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39038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20 03: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支撑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其中支撑装置包括:底座;支撑架,可移动地设置在底座上,用以支撑待支撑件;定位结构和固定结构,定位结构以实现支撑架和底座的连接定位,固定结构以实现支撑架和底座的固定加强。应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支撑装置的通用性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支撑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
本技术涉及机械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支撑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混凝土泵车一般包括车体、臂架以及设置在车体上用以支撑臂架的支撑结构。行业内普遍采用的支撑结构为整体焊接式,由于零部件加工、装配误差,或结构件变形的因素的影响,一般采用垫加厚垫板(增高)、铣薄尼龙垫板(降高)或者通过长圆孔(多孔)装配等方式进行臂架支撑高度的调节。如附图1所示,行业内常用的支撑结构的解决方案为焊接主体1加高分子聚合物垫板2的结构形式,当需要调整高度时,通过加高垫板2或加厚底板3进行调整。一般对于不同车型的泵车来说,支撑结构需全新设计(支撑高度差距调大,不适合调整,需全新设计结构件及垫板),造成模块通用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撑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支撑装置的通用性差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支撑装置,包括:底座;支撑架,可移动地设置在底座上,用以支撑待支撑件;定位结构和固定结构,定位结构以实现支撑架和底座的连接定位,固定结构以实现支撑架和底座的固定加强。进一步地,固定结构包括设置在底座上的第一连接板、设置在支撑架上的第二连接板以及连接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的第一紧固件。进一步地,第一紧固件包括至少一个穿设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的双头螺柱以及将双头螺柱与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的多个螺母。进一步地,支撑架包括顶板以及设置在顶板的两端并向下延伸的两个第一支撑臂,底座包括底板以及设置在底板上并向上延伸的第二支撑臂,至少部分第一支撑臂和至少部分第二支撑臂叠置设置,第一连接板设置在第二支撑臂上,第二连接板设置在第一支撑臂上。进一步地,第一支撑臂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壁以及连接在两个第一侧壁之间的第二侧壁,第二连接板与两个第一侧壁以及第二侧壁中的至少两个固定连接,且固定结构还包括设置于第二连接板、第二侧壁与顶板之间的第一加强筋。进一步地,第二支撑臂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三侧壁以及连接在两个第三侧壁之间的第四侧壁,第一连接板与第四侧壁固定连接,且固定结构还包括设置于第一连接板、第四侧壁与底板之间的第二加强筋。进一步地,顶板、第一连接板以及第二连接板平行设置。进一步地,定位结构包括在底座与支撑架中的一者上设置的安装孔、在底座与支撑架中的另一者上设置的长孔,以及穿设安装孔与长孔的第二紧固件。进一步地,定位结构包括在底座与支撑架中的一者上设置的安装孔、在底座与支撑架中的另一者上设置的长孔,以及穿设安装孔与长孔的第二紧固件,第一侧壁与至少部分第三侧壁叠置设置,安装孔设置于第一侧壁上,长孔设置于第三侧壁上。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体;臂架,可伸缩或曲折的设置在车体上;支撑装置,用以支撑臂架,支撑装置为上述的支撑装置。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支撑装置包括定位结构以及固定结构,当安装支撑装置时,先将支撑架移动至待连接位置,然后通过定位结构进行预定位,避免支撑架相对于固定结构上下移动。最后再通过固定结构将支撑架与底座固定在一起。由于在安装固定结构之前,支撑架与底座已经通过定位结构实现支撑架与底座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变,因此在安装固定结构时,不必再腾出一只手去稳定支撑架,从而使得支撑装置的安装效率以及安装质量能够大大提高。此外,上述结构在定位之前,底座与支撑架之间的相对位置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因此通用性较好,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支撑装置的通用性差的问题。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支撑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支撑装置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2的支撑装置的主视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3的支撑装置的纵剖结构示意图;以及图5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车辆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底座;11、第一连接板;12、底板;13、第二支撑臂;131、第三侧壁;132、第四侧壁;14、第二加强筋;20、支撑架;21、第二连接板;22、顶板;23、第一支撑臂;231、第一侧壁;232、第二侧壁;24、第一加强筋;30、第二紧固件;40、固定结构;41、双头螺柱;50、第一螺母;60、第二螺母;70、长孔;80、车体;90、臂架;100、支撑装置。