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撑杆及设有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35694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6 14: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动撑杆及设有其的车辆,电动撑杆包括:驱动结构,包括固定壳体及驱动组件;伸缩结构,包括固定设置的固定内管及相对固定内管伸缩的撑杆内管;外筒组件,套设于伸缩结构外,外筒组件包括固定设置的固定外筒及与撑杆内管传动连接以相对固定外筒伸缩的撑杆外管;压簧,套设于固定内管和撑杆内管外,并随撑杆外管和撑杆内管同步同向伸缩以改变自身长度;压簧套设于撑杆内管外的部分在垂直于其伸缩方向上与撑杆内管的外轮廓始终紧密接触。上述电动撑杆,由于伸缩结构在垂直于其伸缩方向上的各个横截面的部分外轮廓与压簧的内轮廓相吻合并始终紧密接触,因此避免压簧在形变过程中发生径向波动而碰撞到外筒组件内侧壁产生异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撑杆及设有其的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工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动撑杆及设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作为一种重要交通工具,早已广泛渗透至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随着个人车辆的拥有量逐渐增加,汽车的舒适性已成为汽车设计中评价汽车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以前,汽车后备箱或行李舱门大多需手动开启,为人们带来了较大不便。现在,汽车后备箱/行李箱实现了自动开启操作,即能够根据车辆状况和电子钥匙等信号,自动、可靠地开启或关闭后尾门。目前市场上的电动尾门,大部分采用电动撑杆完成开启与关闭,电动撑杆主要包括撑杆、压簧、螺杆、电机等部件。而在上下导管伸缩过程中,压簧在压缩与伸长过程中在自身径向方向上波动而碰到撑杆内壁而产生异响。而且汽车尾门的大小、重量不一,有些越野车的尾门重量达到了35KG左右,设计计算后压簧的力高达1300N-1500N左右。压簧在压缩后径向波动量与其力的大小成正比,压簧的径向波动量越大,压簧碰到撑杆内壁的声音也就越大,让一些客户难以接受。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目前世面上的大部分撑杆的压簧表面采用了植绒处理或经过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简写为PTFE,别称特富龙、特氟龙、铁氟龙)处理,而这种处理方式仅仅可降低异响的大小但无法消除异响,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异响的问题。而且,采用该工艺对压簧进行处理,加工成本较高、工艺复杂,且植绒处理后压簧的力值变化较大,与设计力值偏差较大而降低了撑杆的合格率。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电动撑杆的压簧因径向波动产生异响的问题,提供一种可避免压簧因径向波动产生异响的电动撑杆及设有其的车辆。一种电动撑杆,所述电动撑杆包括:驱动结构,包括固定壳体及安装于所述固定壳体的驱动组件;伸缩结构,包括固定设置的固定内管及相对所述固定内管伸缩的撑杆内管;外筒组件,套设于所述伸缩结构外,所述外筒组件包括固定设置的固定外筒及与所述撑杆内管传动连接以相对所述固定外筒伸缩的撑杆外管;以及压簧,套设于所述固定内管和所述撑杆内管外,并随所述撑杆外管和所述撑杆内管同步同向伸缩以改变自身长度;其中,所述压簧套设于所述撑杆内管外的部分在垂直于其伸缩方向上与所述撑杆内管的外轮廓始终紧密接触。上述电动撑杆,在驱动组件驱动撑杆内管带动撑杆外管伸缩的过程中,压簧受到压力发生变化也随之伸缩。当伸缩结构与外筒组件逐渐伸长时,压簧受到的压力逐渐减小,因而从压缩状态逐渐向正常状态回复以套设于撑杆内管。由于撑杆内管在垂直于其伸缩方向上的各个横截面的部分外轮廓与压簧的内轮廓相吻合并始终紧密接触,压簧在形变过程中在径向方向上始终受到伸缩结构的阻挡上而没有移动空间,因而压簧无法发生径向波动,从而不会因为碰撞外筒组件的内侧壁而产生异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撑杆内管包括同轴且相对设置的连接端及伸缩端,所述连接端位于所述固定内管内且与所述驱动结构传动连接,所述伸缩端位于所述连接端远离所述驱动结构的一端,并可在所述驱动结构的驱动下随所述连接端相对所述固定内管伸出或缩入;所述伸缩端设有可与所述压簧的内侧表面紧密接触的限位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内管的外侧壁上开设有沿所述伸缩结构的伸缩方向延伸的限位孔,所述撑杆内管包括撑杆内管主体及突设于所述伸缩端的所述撑杆内管主体的外侧壁的限位筋,所述限位筋沿所述伸缩结构的伸缩方向延伸并与所述限位孔匹配,所述限位筋远离所述撑杆内管主体一侧形成所述限位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条所述限位筋沿周向间隔设于所述撑杆内管主体的外侧壁。