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除灭园林害虫的蟾蜍捕虫装置,它包括一个掩盖在花架下供蟾蜍栖息繁殖的蛙池,该蛙池设有蛙洞连通觅食沟,所述觅食沟沿建筑物地基外沿布设且利用蟾蜍的捕食来阻挡白蚁入侵,所述觅食沟上部还设有诱集蚯蚓饲喂蟾蜍的诱虫口,该蛙池且设有上蛙道连通供蟾蜍捕食飞虫的捕虫室,一盏诱虫灯设在蛙池上方且以灯光诱集分飞的有翅繁殖白蚁、蚊蝇、金龟子、夜蛾饲喂蟾蜍,一张输灌沼水滋养蚯吲且设有电磁阀的渗管网埋设在绿地和花槽里,一个检测花槽土壤湿度的湿度传感器,以及一个电控器,该电控器内所设的控制电路按照设定的飞虫活动周期控制诱虫灯的开关,还按设定的湿度启闭阀值且按照湿度传感器信号控制电磁阀的启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天敌防制园林害虫的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除灭园林害虫的蟾蜍捕虫装置。
技术介绍
公知,公共绿地在为城市提供除尘吸热、景观美化的多种有益功能时,也以花木的根茎 叶滋养了各种园林害虫,助长了虫害的发生和蔓延。例如,白蚁是蛀蚀木料的建筑害虫,它 首先是侵入绿地筑巢,蛀蚀根茎扩大繁殖后,再寻隙从地基钻入建筑物内蛀蚀毁坏木料的; 毒蚊藏匿在花草丛中,是靠吸取鲜花和绿叶的汁液来维持生命的,雌蚊伺机叮咬游人,已成 为居民户外活动的最大祸害;常见的园林害虫还有食根的蛴螬,食叶、蛀干的蛾类幼虫等。 公知,蟾蜍是捕食园林害虫的好手,根据大自然的启示,利用蟾蜍的捕食除灭园林害虫,没 有公害,是符合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建设要求的。但城市的绿地面积有限,建造适合蟾蜍栖息 条件的蛙池将会挤占绿化面积,还会造成园林景观破碎,且蟾蜍的天敌多,易逃逸,难管护, 其外貌丑陋,有微毒,常人遇到避之不及,这些技术难题未克服之前,蟾蜍主要作为药用动 物饲养,迄今尚査无进入城市园林捕虫的案例。现今,除灭园林害虫最常用的方法是喷洒杀 虫剂,例如,建筑物防白蚁通常采取建墙外毒土带,沿室外草坪或阴沟外缘挖闭合沟,喷洒 杀虫剂后再回填土,形成毒土带屏障,阻挡白蚁的入侵。该方法的缺陷是,其毒性保持的时 间短,且造成人居环境的污染加重,以杀虫剂除灭蚊蝇、蛴螬和蛾类幼虫也存在相同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合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利用蟾蜍的捕食来除灭 园林害虫的蟾蜍捕虫装置。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仿生学为基础的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除灭园林害虫的蟾蜍 捕虫装置,它包括花架、花槽、箅子、上箅台、诱虫室、蛙池、中隔板、池岸、上蛙道、捕 虫室、虫笼、灌丛、蛙洞、觅食沟、绿篱、下蛙穴、溢流管、诱虫灯、湿度传感器、渗管、电磁阀、进水管、电控器,所述花架的平面为圆形或方形,其直径为200-500ctn,其高度为 20-40cm,所述花架的上端面与绿地的地面成水平,所述花架周沿与上箅台相配且置放在上箅 台的台阶上,所述花架上设有花槽和箅子,所述花槽挂设在花架上,所述花槽的槽底设有透 水透气的孔洞,所述花槽里植有花草,所述湿度传感器安装在花槽里,所述花槽和箅子呈间 隔排列。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箅子设有数个箅栅孔,所述箅栅孔的宽度l-2cm,所设箅栅孔有利排泄地面雨水进入蛙池蓄水,也有利蛙池采光,其狭窄的箅栅孔只容许飞虫钻入, 而猫鼠蛇等体形较大的天敌动物是无法进入蛙池残害蟾蜍的,蛙池内的蟾蜍也是无法逃逸的。