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2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支撑装置包括:底座10、支撑架20、定位结构以及固定结构40。其中,支撑架20可移动地设置在底座10上用以支撑待支撑件。定位结构以实现支撑架20和底座10的连接定位,固定结构40以实现支撑架20和底座10的固定加强。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支撑装置包括定位结构以及固定结构40,当安装支撑装置时,先将支撑架20移动至待连接位置,然后通过定位结构进行预定位,避免支撑架20相对于固定结构40上下移动。最后再通过固定结构40将支撑架20与底座10固定在一起。由于在安装固定结构40之前,支撑架20与底座10已经通过定位结构实现支撑架20与底座10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变,因此在安装固定结构40时,不必再腾出一只手去稳定支撑架20,从而使得支撑装置的安装效率以及安装质量能够大大提高。此外,上述结构在定位之前,底座10与支撑架20之间的相对位置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因此通用性较好,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支撑装置的通用性差的问题。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定位结构设置在底座10与支撑架20之间,以使支撑架20相对于底座10处于待连接位置。固定结构40连接在底座10与支撑架20之间,以实现支撑架20和底座10的固定加强。如图2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固定结构40包括设置在底座10上的第一连接板11、设置在支撑架20上的第二连接板21以及连接第一连接板11与第二连接板21的第一紧固件。上述结构简单,便于装配和加工。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11与底座10一体成型,第二连接板21与支撑架20一体成型。优选地,如图2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架20包括用以支撑待支撑件的顶板22,顶板22、第一连接板11以及第二连接板21平行设置。上述结构简单,便于装配。如图2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紧固件包括至少一个穿设第一连接板11和第二连接板21的双头螺柱41以及将双头螺柱41与第一连接板11和第二连接板21固定连接的多个螺母。具体地,双头螺柱41的第一端通过设置在第一连接板11的相对的两侧的两个第一螺母50固定在第一连接板11上,双头螺柱41的第二端通过设置在第二连接板21的相对的两侧的两个第二螺母60固定在第二连接板21上,双头螺柱41受到沿其轴向方向的力。具体地,在紧固双头螺柱41时,先紧固位于第一连接板11的内侧的第一螺母50以及位于第二连接板21的内侧的第二螺母60,然后再紧固位于第一连接板11的外侧的第一螺母50以及位于第二连接板21的外侧的第二螺母60。上述结构一方面固定方式简单,装配效率高;另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0);支撑架(20),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底座(10)上,用以支撑待支撑件;定位结构和固定结构(40),所述定位结构以实现所述支撑架(20)和所述底座(10)的连接定位,所述固定结构(40)以实现所述支撑架(20)和所述底座(10)的固定加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0);支撑架(20),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底座(10)上,用以支撑待支撑件;定位结构和固定结构(40),所述定位结构以实现所述支撑架(20)和所述底座(10)的连接定位,所述固定结构(40)以实现所述支撑架(20)和所述底座(10)的固定加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结构(40)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10)上的第一连接板(11)、设置在所述支撑架(20)上的第二连接板(21)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11)与所述第二连接板(21)的第一紧固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紧固件包括至少一个穿设所述第一连接板(11)和所述第二连接板(21)的双头螺柱(41)以及将所述双头螺柱(41)与所述第一连接板(11)和所述第二连接板(21)固定连接的多个螺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20)包括顶板(22)以及设置在所述顶板(22)的两端并向下延伸的两个第一支撑臂(23),所述底座(10)包括底板(12)以及设置在所述底板(12)上并向上延伸的第二支撑臂(13),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支撑臂(23)和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支撑臂(13)叠置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板(11)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臂(13)上,所述第二连接板(21)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臂(23)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臂(23)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壁(231)以及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一侧壁(231)之间的第二侧壁(232),所述第二连接板(21)与两个所述第一侧壁(231)以及所述第二侧壁(232)中的至少两个固定连接,且所述固定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申文浩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