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约式电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447109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27 02: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集约式电容器,包括集约式电容器壳体、设置在集约式电容器壳体内的集约式电容器芯体和降温系统,降温系统包括集约式电容器壳体正上方的积液球、进液管和回液管,积液球分别与进液管和回液管连通,进液管与回液管分别与集约式电容器壳体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紧凑、合理,大大降低了电容器发生起火的可能性,且减少了成本投入,环保实用,同时避免了使用水冷装置可能引发的重大电力安全事故。

An Intensive Capacito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intensive capacitor, which comprises an intensive capacitor shell, an intensive capacitor core and a cooling system arranged in the intensive capacitor shell. The cooling system comprises a liquid collecting ball, a liquid feeding tube and a liquid returning pipe directly above the intensive capacitor shell. The liquid collecting ball is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liquid feeding pipe and the liquid returning pipe, and the liquid feeding pipe and the liquid returning pipe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intensive capacitor. The housing is connected.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compactness and rationality, greatly reduces the possibility of ignition of capacitors, reduces the cost input, is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nd practical, and avoids the major electric power safety accidents that may be caused by the use of water cooling devic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约式电容器
本技术涉及电容器
,特别涉及一种集约式电容器。
技术介绍
集约式电容器是目前电力系统广泛使用的电容器形式之一,其特点是与变压器类似采用大型箱体,内部为电容元件构成的芯体,浸在绝缘油之中。目前国内常见的使用变压器油的集约式电容器,在电容器严重故障、喷油甚至炸裂的条件下,有可能发生起火。现有申请号CN201520290829.X的专利公开了在壳体外假设绝缘油冷凝系统来降低绝缘油的温度防止事故的发生。但是,冷凝系统本身需要能量来维持工作,增加了运行和维护成本;另外,冷凝系统所用的冷凝水是导电介质,一旦冷凝系统出现密封不佳,漏出的冷凝水将会对整个电力系统造成无法补救的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集约式电容器。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集约式电容器,包括集约式电容器壳体、集约式电容器芯体和降温系统,所述集约式电容器芯体固设在集约式电容器壳体内,所述集约式电容器芯体周围浸有绝缘液;所述降温系统包括积液球、进液管和回液管,所述积液球设置在集约式电容器壳体的正上方,所述积液球分别与进液管和回液管连通,所述进液管的下端与集约式电容器壳体的顶部连通并延伸至绝缘液内,所述回液管与集约式电容器壳体的侧壁底端连通;所述进液管的顶端连接有设置在积液球内的冷凝帽,所述进液管内充满了毛细管束,所述毛细管束上端设置在冷凝帽内,下端随进液管浸没在绝缘液内。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回液管与积液球的连接点高于进液管与积液球的连接点,所述积液球的底部形成一个集液槽。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液管的侧壁内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上端延伸至冷凝帽内,下端设在进液管与集约式电容器壳体连接点的下方。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回液管的内部管路为螺旋状。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回液管共设有四根,四根回液管关于积液球中心对称。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集约式电容器壳体上设有紧固箍,所述回液管通过紧固箍与集约式电容器壳体固定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结构简单、紧凑、合理,在保持电容器性能和电气参数、安全性的前提下,配备相应的降温系统,大大降低了电容器发生起火的可能性;整个降温系统为纯自然降温,减少了成本投入,环保实用;避免了使用水冷装置可能引发的重大电力安全事故。