盖10、固定夹11、送线轮12、调节旋钮13、线套14、固定座15、导线16、下固定块17、下校直轮18、过线咀19、调节螺栓20、上校直轮21、上固定块22、提手23、切刀24。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同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性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请参见图1至图4,本技术提供一种折弯装置的具体技术实施方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折弯装置,包括:机箱(1)、显示屏(2)、控制按键(3)、刻度尺(4)、开关(5)、剥线刀模(6)、剥线夹(7)、折弯器(8)、底座(9)、前盖(10)、固定夹(11)、送线轮(12)、调节旋钮(13)、线套(14)、固定座(15)、导线(16)、下固定块(17)、下校直轮(18)、过线咀(19)、调节螺栓(20)、上校直轮(21)、上固定块(22)、提手(23)、切刀(24);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箱(1)顶侧设置有显示屏(2),且显示屏(2)通过镶嵌方式与机箱(1)相连接;所述显示屏(2)的右侧设置有控制按键(3),且控制按键(3)通过嵌入方式与机箱(1)相连接;所述控制按键(3)的右侧设置有开关(5),且开关(5)通过嵌入方式与机箱(1)相连接;所述机箱(1)顶侧边缘设置有刻度尺(4),且刻度尺(4)通过铆合方式与机箱(1)相连接;所述机箱(1)的前端设置有前盖(10),且前盖(10)通过螺栓与机箱(1)相连接;所述前盖(10)的前端面左侧设置有下固定块(17),且下固定块(17)通过螺栓与前盖(10)相连接;所述下固定块(17)的前端设置有下校直轮(18),且下校直轮(18)通过螺纹拧接与下固定块(17)相连接;所述下固定块(17)的左端设置有过线咀(19),且过线咀(19)通过焊接方式与下固定块(17)相连接;所述下固定块(17)的顶端设置有上固定块(22),且上固定块(22)通过调节螺栓(20)与下固定块(17)相连接;所述下固定块(17)的前端面设置有上校直轮(21),且上校直轮(21)通过螺纹拧接与下固定块(17)相连接;所述上校直轮(21)与下校直轮(18)之间设置有导线(16),且导线(16)的外壁通过贴合方式与上校直轮(21)及下校直轮(18)相连接;所述下固定块(17)的右端设置有固定座(15),且固定座(15)通过螺栓与前盖(10)相连接;所述固定座(15)内设置有线套(14),且线套(14)的右端通过贯穿方式与固定座(15)相连接;所述线套(14)的右侧设置有送线轮(12),且送线轮(12)通过螺纹拧接与前盖(10)相连接;所述送线轮(12)的上方设置有调节旋钮(13)去,且调节旋钮(13)通过嵌入方式与机箱(1)相连接;所述送线轮(12)的右侧设置有固定夹(11),且固定夹(11)通过螺栓与前盖(10)相连接;所述固定夹(11)的右侧设置有剥线刀模(6),且剥线刀模(6)通过螺栓与前盖(10)相连接;所述剥线刀模(6)的右侧壁设置有剥线夹(7),且剥线夹(7)通过螺栓与剥线刀模(6)相连接;所述剥线夹(7)一侧设置有切刀(24),且切刀(24)通过螺栓与剥线刀模(6)相连接;所述剥线夹(7)的右侧设置有折弯器(8),且折弯器(8)通过活动连接与机箱(1)相连接;所述机箱(1)底侧设置有底座(9),且底座(9)通过螺栓与机箱(1)相连接;所述机箱(1)的左右两侧外壁设置有提手(23),且提手(23)通过螺栓与机箱(1)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折弯装置,包括:机箱(1)、显示屏(2)、控制按键(3)、刻度尺(4)、开关(5)、剥线刀模(6)、剥线夹(7)、折弯器(8)、底座(9)、前盖(10)、固定夹(11)、送线轮(12)、调节旋钮(13)、线套(14)、固定座(15)、导线(16)、下固定块(17)、下校直轮(18)、过线咀(19)、调节螺栓(20)、上校直轮(21)、上固定块(22)、提手(23)、切刀(24);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箱(1)顶侧设置有显示屏(2),且显示屏(2)通过镶嵌方式与机箱(1)相连接;所述显示屏(2)的右侧设置有控制按键(3),且控制按键(3)通过嵌入方式与机箱(1)相连接;所述控制按键(3)的右侧设置有开关(5),且开关(5)通过嵌入方式与机箱(1)相连接;所述机箱(1)顶侧边缘设置有刻度尺(4),且刻度尺(4)通过铆合方式与机箱(1)相连接;所述机箱(1)的前端设置有前盖(10),且前盖(10)通过螺栓与机箱(1)相连接;所述前盖(10)的前端面左侧设置有下固定块(17),且下固定块(17)通过螺栓与前盖(10)相连接;所述下固定块(17)的前端设置有下校直轮(18),且下校直轮(18)通过螺纹拧接与下固定块(17)相连接;所述下固定块(17)的左端设置有过线咀(19),且过线咀(19)通过焊接方式与下固定块(17)相连接;所述下固定块(17)的顶端设置有上固定块(22),且上固定块(22)通过调节螺栓(20)与下固定块(17)相连接;所述下固定块(17)的前端面设置有上校直轮(21),且上校直轮(21)通过螺纹拧接与下固定块(17)相连接;所述上校直轮(21)与下校直轮(18)之间设置有导线(16),且导线(16)的外壁通过贴合方式与上校直轮(21)及下校直轮(18)相连接;所述下固定块(17)的右端设置有固定座(15),且固定座(15)通过螺栓与前盖(10)相连接;所述固定座(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松杰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佰林电气设备厂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