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种改进,所述花架、箅子由硷预制件、玻璃钢或不锈钢材制成,其刚性强,耐踩踏,可与观赏草坪或运动草坪连成一体而不会挤占绿化面积,且对蛙池又起到遮 蔽的作用,形成适合蟾蜍栖息的僻静阴湿的环境。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改进,所述花架下方设有蛙池,所述中隔板把蛙池分隔为上蛙池与 下蛙池;所述上蛙池与花架之间的空间设为诱虫室,所述诱虫室的高度为30-50cm,所述诱 虫灯挂设在箅子下方的诱虫室中央;所述池岸呈台阶形,所述池岸的台面高出上蛙池水面 5cnu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改进,所述池岸周边设有数孔蛙洞和数孔上蛙道,所述蛙洞的洞口 下端与池岸持平,所述蛙洞从里到外呈稍微向下倾斜状,所述蛙洞连通觅食沟,所述觅食沟的顶部设有沟盖,所述觅食沟从沟底到沟盖的高度为30-50cm,所述觅食沟的侧壁上开设有 透水透气的洞孔,其洞孔直径0.5-lcm,所述觅食沟两边侧壁之间的宽度为10-15cm,所述侧 壁与沟盖的连接处设有诱虫口,所述诱虫口高度1.5-2cm,所述诱虫口的下端面与绿地地面持 平,所述觅食沟沿建筑物地基外沿布设成闭合沟,该设计的作用是,所设觅食沟把建筑物和 绿地隔离开,使之成为一道阻挡白蚁入侵的天敌防线当侵入绿地筑巢的白蚁欲从地基寻隙 迁入建筑物时,必需从觅食沟绿地一侧的侧壁上开设的洞孔爬出,此时就会被从蛙洞进入觅 食沟蹲候的蟾蜍所捕食;公知,蚯顿生活在绿地的土壤里,当雨季浸水缺氧时,蚯躬l常会爬 出地面蠕动且随地面水的漂流自行掉入诱虫口而成为饲养蟾蜍的活佴,本专利技术所设狭窄的诱虫口只容许蚯蚓、蚊子等昆虫进入,而蛇鼠等天敌无法进入,蟾蜍也无法逃逸的;地表雨水经诱虫口排入觅食沟,再经蛙洞排入蛙池,最后由溢流管外排,在此,所设觅食沟可取代传统的建筑物边沟发挥排水的功能;在所述觅食沟的沟盖两侧绿地植设绿篱,在绿篱的遮蔽下, 觅食沟能保持阴湿而有利于蟾蜍栖息,而绿篱又能成为一道衬托建筑物的植物景观。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改进,所述上蛙道的洞口下端与池岸持平,所述上蛙道向上延伸通 到设在地面的捕虫室,所述捕虫室由虫笼遮罩,所述虫笼开设有均匀分布的虫孔,其虫孔孔 径1.5-2cm,这种小虫孔只容许蚊蝇、金龟子等昆虫进入为蟾蜍所捕食,而蛇鼠等天敌是无法 进入的,蟾蜍也无法逃逸的,所述虫笼隐蔽在茂密的灌丛下,形成有利蟾蜍栖息和捕食的阴 湿环境,且不会破坏园林景观。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改进,所述下箅台设在蛙池的侧墙上部,所述中隔板周沿与下箅台 相配且置放在下箅台的台阶上,所述中隔板的上面设有凸出水面的守虫台,所述中隔板至水 面的高度25-35cm,所述守虫台的上端面高出水面3-5cm,所述守虫台呈正方形,其边长10-15cm,所述守虫台的两个对边与中隔板之间留空,成为两个对称的下潜口,所述守虫台的 另两个对边与中隔板之间分别由撑板连接,所述守虫台的正下方设有下箅口,所述中隔板上 每平米设有2-4个守虫台,所述中隔板上开设有均匀分布的可透光透水的洞孔,其洞孔直径 l-2cm;所述下蛙池从池底至中隔板的高度60-100cm,所述下蛙池的池底周边侧墙底部设有 数孔下蛙穴,所述下蛙穴的穴口与下蛙池连通,所述下蛙穴的穴底为敞开式且与土层连接。 以上的设计具备蟾蜍栖息繁衍所必需的陆栖环境和水栖环境,蟾蜍既可在池岸和守虫台上蹲 守捕虫,还可在繁殖季节到来时,于池岸或守虫台上抱对,在上蛙池的浅水里产卵、体外受 精、孵化蝌蚪;蟾蜍等蛙类有夏蛰冬眠的特性,成年蟾蜍可从上蛙池经下潜口、下箅口游入 下蛙池的池底伏土夏蜇或钻入下蛙穴入土冬眠。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改进,所述蛙池的池底属土质,当蛙粪沉积在池底后,其肥份会被 树木的根系所吸收,能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所述蛙池设有溢流管,所述溢流管的溢水口与 上蛙池的设计水面成水平,多余的雨水可经溢流管外排,所述溢流管的溢水口设有隔离网, 蟾蜍无法逃逸,蚯蚓也不会流失。