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积液球和回液管的连接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积液球、进液管和冷凝帽的连接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回液管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进液管与集约式电容器壳体的连接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进液管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如图1至6所示,一种集约式电容器,包括集约式电容器壳体10、集约式电容器芯体20和降温系统,所述集约式电容器芯体20固设在集约式电容器壳体10内,所述集约式电容器芯体20周围浸有绝缘液。本实施例中,集约式电容器壳体10是由一定厚度的钢板做成的大型箱体,用于装载集合式电容器内部元器件和落地安装,集约式电容器芯体20一般由多台壳式电容器单元或电容元件按照一定的串并联结构构成,集约式电容器芯体20是集约式电容器使用过程中的主要发热原和带电体,也是需要绝缘液散热、导热和提供电气绝缘的部分。如图3所示,降温系统包括积液球30、进液管40和回液管50,所述积液球30设置在集约式电容器壳体10的正上方,所述积液球30分别与进液管40和回液管50连通,所述进液管40的下端与集约式电容器壳体10的顶部连通并延伸至绝缘液内,所述回液管50与集约式电容器壳体10的侧壁底端连通。其中,所述进液管40的顶端连接有设置在积液球30内的冷凝帽41,进液管40内充满了毛细管束42,毛细管束42上端设置在冷凝帽41内,下端随进液管40浸没在绝缘液内。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回液管50与积液球30的连接点高于进液管40与积液球30的连接点,积液球30的底部形成一个集液槽31,延长绝缘液的冷却时间,更有利于绝缘液降温。如图5和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液管40的侧壁内设有通孔43,所述通孔43上端延伸至冷凝帽41内,下端设在进液管40与集约式电容器壳体10连接点的下方;绝缘液不会充满集约式电容器壳体10,一旦充满集约式电容器壳体10内的集约式电容器芯体20工作时间过长引起绝缘液温度过高而形成蒸汽,就会导致集约式电容器壳体10内压过大而带来安全隐患,绝缘液蒸汽可以通过通孔43进入冷凝帽41被冷却液化,达到降温降压的目的。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回液管50的内部管路为螺旋状,螺旋状的管路能增加回液管的管程,延长回液时间,达到更好的绝缘液降温效果。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回液管50共设有四根,四根回液管50关于积液球30中心对称。如图1至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集约式电容器壳体10上设有紧固箍11,所述回液管50通过紧固箍11与集约式电容器壳体10固定连接。工作时,进液管40内的毛细管束42通过毛细作用,将温度较高的绝缘液引入冷凝帽41内,由冷凝帽41流出进入积液球30内,由于进液管40和回液管50的位差,绝缘液暂留于集液槽31,当绝缘液温度过高汽化时,会通过进液管40的侧壁的通孔43进入冷凝帽41内,由冷凝帽41流出进入积液球30内,当集液槽31液位到指定位置时,绝缘液通过螺旋状的回液管50流回集约式电容器壳体10,经过一轮的回流,绝缘液的温度会有一个明显的降低,且能明显降低集约式电容器壳体10的内压。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如若存在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集约式电容器,包括集约式电容器壳体(10)、集约式电容器芯体(20)和降温系统,所述集约式电容器芯体(20)固设在集约式电容器壳体(10)内,所述集约式电容器芯体(20)周围浸有绝缘液,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温系统包括积液球(30)、进液管(40)和回液管(50),所述积液球(30)设置在集约式电容器壳体(10)的正上方,所述积液球(30)分别与进液管(40)和回液管(50)连通,所述进液管(40)的下端与集约式电容器壳体(10)的顶部连通并延伸至绝缘液内,所述回液管(50)与集约式电容器壳体(10)的侧壁底端连通;所述进液管(40)的顶端连接有设置在积液球(30)内的冷凝帽(41),所述进液管(40)内充满了毛细管束(42),所述毛细管束(42)上端设置在冷凝帽(41)内,下端随进液管(40)浸没在绝缘液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约式电容器,包括集约式电容器壳体(10)、集约式电容器芯体(20)和降温系统,所述集约式电容器芯体(20)固设在集约式电容器壳体(10)内,所述集约式电容器芯体(20)周围浸有绝缘液,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温系统包括积液球(30)、进液管(40)和回液管(50),所述积液球(30)设置在集约式电容器壳体(10)的正上方,所述积液球(30)分别与进液管(40)和回液管(50)连通,所述进液管(40)的下端与集约式电容器壳体(10)的顶部连通并延伸至绝缘液内,所述回液管(50)与集约式电容器壳体(10)的侧壁底端连通;所述进液管(40)的顶端连接有设置在积液球(30)内的冷凝帽(41),所述进液管(40)内充满了毛细管束(42),所述毛细管束(42)上端设置在冷凝帽(41)内,下端随进液管(40)浸没在绝缘液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仁祥宋雪峰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瀚宇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