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线束和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36584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6 17: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复合线束和电机,其中,复合线束包括:第一外护层和电缆线,第一外护层的横截面为中空的环形以构造出用于容纳电缆线的容纳腔;信号线,设于容纳腔内;通气管,设于容纳腔内,通气管连通电机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在复合线束中设置了通气管,可以连通电机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保持了电机内外气压的平衡,避免内外压差导致电机故障,提升了电机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复合线束和电机
本技术涉及电气设备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复合线束和一种电机。
技术介绍
电机工作时容易产生内外不平衡的气压,可能引起进水导致电机故障,而连通电机内外的部件一般只有复合线束,如图1所示,现有的复合线束中,包括有第一外护层1’,第一外护层1’内设有电缆线2’和信号线4’,这样的复合线束不能解决平衡电机内外气压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有鉴于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线束。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复合线束,用于电机,包括:第一外护层和电缆线,第一外护层的横截面为中空的环形以构造出用于容纳电缆线的容纳腔;信号线,设于容纳腔内;通气管,设于容纳腔内,通气管连通电机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本技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复合线束,加入了通气管,通气管连通电机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这样在电机工作时,电机内外气压可以保持平衡,不会形成压差,避免了内外压差导致电机故障,提升了电机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具体地,复合线束包括第一外护层,便于为内部的线束提供防护,避免内部线束受到外部物体的磕碰刮蹭,保证内部线束的正常工作,也可以避免内部线束中的电线漏电产生安全事故;将通气管、电缆线、信号线集成在复合线束的容纳腔内,便于各类管线的统一搬运和安装,减少电机上的开孔数量,还可以避免管线散乱,降低安装效率或者因管线散乱导致的缠绕等问题;第一外护层内包括有电缆线和信号线以及通气管,便于通过电缆线向电机内的部件供电,通过信号线在电机内外的部件之间传输工作信号和数据,通过通气管连通电机的内外空间以实现内外压力平衡,减少压差,进而减少因电机压差引起的进水导致电机故障,提升了电机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且通气管设置在复合线束内,外有第一外护层进行防护,还可以避免通气管被外物磕碰刮蹭导致损伤。另外,本技术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复合线束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气管与电缆线和信号线并列设置。在该技术方案中,通气管与电缆线和信号线并列设置,可以避免缠绕,有利于各管线在进入电机后快速分离以连接与各自对应的部件,提升安装效率。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通气管包括第二外护层,第二外护层的横截面为中空环形以构造出用于通气的空腔。在该技术方案中,通气管包括有第二外护层,且第二外护层的横截面为中空环形,有利于构造出用于通气的空腔,避免外物进入空腔堵塞气路,提高了气路的通畅性,确保电机内外的气压平衡。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外护层包括硬质保护层,硬质保护层用于保护通气管免于受到挤压而变形。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二外护层包括硬质保护层,可以使通气管具有一定的强度,从而在通气管受到挤压时不容易发生变形,以保持气路畅通,避免因气路变窄或堵塞而导致电机内外形成压差导致电机故障,提升了设备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外护层上沿通气管的轴向设有凹槽,凹槽用于容纳电缆线和信号线。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二外护层上沿通气管的轴向设有凹槽,并在凹槽内容纳电缆线和信号线,这样有利于使复合线束内的多个管线更加紧凑,节省空间,还可以使复合线束的外轮廓更加规则,便于生产和加工。可以理解地,如果通气管需要连接其他部件,由于第二外护层上设有凹槽,或者说其外壁上设有凹槽,则与其相连的部件需要设置与通气管的截面形状相适配的接口,以提高接口处的密封性。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复合线束还包括:第三外护层,设于容纳腔内,第三外护层的横截面为中空的环形,电缆线和信号线设于第三外护层的中空的环形内,通气管设于第三外护层之外。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复合线束中设置第三外护层,且将电缆线和信号线设于第三外护层的中空的环形内,有利于将涉及电路、信号的电缆线、信号线与通气管分离,减少相互的工作干扰,避免电缆线或信号线与通气管发生缠绕,提升设备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有利于直接利用现有的复合线束直接复合一个或多个通气管,简化了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难度,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复合线束还包括:第三外护层,设于容纳腔内并将容纳腔分隔为相互独立的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其中,电缆线和信号线设于第一容纳腔内,通气管设于第二容纳腔内或第二容纳腔的腔壁直接形成通气管。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三外护层将容纳腔分隔为相互独立的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且电缆线和信号线设于第一容纳腔内,通气管设于第二容纳腔内或第二容纳腔的腔壁直接形成通气管,这样的结构简单而紧凑,便于生产,有利于将涉及电路、信号的电缆线、信号线与通气管分离,减少相互的工作干扰,避免电缆线或信号线与通气管发生缠绕,提升设备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外护层和/或第二外护层和/或第三外护层包括绝缘层和屏蔽层。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外护层和/或第二外护层和/或第三外护层包括绝缘层和屏蔽层,有利于更好地减少电缆线、信号线和通气管之间的工作干扰,提升设备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电缆线和/或信号线由外向内依次包括绝缘层和导体。在该技术方案中,电缆线和/或信号线由外向内依次包括绝缘层和导体,可以使电缆线和信号线各自独立工作,电流和数据的传输各自互不干扰,提升设备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本技术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电机,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中的任一项技术方案的复合线束。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采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的复合线束,从而具有了上述技术方案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复合线束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1’第一外护层,2’电缆线,4’信号线。图2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复合线束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1第一外护层,2电缆线,20相线绝缘层,22第一导体,4信号线,40信号线绝缘层,42第二导体,5通气管,50第二外护层。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下面参照图2描述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如图2所示,根据本技术提出的一个实施例的复合线束,用于电机,包括:第一外护层1和电缆线2,第一外护层1的横截面为中空的环形以构造出用于容纳电缆线2的容纳腔;信号线4,设于容纳腔内;通气管5,设于容纳腔内,通气管5连通电机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本技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复合线束,加入了通气管5,通气管5连通电机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这样在电机工作时,电机内外气压可以保持平衡,不会形成压差,避免了内外压差导致电机故障,提升了电机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具体地,复合线束包括第一外护层1,便于为内部的线束提供防护,避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合线束,用于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外护层和电缆线,所述第一外护层的横截面为中空的环形以构造出用于容纳所述电缆线的容纳腔;信号线,设于所述容纳腔内;通气管,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通气管连通所述电机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线束,用于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外护层和电缆线,所述第一外护层的横截面为中空的环形以构造出用于容纳所述电缆线的容纳腔;信号线,设于所述容纳腔内;通气管,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通气管连通所述电机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管与所述电缆线和所述信号线并列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合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管包括第二外护层,所述第二外护层的横截面为中空环形以构造出用于通气的空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护层包括硬质保护层,所述硬质保护层用于保护所述通气管免于受到挤压而变形。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护层上沿所述通气管的轴向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用于容纳所述电缆线和所述信号线。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捷陈文胜吴启皇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绿源电动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