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改进,所述花槽和绿地的地表下埋设有渗管,所述渗管的管壁上开 设有均匀分布的透水孔,所述渗管连接电磁阀,所述电磁阀连接进水管,所述进水管外接高 位沼水池。公知,沼水是提取沼气后的剩余水,尚含有丰富的有机质等肥分,本专利技术利用沼 水浇灌花槽和绿地,既有利花木生长,又滋养了土壤中的蚯蚓,促其大量繁殖、快速生长。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改进,所述电控器装设在上箅台上,所述电控器内所设的控制电路可根据绿地的墒情控制电磁阀适时启闭当花槽和绿地土壤处于缺水状态,湿度传感器上载的信息达到预设开启电磁阀的阀值时,控制电路会自动开启电磁阀,沼水从高位沼水池流经进水管、电磁阀、渗管,及时灌溉;当通过渗灌或下雨,花槽和绿地里土壤的水分达到饱和状态时,湿度传感器上载的信息达到预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除灭园林害虫的蟾蜍捕虫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花架(38)、花槽(37)、箅子(3)、上箅台(15)、诱虫室(8)、蛙池(19)、中隔板(5)、池岸(35)、上蛙道(16)、捕虫室(11)、虫笼(10)、灌丛(12)、蛙洞(28)、觅食沟(29)、绿篱(33)、下蛙穴(20)、溢流管(18)、诱虫灯(4)、湿度传感器(1)、渗管(36)、电磁阀(13)、进水管(14)、电控器(9),所述花架(38)的平面为圆形或方形,其直径为200-500cm,其高度为20-40cm,所述花架(38)的上端面与绿地(34)的地面成水平,所述花架(38)周沿与上箅台(15)相配且置放在上箅台(15)的台阶上,所述花架(38)上设有花槽(37)和箅子(3),所述花槽(37)挂设在花架(38)上,所述花槽(37)的槽底设有透水透气的孔洞,所述花槽里(37)植有花草,所述湿度传感器(1)安装在花槽(37)里,所述花槽(37)和箅子(3)呈间隔排列;所述箅子(3)设有数个箅栅孔(2),所述箅栅孔(2)的宽度1-2cm;所述花架(38)下方设有蛙池(19),所述中隔板(5)把蛙池(19)分隔为上蛙池(27)与下蛙池(23);所述上蛙池(27)与花架(38)之间的空间设为诱虫室(8),所述诱虫室(8)的高度为30-50cm,所述诱虫灯(4)挂设在箅子(3)下方的诱虫室(8)中央;所述池岸(35)呈台阶形,所述池岸(35)的台面高出上蛙池(27)水面5cm,所述池岸(35)周边设有数孔蛙洞(28)和数孔上蛙道(16);所述蛙洞(28)的洞口下端与池岸(35)持平,所述蛙洞(28)从里到外呈稍微向下倾斜状,所述蛙洞(28)连通觅食沟(29),所述觅食沟(29)的顶部设有沟盖(32),所述觅食沟(29)从沟底到沟盖(32)的高度为30-50cm,所述觅食沟(29)的侧壁(30)上开设有透水透气的洞孔,其洞孔直径0.5-1cm,所述觅食沟(29)两边侧壁(30)之间的宽度为10-15cm,所述侧壁(30)与沟盖(32)的连接处设有诱虫口(31),所述诱虫口(31)高度1.5-2cm,所述诱虫口(31)的下端面与绿地(34)地面持平,所述觅食沟(29)沿建筑物地基外沿布设成闭合沟,所述觅食沟(29)的沟盖(32)两侧绿地(34)植有绿篱(33)遮蔽;所述上蛙道(16)的洞口下端与池岸(35)持平,所述上蛙道(16)向上延伸通到设在地面的捕虫室...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竹,黄山,
申请(专利权)人:黄竹,黄山,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