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筋的长度等于所述撑杆内管相对所述固定内管伸缩的行程长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筋还包括连接于所述限位面相对两侧的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远离所述限位面一侧连接所述撑杆内管主体,且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之间的距离自连接所述撑杆内管主体一侧至连接所述限位面一侧逐渐减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内管的外侧壁上开设有沿所述伸缩结构的伸缩方向延伸的导向孔,所述导向孔的长度大于所述限位孔,所述撑杆内管主体上突设有导向筋,所述导向筋沿所述伸缩结构的伸缩方向延伸并与所述导向孔匹配,所述导向筋的长度大于所述限位筋的长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向筋与所述压簧的内侧表面之间存在间隙。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内管的外侧壁与套设其外的所述压簧的内侧表面紧密接触。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车体、车辆尾门及如上述的电动撑杆,所述电动撑杆连接于所述车体与所述车辆尾门之间。附图说明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撑杆收缩时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电动撑杆伸长时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电动撑杆的部分结构的爆炸图;图4为图1所示的电动撑杆的A-A向的剖视图的局部示意图;图5为图2所示的电动撑杆的B-B向的剖视图的局部示意图;图6为图1所示的电动撑杆的伸缩结构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如图1、图2及图3所示,本较佳实施方式的一种电动撑杆100,电动撑杆100包括驱动结构20、伸缩结构40、外筒组件60及压簧80。该电动撑杆100安装于车辆上,电动撑杆100的两端分别连接车体及车辆尾门(即车辆后备箱的箱门),电动撑杆100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自动伸长或收缩以使车辆尾门开启或关闭。其中,如图3及图4所示,驱动结构20包括固定壳体22及安装于固定壳体22的驱动组件24。伸缩结构40包括固定设置的固定内管42及相对固定内管伸缩的撑杆内管44。外筒组件60套设于伸缩结构40外,包括固定设置的固定外筒62及与撑杆内管44传动连接以相对固定外筒62伸缩的撑杆外管64。压簧80套设于固定内管42和撑杆内管44外,并随撑杆外管64和撑杆内管44同步同向伸缩以改变自身长度。压簧80套设于撑杆内管44外的部分在垂直于其伸缩方向上与撑杆内管44的外轮廓始终紧密接触,从而限制压簧80在伸缩过程中径向波动。上述电动撑杆100,在驱动组件24驱动撑杆内管44带动撑杆外管64伸缩的过程中,压簧80受到压力发生变化也随之伸缩。当伸缩结构40与外筒组件60逐渐伸长时,压簧80受到的压力逐渐减小,因而从压缩状态逐渐向正常状态回复以套设于撑杆内管44。由于撑杆内管44在垂直于其伸缩方向上的各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撑杆包括:驱动结构,包括固定壳体及安装于所述固定壳体的驱动组件;伸缩结构,包括固定设置的固定内管及相对所述固定内管伸缩的撑杆内管;外筒组件,套设于所述伸缩结构外,所述外筒组件包括固定设置的固定外筒及与所述撑杆内管传动连接以相对所述固定外筒伸缩的撑杆外管;以及压簧,套设于所述固定内管和所述撑杆内管外,并随所述撑杆外管和所述撑杆内管同步同向伸缩以改变自身长度;其中,所述压簧套设于所述撑杆内管外的部分在垂直于其伸缩方向上与所述撑杆内管的外轮廓始终紧密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撑杆包括:驱动结构,包括固定壳体及安装于所述固定壳体的驱动组件;伸缩结构,包括固定设置的固定内管及相对所述固定内管伸缩的撑杆内管;外筒组件,套设于所述伸缩结构外,所述外筒组件包括固定设置的固定外筒及与所述撑杆内管传动连接以相对所述固定外筒伸缩的撑杆外管;以及压簧,套设于所述固定内管和所述撑杆内管外,并随所述撑杆外管和所述撑杆内管同步同向伸缩以改变自身长度;其中,所述压簧套设于所述撑杆内管外的部分在垂直于其伸缩方向上与所述撑杆内管的外轮廓始终紧密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撑杆内管包括同轴且相对设置的连接端及伸缩端,所述连接端位于所述固定内管内且与所述驱动结构传动连接,所述伸缩端位于所述连接端远离所述驱动结构的一端,并可在所述驱动结构的驱动下随所述连接端相对所述固定内管伸出或缩入;所述伸缩端设有可与所述压簧的内侧表面紧密接触的限位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内管的外侧壁上开设有沿所述伸缩结构的伸缩方向延伸的限位孔,所述撑杆内管包括撑杆内管主体及突设于所述伸缩端的所述撑杆内管主体的外侧壁的限位筋,所述限位筋沿所述伸缩结构的伸缩方向延伸并与所述限位孔匹配,所述限位筋远离所述撑杆内管主体一侧形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卓叶仲文罗振坤李松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东箭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